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3日,蘇聯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一隻名叫萊伊卡的小狗就在這顆衛星上。當時由於技術有限,不能使衛星返回,所以小狗在進入太空的第六天便死去了。隨著衛星技術的不斷發展,1960年8月,又有一顆蘇聯衛星載著兩隻小狗進入太空飛行,並且於兩晝夜後平安返回地球。
通過以動物作為太空先鋒,人類知道了動物完全可以適應太空的生活,為人類進入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為這些動物界的先驅者致敬。
人類怎樣才能飛離地球
我們知道,人隻所以能夠呆在地麵上,就是由於地球的引力在起作用。如果你向上跳起來,立刻就會回到地麵上,因為地球吸引著你,把你拉回到它的懷抱。
因此,人要想進入太空,就必然要掙脫地球的引力,最終飛離地球。早在17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就從理論上闡述了,要使地球上的某物體離開地表,變成“永遠不落到地麵上”的人造天體,關鍵是要給它足夠的推力,使其克服地球引力衝出大氣層。
經過計算表明,當航天器衝出大氣層的速度達到7.9千米/秒以上時,就可以不再需要動力,靠慣性像月球一樣繞地球運動。7.9千米/秒這個速度也就被稱作第一宇宙速度,也叫環繞速度。
然而,第一宇宙速度隻能使人們具備了飛離地麵的起碼條件,他們還沒有完全擺脫地球的引力。若讓他們徹底脫離地球,則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其速度達到11.2千米/秒以上,即第二宇宙速度,那樣,就可以徹底擺脫地球的引力。
而當短時間內速度提高到16.7千米/秒的時候,不僅會擺脫地球的引力,也能掙脫太陽係的束縛,探索太陽係外的風景了。
我國古代的傑出成就——地動儀與渾天儀
偉大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78~139年),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線,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以及行星的運動規律,包括其運動的快慢和距離地球的遠近。
張衡觀測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製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還製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飛行數裏的木鳥等。他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方麵,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
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麵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製的。
117年,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製了能夠精確表現渾天思想的“渾天儀”。渾天儀是一個精銅製成的球形儀器,直徑1米多,代表著天球,上麵刻畫有星宿、赤道、黃道、恒隱圈、恒顯圈等。利用齒輪帶動天球圍繞著天軸轉動,通過選擇適當的齒輪個數,使天球的轉動速度與地球自轉的速度相一致,從而精確地表達星空的天象。
地動儀
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誌》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125年)的30多年間,共發生了26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用精銅鑄造而成的,是一個直徑八尺,形狀像酒壇子的圓筒,上麵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立著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8條通道,稱為“八道”。道中安有“牙機”。儀器的外表鑄有8條龍,頭朝下,尾巴朝上,按照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布列。
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裏都含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8個蟾蜍尊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準備承接銅球。
當某個方向發生地震的時候,地動儀內部的“都柱”就向那個方向傾斜,觸動“牙機”,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就落到蟾蜍的嘴裏。
候風地動儀是我國古代人民偉大智慧的結晶,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地位。
你知道第一個女宇航員嗎
我們知道,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但是他是一位男性,那麼,你知道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地球人嗎?你可能還真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國可算是家喻戶曉,但是那畢竟是傳說,不是現實。現實中,第一位女宇航員又是誰呢?
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是蘇聯的瓦蓮金娜·捷列什科娃。在1963年6月16日,她獨自一人駕駛“東方6號”宇宙飛船進入了太空,與兩天前發射的“東方5號”飛船共同完成了太空編隊飛行,曆時3天3夜,繞地球48圈,航程約200萬千米,完成了許多生物醫學和科學技術考察計劃,並且在6月19日安全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