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1 / 3)

文化研究的曆史、理論與方法

文化研究是目前國際學術界最有活力、最富於創造性的學術思潮之一,有的學者甚至把它看作是後現代主義之後學術發展的主潮,但同時它又是一個最富於變化、最難以定位的知識領域,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為它劃出一個清晰的學科界限,更沒有人能為它提供一種確切的、普遍接受的定義。為了幫助本書的讀者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能對它有一個大致的印象,我們不妨在與傳統文學研究的對比當中,勾勒出它的一些基本傾向,當然這種勾勒隻是現象的描述,而不是完整的理論概括。這些傾向是:1.與傳統文學研究注重曆史經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當代文化;2.與傳統文學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眾文化,尤其是以影視為媒介的大眾文化;3.與傳統文學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文化和亞文化,如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工人階級亞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壓迫民族的文化經驗和文化身份;4.與傳統文學研究將自身封閉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與社會保持密切的聯係,關注文化中蘊涵的權力關係及其運作機製,如文化政策的製定和實施;5.提倡一種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態度與研究方法。以上的描述是十分簡略的,但即令通過這樣一種極其簡略的描述和比較,我們也可以發現,文化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與傳統的研究全然不同的、新的學術視野和研究範式。

從20世紀60年代英國一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倡導算起,文化研究在歐美已經經曆了大約40多年的發展,目前許多歐美大學都建立了有關文化研究的係科,開設了文化研究的課程,文化研究在歐美學術體製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將對文化研究的曆史、理論和方法作一初步的介紹,為了使論述較為集中,我們將以介紹英國文化研究,尤其是著名的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工作為主。

一、文化研究的起源

狹義的文化研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國逐步興起,而後擴展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一種學術思潮和知識傳統。盡管霍爾聲稱,文化研究並沒有一個“絕對的開端”,但在追溯其根源時,大多數學者都把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現的幾部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1958)、《漫長的革命》(1961),以及E.P.湯普森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看作是它的奠基作。

理查德·約翰生指出,文化研究在政治和思想上各有其傳統,在政治上,文化研究的產生與英國新左派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新左派並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團體,而是50年代末由一批前共產黨知識分子(核心是一批黨內曆史學家)、左翼文化人,以及激進的大學生結合而成的一種政治運動。新左派的目的是在英國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創造一種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50年代末發生的一係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56年英法入侵蘇伊士運河,同年蘇聯出兵匈牙利,英國國內聲勢浩大的核裁軍運動,推動他們走到一起。新左派的中堅力量是團結在《明理者》《大學與左派評論》兩個刊物周圍的知識分子,前者的成員大多是前英共黨員,他們反對蘇軍入侵匈牙利,公開要求英共領導撤銷對蘇聯侵略行徑的支持,他們認為,無條件地接受蘇共的政策實際上是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曆史方法,他們批判斯大林主義乃是基於抽象的教條而不是活生生的現實經驗,認為斯大林主義的破產是由於其經濟化約論,即把社會、政治、道德和藝術維度簡單地化約為經濟和階級結構。他們批評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模式,要求用一種更複雜的方式來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係。後者的成員主要是牛津大學的一批激進的大學生,其政治成分和態度更加複雜,但在倡導一種民主的、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上,他們和前者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正是這種一致促使兩個刊物的成員走到一起,並於1959年合並為著名的《新左派評論》。新左派與文化研究存在著密切的關係。這不僅是因為許多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如威廉斯、湯普森、斯圖亞特·霍爾等,同時又是新左派的核心成員。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新左派對文化政治的特殊重視,尤其是新左派在文化問題上的一些重要觀點,例如,第一,對經濟化約論的批判;第二,把文化看作社會過程本身,而把經濟、政治僅僅看作這一過程的構成因素,都對後來文化研究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