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代明君唐太宗(1)(1 / 3)

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這裏的唐太宗生平事跡隻能算是一個小傳,但卻出自信史,均為正說。不過,太宗事跡更多見於《新唐書》、《舊唐書》的其他傳誌;至於《舊唐書·太宗本紀》,則如同流水賬,但也保留了許多原始資料,可從中窺見許多曆史真相。古今名家評說,由於各名家所處時代和角度不同,對唐太宗的評價也不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有禆於正確認識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是唐王朝的實際締造者。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高祖李淵次子,母太穆皇後竇氏。武德九年(626)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太宗在位期間,知人善任,虛心納諫,修明法度,消弭、緩和、調和社會矛盾,調整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恢複和發展經濟,使大唐帝國政治文明、刑法寬平、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成為當時各國學習的典範,太宗本人被各國尊為“天可汗”。唐太宗在位的年號是“貞觀”,他在位的貞觀時期(627~647)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被稱為“貞觀之治”。現在,“貞觀之治”已成為中國古代政治的高標。

一、天縱之聖少年成名

李世民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9)。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由於追隨宇文泰開創關中政權,佐周代魏有功,李虎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位極榮貴,死後追封世襲唐國公。這個封號一直延續到李淵,也是唐帝國得名的根據。祖父唐國公李昞,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父親李淵,年幼就襲封唐國公。他是隋文帝獨孤皇後的姨侄,與隋煬帝是表兄弟。在隋朝時,李淵曆任譙、隴、岐等州刺史,滎陽、樓煩等郡太守,以及殿內少監、衛尉少卿等重要職務,是隋皇室倚重的大臣。由於山西當北方要衝,煬帝任他為太原留守,相當於北方大軍區的總管。這位總管在戰時可以組建軍政合一的權力機構,可見隋煬帝對李淵的信任和重視的程度。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其實是突厥族人,即紇豆陵氏,取其中的“豆”字,諧音漢姓的“竇”。其先世源於西北少數民族。竇氏是隋朝貴族神武公竇毅的女兒,她聰明能幹,善於書法,中國的皇後喜歡模仿皇帝丈夫的筆跡,這樣的皇後一般都很有心機,或者輔佐丈夫,或者架空丈夫。竇氏模仿李淵的字體,十分逼真,別人難以辨別。李世民的哥哥,名李建成。還有三個弟弟,就是李玄霸、李元吉、李智雲。李玄霸早年夭折,他在民間傳說中被鼓吹為天下第一條好漢。李智雲是庶出,李淵晉陽起兵後,李智雲被隋朝官吏捕殺,年僅十四。

李世民的得名很有傳奇色彩。據說,他四歲那年,有個自稱擅長算命的書生對時任岐州刺史的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有貴子。之所以您是貴人,就因為您有這位貴子。不過,正因為您是貴人,才有這位貴子。”語無倫次的算命先生見到李世民,嚇得魂不附體:“龍的身,鳳的姿!二十歲!濟世安民,就在二十歲!”說完便跑,一溜煙不見蹤影。李淵怕這些話泄露出去引起麻煩,準備殺掉書生滅口,可是追出很遠,到底也沒有找到那位書生。李淵猜想這家夥大概是神仙化作瘋子來啟示他的吧,便依書生講的“濟世安民”的意思給二公子取名“李世民”。

李氏家族祖祖輩輩都是武將,與西北強悍的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家族始終保持尚武的習俗,傳統教育也是騎射征戰。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後來有過回憶。他說:“我少時,喜好弓箭,騎馬射箭的本領非一般人可比。”又說:“少年時期,崇尚武藝,而對學業並不怎麼用心,也沒有理會那些做君王的南麵之術。”可見少年時代的李世民不是一個彬彬有禮、安分守己的文弱書生,而是一個強悍驍勇、武藝精湛、隴右豪強式的貴族子弟。這些回憶是可靠的,李氏家族更像西北蠻族,以尚武為正宗,習武的空閑時間才學學讀書寫字,背誦些經書的教條。李世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掌握,主要是在長期的征戰實踐中獲得的,正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李世民的天資超常,很快就掌握了中國文化的精髓,他後來在政治舞台上對這些學說運用自如,隋煬帝的傳統文化修養之高遠非李世民可比,但是李世民在實戰中的成就也是隋煬帝難以望其項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