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大牛市· 大思維·大氣魄(1 / 3)

結語:大牛市· 大思維·大氣魄

國內股市的下跌始於2001年6月14日後,一切問題的主要症結在於國有股全流通或以全流通為目標的國有股減持問題。這是A股市場最頭疼的問題,一天不解決,股市一天不能改變投機市的本質。而且,熊市時的市場擴容節奏也沒把握好,一股獨大甚至是一股獨霸愈演愈烈,更造成了股市的的下跌。中國A股過去普遍定價過高,背負高市盈率的負擔,上漲困難。

近年來,中國經濟重返高成長區,政策麵上盡管有過規範措施,如整頓國債回購市場、券商不得挪用保證金、上市公司不得為母公司擔保等等,這些政策從長期看是淨化和穩定市場的利好政策。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逐步開放,股票價值正在轉向由價值決定,以國外股市市盈率為參照係,股票價格必然會向其價值回歸。如果說在中國最大的製度性風險是國有股減持推出,那麼,隨著市場不斷提前應變,事實上由國有股減持所產生的製度性風險早已在過去幾年裏不斷地被消化、稀釋,目前的風險已達到曆史最低點位。

江恩理論認為,在基本麵未發生根本轉變的情況下,市場的調整的極限是50%。大盤從2001年6月曆史最高點的2245點、加權平均股價14元跌到近期7元股價,市場的調整已經到了一個極限,而這種情況是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新一輪增長高成長周期啟動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就更顯股市調整幅度之大。

放眼近年來全球股市,由於美日經濟的複蘇,呈現普遍上漲態勢。美國、日本、香港股市更在2003年年末迭創近兩年來的新高。但中國股市卻還在曆史性底部,一些在2002年、2003年啟動的藍籌大盤股也僅僅在進行拉高戰略建倉過程中,大部分股票,撇除一些老莊股、業績不良股、ST類股,大量業績優良、市盈率較低的股票都還蟄伏在那裏紋絲不動。這不僅同全球股市相背離,同在美、港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也大相背離,更同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相背離。

理論上說,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但宏觀經濟先行指標反映的是宏觀經濟中長期走勢,短期內並不一定吻合。但股市最終要反映經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盛世循環,從全球區域性經濟發展曆程看,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趨勢已經形成,中國迎來了最佳的曆史性發展機遇。世界發展史告訴我們,世界製造業中心是世界級強國的必經階段。從10年產業循環分析,中國進入了行業整合的新階段,而加入WTO為我們行業整合提供更廣泛的國際並購舞台。當前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建材等生產資料漲價,有的產品價格甚至已經創出了曆史新高。此外,許多基礎產品的漲價從幅度上看,已創出幾年甚至十幾年來的新高。從範圍看,它並非中國獨有現象,而是全球範圍的,這個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它意味著此輪經濟增長已不能用一般恢複性增長來形容,而是全球經濟反轉的標誌。全世界都從通縮中紛紛走出來,過程也將是持續的,絕不會明天就結束。那麼,中國呢?中國將何去何從?中國股市勃興的臨界點在哪裏?

本次中國宏觀經濟的反轉有一個鮮明特征,那就是以市場為導向而啟動的經濟增長,因此就更具有本質意義也更具持久性。此外,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並沒有反映到企業效益上,就是所謂的“宏觀好,微觀不好,而這輪經濟增長的宏觀麵與微觀麵結合得非常好。

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的外向性特征更加明顯,境外資金在通過正常投資進入的同時也有一批資金暗度陳倉進入中國。人們通常根據最近出現的一些通貨膨脹苗頭,判斷是人民幣供應量過大未必如此。其實,通貨膨脹是一個全球性趨勢,國內出現的原材料漲價現象很大成分是受國際期貨市場上揚拉動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說,目前在中國的漲價並不是其貨幣供應量增加帶來的,而是全球性的正常增長。

從結構方麵來看,內需也發生了根本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奠定中國證券市場複蘇增長難以逆轉的根本動力。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極不平衡,但總體上正在由溫飽型消費向舒適型消費過渡,居民對汽車、住房、通信、旅遊等方麵的消費需求正與日俱增。這些產業鏈曾使日本和韓國經濟保持了長達10至15年的增長。在人口眾多、消費層次分化且逐層遞進的中國,它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勢必更加顯著。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監管政策,為股市行情的的好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今年資本市場的發展看,鋼鐵、石化、電力、電信行業的藍籌股勢頭會更好,會對資本市場向景氣的方向發展奠定基礎。

從中國12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股價和市盈率的調整幅度看,股市泡沫被擠壓的力度在過去兩年裏已非常大。目前上海的A股市場市盈率在35倍左右,深圳的A股市場市盈率在37倍左右,上海的180指數和深圳100指數所包括的公司,市盈率隻有27倍左右,已經比較接近國際資本市場平均市盈率水平。同時,目前深滬兩市股票市場有70%的股票創曆史新低。

由於有相當大量的外資流入,還存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如果銀行體係健全的話,人民幣從中期角度看會有5-10%的升值。這種預期將對中國股市產生極為正麵的效應。重要的問題還是謹防股市大幅被推高後的外資的套現和撤市。

中國股市的牛市行情也將契合2003年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的思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邊緣化”的股市沒有存在的土壤。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紹光日前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中國股市2003年以來暖意陣陣。隨著加快證券市場發展成為共識,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進程將有實質性進展,與此同時,保險、證券和貨幣市場協調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也將不斷加快。從中央領導層的指導思路看,這裏麵是否蘊涵了一些令市場激越的東西,從而成為引發牛市的導火索。無庸置疑,這次《決定》,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尤其提到了以股份製作為公有製經濟的基本實現形式,尤其是以上市股份公司為基礎。那時股市必然反映中國經濟的基本麵。

證券法修改草案有望於2004年4月審議,國企炒股、銀行資金入市等條款的修改已達成了共識。顯然,隨著證券法修訂步伐的加快,對於有利於市場發展的條款修訂,毫無疑問將對市場構成積極作用,製度上完善在短期不但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也將在長期上對市場構成實質性的利好。

此外,影響中國大牛市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全流通問題。由於考慮到全流通問題涉及麵廣、利益格局大,即便是試點也可能會十分慎重。經過近幾年來的風風雨雨,市場已亦逐漸達成共識,全流通的試點相反可能演變成市場的一大突破。因此,即使深交所創業板推出,市場擴容可能加快,但整體看,政策上對股市的利好支持是比較大的,這對於投資者的入市及持股信心的增強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始於2003年上半年局部牛市、並將演變為一輪大級別行情的性質與1996年的績優行情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兩者所處經濟周期不同。1996年的中國經濟正在往低穀走,那時所謂的“績優是靜態的。由於處在短缺經濟末期,家電類股票成了績優股的核心,僅僅在於其靜態市盈率比較低,業績顯得很好。但事實上經濟很快就走向低點。而現在這輪經濟啟動中引領大局的是生產資料,這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如今行情的資金來源與過去也已完全不同。過去發動行情所依托的大部分是借貸資金,市場主力是券商。但要知道,券商自己並沒有多少資本金,他們的自營資金多是借貸或違規占用客戶資金來的,操作也基本是莊股模式。現在後遺症出現了,由於市值蒸發,如今券商平均處於破產邊緣,而他們持有的股票恰恰是未來市場上依然被拋棄的品種。那麼,新的資金力量究竟來自何方?新生力量包括基金、盈利豐厚的企業資金、保險資金和個人投資者的自有資金等等。始於2002年“6.24”和2003年上半年和第四季度基金發動行情的進步意義在於,他們真正推動了一個價值投資模式。現在民間囤積著大量自有資金,他們不停地詢問什麼時候可以進場買股票,這種情況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過去的“人工牛市一方麵是券商用借貸資金通過坐莊而營造;另一方麵,又摻雜了很多政府行為,是用政策性利好催化的,而所謂的一係列利好不論表現形式如何,最終結果都是銀行借貸資金流入股市。甚至國有股減持這個問題到了現在也應該換一種思路了。過分渲染國有股減持問題,已成為市場為自己爭取戰略籌碼的一種方式,而不再是市場的最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