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岩(一作嵒)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傳“八仙”之一。號純陽子。一說名洞賓,
一說字洞賓。其裏籍、生卒年均不詳。較早的宋代記載,稱他為“關中逸人”或“關右
人”,元代以後比較一致的說法,則為河中府蒲阪縣永樂鎮(今屬山西芮城)人,或稱
世傳為東平(治在今山東東平)人。
他大約生於唐末,卒於宋初,與陳摶為同時代人。至於後人將他的生活時代上推至
唐開元(713~741)中,則是附會唐人沈既濟《枕中記》所記道者呂翁事。此外尚有頗
多傳說,紛紜不一。比較可信是《國史》的記載:呂洞賓本儒生,因科場不利,而轉學
道,遇五代隱士鍾離權授以內丹道要,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年百餘歲,而
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與陳摶、李琪(一作“李奇”)等傳奇人物
交往。好以詩言內丹旨要,對鍾呂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貢獻。有弟子北宋施肩吾(華陽
子)傳其道。
呂洞賓以內丹為修仙徑路,兼攝禪宗,自稱“幼習儒業,長好性宗,修天爵而棄人
爵,鄙頑空而悟真空。天爵止於人事,真空不離因緣”。①指出:“修煉丹者,先正其
爐。”身為丹爐,神氣**為藥物,目、耳、口、鼻為爐之八門,“常固守之”,勿傷
內真,“然後於天地之爐、造化之鼎,調和藥物,匹配陰陽,製煉神氣”。認為“順天
道者,常存其身之元陽真一太和純粹之氣,則坐致長生”,並說“其要在乎變煉五行而
已”。主張一日當一年,晝法春夏,夜法秋冬,“升降陰陽,運行四序”,②晝夜終始
修煉。又認為,“性命根源,歸乎一氣。其來也,有一夫一婦焉;其去也,有三男三女
焉。金男采黃芽於九宮之台,玉女收白雪於十二樓。水中起火,以分八卦;陰內煉陽,
以別九州。於是三田和會而火龍出於昏衢,千日功成則遊於蓬島矣。其要蓋十有八焉:
小成之道七,中成之道六,大成之道五”。提出修煉當從消除六欲七情著手,瀉心之積
氣而集其神。行肘後之法,即透過尾閭將藥物搬上背以入腦,要存想龍虎河車,使上起,
但應防止腎之虛陽入頂而引起上壅生熱,故須震、坎、艮三男和巽、離、兌三女“俯仰
開辟,節次升存,過關勿急”。繼行飛金晶,“一撞三關”,直入上宮。煉之既久,如
慮太過,則吐玉液煉其形。另尚有金液還丹煉形等法。③其詩詞,如“一粒粟中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