第64章 文臣大吏(5)(1 / 2)

隋末大亂之後,書籍亡失散亂,宮禁秘藏之書也湮沒殘缺,令狐德棻奏請高祖重價購求散落在民間的書籍,並設置官員來補錄。僅僅幾年工夫,古代流傳下來的圖畫書籍便基本齊全。他又建議說:“近代沒有紀傳體的正史,梁、陳、齊還有書籍可以作為依據,至於周、隋大多脫漏散遺。現在還能耳聽一些事件,目睹一些史料,修撰史書還有所憑據;再過幾年乃至幾十年,史料就都埋沒了,也就無從掇拾了。陛下受禪於隋,隋又承繼於北周,陛下二祖的功業多在北周,如今若不加以編次修撰,各為一王之史,那麼先世的功勳就不能發揚光大,後世之人也無從傳述了。”高祖於是下詔叫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主持修撰《魏史》,中書令封德彝、舍人顏師古主持修撰《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主持修撰《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秘書丞魏徵主持修撰《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文學姚思廉主持修撰《陳史》,侍中陳叔達、太史令庾儉及令狐德棻主持修撰《北周史》。他們整理史料進行修撰,但過了好幾年時間還是沒有完成,於是朝廷下令這項工作取消。

貞觀三年(629),太宗又下詔恢複修撰前代史書。專家們認為魏史有魏收、魏澹二家,記載得周詳完備,隻有其他五朝的史書應當修撰。令狐德棻又與秘書郎岑文本、殿中侍禦史崔仁師編撰《北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編撰《北齊史》,著作郎姚思廉編撰梁、陳二史。修撰前史之事,是由令狐德棻發起的,所以史書修成後太宗賜給他絹四百匹,升任他為禮部侍郎,兼修國史。

貞觀十一年(637),令狐德棻晉爵為彭城縣子。又因撰寫《氏族誌》完成,賜帛二百匹。貞觀十五年(641),令狐德棻轉任太子右庶子。太子李承乾被廢,他也因受到牽累而被取消太子右庶子一官成為平民百姓。貞觀十八年(644),令狐德棻又被召入官府,授任雅州刺史,又因某事受到連累而免職。恰好此時太宗下詔改修《晉書》,宰相房玄齡推舉令狐德棻參與修撰,太宗同意了。當時,一起修撰《晉書》的有十八人,因令狐德棻為前輩,大家推舉他為首,所以體例大多由他研究決定。《晉書》修成,令狐德棻被授任為秘書少監。

永徽初年(650),令狐德棻再次任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及《五代史誌》。升任太常卿。高宗曾把宰相及弘文學士召來坐在中華殿上,問道:“什麼算是王道?什麼算是霸道?哪個應在先?”令狐德棻說:“王道用德,霸道用刑。夏、殷、周純用德而王,秦專用刑而霸,到漢則王道和霸道雜用,魏、晉以後,王道和霸道都失去了。如果要實行,就以王道為先,沒有什麼比這更難的了。”高宗說:“如今推行什麼最緊要?”他回答說:“古人為政,以清心簡事為本。如今天下沒有憂患,年年糧食豐稔,隻有減輕賦稅、少征徭役是最緊要的。”高宗又問禹、湯之所以興起而桀、紂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他回答說:“《傳》上稱:‘禹、湯歸罪自己,因而勃然興起;桀、紂二主迷戀女色,殺戮勸諫之人,製定殘酷的炮烙之刑,這是他們滅亡的原因。’”高宗大喜,用加重賞賜來答謝他的直言。永徽四年(653),令狐德棻升任國子祭酒、崇賢館學士,並晉爵為公。後以金紫光祿大夫退休。乾封元年(666),令狐德棻去世,享年八十四歲。諡號為“憲”。

同州刺史劉德威

劉德威(583~653),唐太宗朝大吏。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父劉子將,任隋毗陵郡通守。劉德威身材魁偉,相貌英俊,富於才幹和謀略。隋朝大業末年,隨從左光祿大夫裴仁基討伐淮水盜賊,揮劍親手殺死敵帥李青蛙,將其頭顱傳送到煬帝所在地江都。劉德威在隋煬帝被殺後,歸附瓦崗軍首領李密,李密分手下軍隊給他,讓他防守懷州。李密兵敗降唐,他一同入朝,授任左武侯將軍,封勝縣公。

後來,義軍首領劉武周攻打唐朝,唐高祖下詔令劉德威率兵進攻劉武周,又讓他掌管並州總管府司馬事。晉州道行軍總管裴寂出兵失利,齊王李元吉丟棄州城出逃,劉德威主持留府事務。義軍逼近城池,百姓紛紛叛變投降了義軍,因而劉德威被劉武周俘獲,劉武周讓他率領本部攻取浩州,他得以脫身歸來,將義軍虛實報告給皇上,高祖大加讚賞,改封彭城縣公。不久,劉德威檢校大理少卿,隨從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陽,立下戰功,轉任刑部侍郎,加授散騎常侍,娶平壽縣主為妻。

貞觀初年(627),劉德威曆任大理卿、綿州刺史。他為政清廉公平,聲名很好,百姓刻石立碑頌揚他的美德。不久,他任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貞觀十一年(637),劉德威被召入朝廷任大理卿。太宗問他說:“近來刑法逐漸嚴密,弊病在哪裏呢?”劉德威說:“弊病一定在君主,不在臣下。臣下的寬鬆與嚴密,都看君主的喜好。法令規定:輕罪重判者,主審官要受減三等治罪,重罪輕判者減五等治罪,而如今犯有重判過失的人無罪,犯有輕判過失的人有罪,所以官吏爭相苛細地援用法律條文加重定罪,官員們寧可重判,不敢輕判,這不是他們不懂法律,或故意犯錯誤,其實是為自身考慮,並不是有教令使他們這樣做的。”太宗讚同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