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崛起必然遭遇美國霸權圍堵(代序)(1)(1 / 3)

楊斌

一、中國必須應對軟、硬兩條戰線上的霸權挑戰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後不久就驟然改變了友好姿態,發動了逐步升級的全方位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攻勢,包括軍事領域中啟動向台灣大規模出售先進武器的計劃,將美國的反導係統直接延伸至中國的大門口,外交領域中通過會見達賴喇嘛支持威脅中國主權的分裂勢力,經濟領域中采取強硬態度逼迫中國提高人民幣彙率,進一步出台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打擊中國的出口,等等。2010年1月27日,奧巴馬在發表國情谘文演說時誓言捍衛美國的全球第一的地位,美國高層智庫首腦甚至警告美國將會通過戰爭手段來阻止全球權力向中國的轉移,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崛起的趨勢必然同美國霸權發生矛盾,這不是由中國希望和諧的善良願望或“惹不惹美國”來決定的,美國為維護世界霸權利益必然千方百計遏製中國崛起,中國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大國無法置身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2010年4月22日,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太空軍事化的輿論壓力,進行了具有全球快速攻擊潛力的“宇宙戰機”試飛,表明美國在擁有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優勢的情況下,仍在企圖獲得當年大英帝國曾擁有的絕對軍事技術優勢,其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防禦和保障美國自身安全,而是為了打擊任何威脅美國霸權的國際對手的攻擊性需要,以確保美國能憑借世界霸權獲取源源不斷的壟斷尋租利益。當前美國正竭力開展太空武器的高科技軍備競賽,不斷進行“宇宙戰機”和激光武器攻擊洲際導彈的試驗,一旦獲得軍事技術絕對優勢就隨時可能選擇發動戰爭,正像當年大英帝國通過工業革命獲得軍事技術絕對優勢後,不斷發動對外擴張戰爭建立世界霸權並掠奪大量財富。中國必須高度重視發展高科技軍事技術和國防建設,確保美國無法獲得像當年大英帝國一樣的軍事技術絕對優勢,否則鴉片戰爭時代遭受西方列強掠奪的悲慘經曆還會重演。與此同時,中國還必須警惕美國運用謀略發動攻擊國際對手的隱蔽戰爭,因為,現已暴露出大量證據表明美國在越戰失敗後為維護霸權衰落,進行了運用軟政策武器攻擊國際對手的戰爭形式創新,通過隱蔽戰爭打擊了包括前蘇聯甚至日本等盟國在內的眾多國家,扭轉了越戰後美國霸權一度衰落的不利國際實力對比格局。

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的冷戰遏製戰略一直持續到前蘇聯解體,忽略了美國在越戰失敗後進行的國際戰略重大調整。十年前,筆者撰寫的專著《威脅中國的隱蔽戰爭》指出:“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統治階層鑒於越南戰爭的慘敗,意識到了美國的‘冷戰’政策已遭到失敗,被迫開始醞釀一係列國際戰略的重大調整,主動放棄‘冷戰’轉向了‘緩和’戰略。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實施的‘緩和’戰略,並不是‘放棄對抗’或采取‘防守戰略’,而是采取一種隱蔽的攻擊性‘軟戰爭’策略。”筆者的分析推論主要依據1983年留學日本研修國際關係時,接觸到的美國高層智囊提出的“緩和”戰略構想。美國國際戰略專家明確提出“冷戰”遏製政策效果不好,越南戰爭的軍事冒險付出的代價更大,主張利用經濟杠杆培育戰略依賴性,通過軟政策籌碼作為美國支配世界格局的新式戰略武器。

隨著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筆者發現,曆史事實證明美國高層領導人確實采納了這種戰略構想。尼克鬆曾明確指出,“從冷戰開始直至1969年,美國的政策是遏製,企圖以一係列聯盟組織包圍蘇聯,這一政策使美國疲於奔命並陷入極其被動境地,從長遠來說,遏製是個失敗的政策”,“從1969年開始,美國奉行的是講究實際的緩和政策”,“講求實際的緩和政策要求胡蘿卜和大棒兩手並用”。[1]美國從“冷戰遏製”轉向“緩和”戰略,重視利用各種經濟杠杆培育戰略依賴性,通過經濟、金融、貸款、能源、糧食等籌碼,形成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新政策武器網絡。在這種曆史背景下,基辛格提出,“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製了貨幣,你就控製了全世界”,清楚表明尼克鬆政府已開始將經濟金融政策籌碼,視為影響、控製別國和維護美國霸權的重要戰略手段。[2]

筆者所論述的運用謀略攻擊國際對手的“軟戰爭”,雖然超出了狹義的經濟學和軍事學的研究範圍,但完全可以涵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廣闊視野。兩千年前誕生的世界權威軍事經典《孫子兵法》,就是從廣義謀略角度而不是狹義軍事角度來看待戰爭。孫子將謀略博弈、外交博弈均納入廣義戰爭範疇,提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將廣義謀略博弈列在比狹義軍事博弈更為重要的位置,將其稱之為“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之所以如此強調國家謀略博弈而非攻城略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實力接近,這種實力均衡格局條件下的戰爭代價特別殘酷。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所掌握的軍事技術差距,不像列寧所處的帝國主義時代那樣懸殊,西方列強通過工業革命獲得的先進軍事技術,相對於亞非拉民族的落後武器擁有壓倒性優勢,亞非拉民族的長矛弓箭在西方堅船利炮麵前不堪一擊,西方進行軍事侵略的風險代價很小而掠奪財富巨大,因而西方列強總是優先選擇軍事侵略進行殖民擴張,沒有太大必要考慮非軍事的謀略攻擊手段,特別是軍工壟斷財團獲利同發動戰爭存在著密切聯係,更不願意考慮戰爭給國家和民眾帶來的殘酷代價,直到社會主義陣營和核武器出現才改變這種局麵,大規模軍事戰爭逐步降溫為冷戰、局部戰爭和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