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觸及一個敏感的話題
有人說股市就象圍城,裏麵的人想出來,外麵的人想進去,但過去二年的股市更象一座塌了牆的城,裏麵的人奪路狂奔,外麵的人又不急著進去。在不斷下跌的股價麵前,在不斷缺乏信心麵前,人們對中國股市充滿了憂慮。
第一種觀點:認為上證綜指自2001年2245點以來的調整是對1990年95點的調整,也就是說,本輪調整是對中國股市的總清算,其特征為:從波浪理論來說,1990年95點之前完成了一浪和二浪,1990年95點到1993年1500點為三浪,1993年1500點到1994年325點或1995年512點為四浪,1994年325點或1995年512點到2001年2245點為五浪。其切線理論的依據是:(1)指數跌破了五浪通道(2)指數跌破了325點和512點的連線。這一觀點導致的後果是,本輪調整遠未結束,從空間上看,調整的目標位在95-325點的連線,時間上看更是遠遠不夠。因此,下一輪上漲行情要等到猴年馬月?導致投資者徹底離開市場。這一觀點的要害在於“推倒重來論”,也就是砸爛目前的舊市場,建立一個新市場,是帶有革命性的,企圖一勞永逸解出中國股市所有的問題。
第二個觀點認為:自2001年2245以來的調整是對1994年325點的調整,也就是說,自325點以來的是一個大三浪的話,現在正運行在三浪(2)中,其主要特征:1990年95點到1993年1500點為大一浪,1993年1500點到1994年325點為大二浪,325點到目前為大一浪,其中到2245點為三浪(1),2245到目前為三浪(2),尚未運行完。該觀點導致的後果:比較第一個觀點,認為本輪調整從級別上要小一些,但仍然讓我們看到,雖從空間來看可能已基本結束,但時間上仍然不夠,導致投資者無法也不敢向上看,對市場的判斷隻能是箱體整理、謹慎樂觀。該觀點的要害,認為處於“新型加轉軌”時期的中國股市,在轉軌期隻能以犧牲發展來換取規範,犧牲指數來夯實基礎,把轉軌期的規範和發展看成是靜止的、僵化的,而沒有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
第三種觀點:認為自2001年2245以來的調整是中國股市的大四浪,即從1990年1995點到1993年1500點為大一浪,1993年1500點到1994年325點為大二浪,1994年325點到2001年2245點為大三浪,從2245點到目前為大四浪,同時,其切線理論支撐其指數已跌破512點和1047點連線。這種觀點導致的後果是,本輪調整無論是時間和空間都不夠,尤其是時間遠遠不夠,同樣導致投資者不敢向上看,對後市也是謹慎樂觀。該觀點的要害,把“新興加轉軌”的中國股市中的“新興”和“轉軌”割裂開來,並認為三浪上升是“新興”,“轉軌”隻能選擇四浪調整,同樣也排除了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綜上大致描述了中國證券分析界對過去幾年裏中國股市的悲觀論調。除了死空頭之外,即便是再樂觀的分析師也在一片不看好中國股市的情況下不敢貿然向上看。但就在中國股市出現了2001和2002年年K線二連陰之際,中國經濟的基本麵卻在1997年進入大調整以來於2002年突然出現大拐點,翻身向上,國際上也紛紛看好中國經濟。於是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股市的不斷走弱,並與2003年10月底走出了自1999年以來的第三次最低點(1334.78點),由此形成的背離現象越益嚴重。於是,人們不禁要問:中國股票究竟是怎麼啦?正當人們費心判斷2003年10月底出現的1334.78點位是否是成為中國股市中長期大底的第三隻腳時,中國證券市場卻已悄然發生了許多寓意深遠的變化:
中國經濟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重化工和裝備工業階段。按照錢納裏對工業化進程6個時期和3個階段的劃分來看,人均收入水平280-560美元進入工業化初期階段;人均收入水平560-1120美元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人均收入水平1120-2100美元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56美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2253.4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5.9%、50.9%和33.2%,基本可以確定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化和機械裝備階段。工業化中期,從全世界各國發展來講,主要是發展重化工業,包括冶金、汽車、石油化工等,同時,這些工業均需要大量裝備。
中國發展重化工業和裝備業既是中國城市化導致重化工業產品需求急劇增長的必然結果,同時又將對緩解中國就業壓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成長能力有著巨大的作用。重化工業化和裝備業的發展將帶來中國經濟20年的較高速度的增長。這是中國作為後發展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的重要特征。這是因為,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可以模仿和引進,而不必自己從頭摸索。50-60年代日本經濟的騰飛,60-7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高速增長,中國目前的快速發展,在相當大程度上都是後發優勢效應的體現。
這一階段體現在證券市場上,會使中國證券市場呈現以下幾方麵特征:(1)工業指數在較長時期內保持上升趨勢。如果市場製度、市場結構得到改良完善,證券市場的長期牛市將成為必然趨勢。(2)鋼鐵、能源等原材料需求加大。銷售量擴大對生產量擴大產生推動,鋼鐵、能源行業生產規模擴大,兼並收購活動逐漸頻繁,合並後規模經濟出現,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3)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相結合。目前中國正在形成大城市群,通過以點帶麵,進而帶動全局的發展戰略推動中國經濟的全麵發展。大城市群的建設將使這些地區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從而在大城市群中先發形成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從而,中國證券市場優勢行業與優勢地域交點上的上市公司將有更大的利潤上升空間。(4)東北地區裝備工業擁有巨大發展潛力。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深厚根基使發展裝備工業成為東北地區經濟啟動的引擎。給予政策的傾斜和東北地區的基礎,未來較長一段時間裏東北裝備工業的發展將呈現上升勢頭。
2003年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成為證券市場麵臨的最大基本麵:
·GDP增長逐步上升。2003年,中國經濟總體走勢良好,排除非典對經濟的負麵影響,中國經濟延續2002年以來的上升勢頭,並形成加速上升的趨勢。在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9.9%後,受非典影響二季度各項經濟活動都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減少,特別是消費行業和交通運輸行業的經營嚴重受損,二季度GDP增長僅為6.7%;但三季度在非典疫情得到控製後,中國經濟快速回複,GDP增長回複至9.1%。一、三季度的增長水平都達到了1998年以來同期的最高水平,經濟強勢回升的趨勢已經形成,預計全年GDP增長將超過8.6%。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猛。2000年以來,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速度呈跳躍式上升,並重複著年內前高後低的周期性特征。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猛,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和投資率均達到199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投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特點:
投資總量增長加快。1-11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維持在29%以上,平均增長速度高於居民消費增長水平20%左右。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意願增強,更新改造快速增長成為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新特點。1-11月,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6833億元,同比增長33.1%,比上年同期上升17.4個百分點,其增幅超過同期的基本建設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幅。其中煤炭、鋼鐵等重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尤其迅猛,這將為這些基礎性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效益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礎。
房地產投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在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城鎮化建設等一係列政策措施作用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在連續3年保持20%以上增速的基礎上,2003年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1-11月平均增長速度高於去年同期2%-4%。由於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成為2003年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所以2003年央行曾多次采取貨幣政策措施直接或者間接控製房地產投資增長速度。
·居民消費有待進一步啟動。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盡管非典對消費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導致二季度消費增長急速下滑,但三季度之後,消費出現恢複性增長,且呈現增速加快的趨勢。考慮到2003年通貨緊縮有所放緩,扣除物價影響,消費品零售總量的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中國商品消費仍有待進一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