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事在人為2
靜
從日報社大門出來時,我想大笑,鼻子卻開始發酸。
宿舍8個人,7個已經名花有主,而我,一個多月來,頂著酷暑,跑了不下20趟人才市場,每次都是铩羽而歸。就說今天上午吧,一個人,孤零零地來到日報謀求實習的機會,然後按圖索驥,找到6樓編輯部主任辦公室,敲門三聲——氣喘如牛,緊張得手都不知道放哪好。
門開了,我恭恭敬敬地遞上我的簡曆。主任看了一眼,不錯啊,Y大新聞係的,還發表過不少文學作品,可是,我們隻要往屆畢業生,而且要有一年以上,並且要有在新聞單位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我一時懵了,又碰到了一個漂亮的閉門羹。
還有哪裏可以去呢?
昨夜,下了一場暴雨,今天,依舊是個陰天,如我灰暗的心情。百無聊賴,我下意識地來到校園後麵的那個小樹林。到底是暑假了,林子裏一個人都沒有,滿地都是被吹落的葉子,一堆、一堆的。林子很靜,靜得聽不到哪怕一隻鳥雀的鳴叫。
它們都去哪了呢?
找一條石凳坐下,想著心思。一陣清風掠過,我忽然想到了一個字——靜!這個平日熟視無睹的“靜”字,此刻想起來,驀地變得不同尋常起來,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左邊一個“青”,青春的“青”,右邊一個“爭”,爭取的“爭”。什麼是青春,青春就是要爭取,同時要保持一個“靜”的心態,應對挫折、迎接挑戰。
這次,我沒有再去找日報的編輯部主任,而是直接乘電梯上了11樓(剛才去的時候,我竟然沒有注意到有電梯),整整衣衫,異常鎮定地敲響了主編的辦公室大門。
“為什麼要來日報實習?”主編親切地問。
因為您這裏需要我這樣的實習生,我也想通過在日報的實習,為明年求職鋪路。我謹慎地說。
主編笑了,翻著我的簡曆,頻頻點頭:“你還是日報的特約大學生記者啊,還發表過不少新聞。不錯,不錯!不過……”
聽到“不過”兩個字,我心頭忽地一緊,我想起了剛才編輯部主任說的那個“但是”。難道主編也要用“我們要的是往屆畢業生”這個條款來婉拒我?
“不過,要想在日報實習,你還需提供學校介紹信、身份證原件和學生證複印件……”主編說。
我的天,我興奮得差點叫出“My God!”但是我還是忍住了,我甚至沒有讓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實習三個月很快就到期了,一天,主任找我談話。主任說,對於你這三個月的表現,我們很滿意,膽大心細、為人誠實、能吃苦耐勞,還不時地有自己的想法。很好!這樣,我們先簽個協議,一旦報社用人指標下來,我們再簽一個正式的合約。你看怎麼樣?
這還有什麼說的呢?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午後,我再次來到學校後麵的那個小樹林。時隔三個多月,天氣已經轉涼了,樹林裏明顯熱鬧了許多,有了鳥叫聲,有了讀書聲……可是,漫步在小樹林裏,我再次想到了那個“靜”字,於是心裏就充滿了感激。
是的,青春,一定要爭取,隻有爭取,你才有機會得到你想要的。
一個鑽頭的深度
不久前,我隨隊在蘇北某縣考察,期間,我們參觀了號稱“江蘇第一森林溫泉”的新絲路溫泉度假村。
那天,導遊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新絲路溫泉出水的故事:
在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地熱中心確定水杉森林地底下有溫泉後沒多久,新絲路公司就與當地政府部門簽訂了溫泉開發的合同。
經過一段時間縝密的籌劃和準備,溫泉項目部很快就成立了。不過,新絲路高層也知道,關於溫泉的勘探和設計是一回事,要打出一個真正符合要求的溫泉(水溫必須在25度以上)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上海一家公司,他們就曾試圖在上海某處打出一眼溫泉來,結果,他們在鑽到地下1500多米時,水溫竟然還是一直維持在20攝氏度左右,而之前,很多專家都篤信:在1200米左右必定會出泉水。後來,那家公司雖然抱著僥幸心理又繼續向下打了400多米,但情況依舊。最終,他們不得不選擇放棄……
新絲路溫泉項目負責人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他在經過多方走訪和調研之後,也給項目部的人打氣:水杉森林下必有溫泉,隻要我們按省專家設計的方案來,必定能創造出“江蘇第一”。
一個月後,項目正式啟動,再一個月,施工隊正式進場……
不做不知道,打一口溫泉井,的確是一個非常繁瑣而艱辛的過程:
導遊告訴我們,這口溫泉井不過是一個直徑216毫米的深洞,是用石油鑽機的鑽頭鑽出來的。為了確保鑽井工作順利進行,項目部特意選擇了一個用特殊鋼材製作的鑽頭。開始的時候,施工隊在土壤層一天能鑽200米,但鑽到500米左右的時候,地下都是岩石,鑽地的速度每天隻能達到20米,而且每深入地下100米左右就要更換一個鑽頭,一個鑽頭價錢就好萬元。
不過,讓大家頗為興奮的是,施工人員在鑽入地下1000米左右時,就初步判斷出,森林地下有溫泉。後來,每鑽入地下一二米,施工人員都會取出岩石樣進行分析。
問題出在接近2500米的時候。導遊說,鑽到這個深度,鑽頭說什麼也鑽不下去了。而按專家們之前的說法,不用鑽到2500米,泉水就應該汩汩而出。而現在的情況是,不用說出溫泉了,鑽頭怎麼也鑽不下去。
難道會與上海那家公司遭遇相同的命運?
有人提出換一個地方試試。可是誰又能保證換一個地方後,不會出現相同的狀況?
怎麼辦?
施工隊停了下來,但項目部沒有,他們最終達成一致:不換地方,繼續鑽……
然而,一小時不到,一個更為尷尬的情況出現了:鑽頭竟然脫落了,而且落在了深井裏。
這時,不用說項目部的人,就是施工隊的工程師們也開始動搖了:“鑽了那麼多的井,還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連續幾天的股東會上,有2/3的股東開始打退堂鼓了。他們認為,已經為此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如果再這樣堅持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如其無休止的往下賠錢,還不如早做決定,少損失一些。
可是,脫落在深井裏的那個鑽頭怎麼辦?價值100多萬呢!
必須想辦法取出鑽頭,然後停止這個前景看似很美好的項目。這時,奇跡出現了:就在施工隊拔出那個鑽頭的瞬間,泉水竟汩汩地冒了出來……
井底水溫,70攝氏度,井口水溫,52攝氏度,而且通過分析,這口井日出水量竟達3500立方米……
這實在是個奇跡!不過一個鑽頭的深度,如果放棄了,將是前功盡棄,然而一個鬼使神差的(鑽頭)脫落,卻讓這口溫泉起死回生!
的確,許多時候,許多事情真的很奇妙,如果你再稍稍堅持一下,不用太長,一個鑽頭的深度,你就會得到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個畫家的執著
1642年,阿姆斯特丹,班寧柯克連長和手下民兵16個人每人出了100盾請倫勃朗為他們畫一幅集體像。倫勃朗覺得將這麼多人安排在一幅畫中很困難,隻能設計一個場景。於是,倫勃朗沒有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把16個人都擺放在宴會桌前,畫出一幅呆板的畫像,而是自己設計了一個場景,仿佛16個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著準備。這幅畫采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麵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從任何地方來看,都是一幅絕對的傑作。
但是,班寧柯克連長和手下民兵們卻一點都不滿意,他們說,大家都是出了100盾的,為什麼有人在畫中位置那麼明顯,而自己卻要隱身在後麵,民兵們要求畫家重新畫一幅肖像。可是,倫勃朗堅持不重新畫一幅。由於倫勃朗的堅持,那16個民兵不幹了,他們不僅拒絕接受倫勃朗的畫,甚至還要將他告上法庭。
這時,倫勃朗的親戚朋友勸他,還是給他們重新畫一幅吧,按照世人的標準,讓那些民兵一個個穿著鮮亮的服裝,整整齊齊地坐在餐桌前,當然,餐桌上食物最好也要畫得更為豐富一些。否則,你得罪的不僅僅是這16個人,而是整個阿姆斯特丹。倫勃朗當然知道拒絕的後果——這不隻是一幅畫的事,而是要影響到他日後畫作的銷售。但是,倫勃朗還是義無反顧地拒絕了親友們的善意的提醒。
意料之中,打那以後,整個阿姆斯特丹便再也沒人找他畫像了。麵臨沒人買畫的絕境,倫勃朗還在堅持畫畫,雖然越畫越好,但他始終貧窮。而就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倫勃朗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後,去世了。他的生活每況愈下,麵臨破產,尤其是逝世前幾年,他甚至不惜以一個由他妻子和兒子出麵經營的美術公司裏的雇員身份生活其中,也不向世俗低頭,依然執著於自己對繪畫的理解。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倫勃朗一直被民兵們怒罵、被全城人恥笑、像一個乞丐一樣,生活在他人的陰影下。
然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倫勃朗去世前的一年,已經窮困潦倒的他來到一個學生家。那時,那個學生正需要一個臨時模特,裝扮成劊子手的姿勢。倫勃朗說,我試試吧。說著,隨手脫掉上衣,露出多毛的胸膛……
這時,倫勃朗無意中看到了那個學生的畫框。畫框上,該學生的全部筆法居然都是模仿他早年的自己,而有些筆法又模仿得不好。倫勃朗立即轉過臉去,神色黯然。之前,他並不知道,他的畫作已經深深影響到了阿姆斯特丹很多的人。當然,他更不會想到,在他逝世後的一百年,阿姆斯特丹的人才知道,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波蘭的一些著名畫家,都自稱接受了倫勃朗的藝術濡養。
倫勃朗的一生都在為藝術獻身,從未放棄,尤其是在《夜巡》展出之後,他的人生發生了轉折。但是倫勃朗並沒有因此被打倒,他一直堅持著自己心中的信念。雖然他的人生由此轉入了低潮,由此變得窮困潦倒。
倫勃朗為後人留下了500多幅作品,他用他的作品告訴我們,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而不是隨大流。是的,因為執著,倫勃朗成了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曆史上最偉大最受人尊敬的畫家。
從縫隙中活出精彩
小的時候,他就貪玩成性,到了高中,住校後,他更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逃課、泡吧、打架,樣樣都來,尤其是到了高三第二學期,這時應該收點心了吧,可他不,他甚至與臨校一個女孩談起了戀愛。後來,他大學沒能考上。要強的父親想讓他複讀,他卻拒絕了,整天在與街上的一些孩子鬼混,把父親氣得差點進精神病院。
20歲後,他和好友一起做生意,從販賣水果、做淘寶到某品牌衛浴,但沒一個生意超過半年。兩年後,他進了一家醫藥器械公司,做倉管,照樣過著頹廢的生活,日夜顛倒,每天上班遲到。後來,他曾經的一個生意上的朋友,在他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卷走了他所有的積蓄。本來他想報警的,但最終沒有,他的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在社會這所大學裏跌跌撞撞了幾年,他終於幡然醒悟,人生不可以再這樣虛度下去了。
然而,此時的他,手中卻是一副爛牌:他手上沒有一分錢,隻有當年勉強混到的一張高中文憑;他所在的醫藥器材公司隻是一個小公司,每年的銷售額在業內是倒數;公司財務狀況也是不佳,他服務的公司連續多年虧損,危機不斷;公司業務員越來越少,僅僅兩年,就由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七八個人。
但他還是決定留下來,並且是以一個業務員的身份。他要在這片貧瘠的池塘裏當王,而不是到大海裏做一尾小魚。
第一年,他采用就近原則,每天奔波於本市各大小醫院,因為是土生土長,有一定的人際關係,再難的醫院也被他謀到了一杯羹。但盡管如此,那一年,他還是連年終獎都沒拿到;第二年,他在穩固當地市場的同時,開始謀劃周邊城市了。
在外地,他沒有了人脈資源,隻能靠自己努力,一家一家地公關。當時,他信奉一個原則:滿意的顧客,會影響250人,抱怨的顧客也會影響250人。憑借這個原則,真誠的他,即使“被拒絕十次也絕不放棄”的付出,最終讓他贏得了眾多客戶的信任。後來,更是有很多客戶還被他感召成了“編外業務員”,幫他介紹產品,幫他聯係介紹客戶……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容易給他機會的。一天,他去安徽某人民醫院謀求合作,可那位院長就是不給他機會,甚至連辦公室都不讓他進。這時,他的倔勁上來了,他一直坐在電梯口等。後來,院長被他堵得沒法,隻好給他5分鍾的時間,並說如果他在5分鍾內不能打動他,就請自動離開。他高興極了,連忙走上前,但依舊是不卑不亢:“無論是微軟還是聯想,所有企業都有一個開始,如果大家都像你,拒絕和小公司合作,小公司又如何成長呢?是的,我們現在的客戶確實很少,但人少,卻能讓我們為您提供更好的服務啊,這是我們的優勢!”他沒有竭力誇自己的產品,而是試圖在心理上先讓對方認可自己。他的話深深打動了那位院長,院長也再次破例給了他與其他大公司一起競爭的機會。
事後,他以低價拿下了那家醫院一年的合作協議。簽合同時,院長說,如其說是你的低價格贏得了這場競爭,倒不如說是你的堅強的性格和真誠幫你做成了這筆生意。
由於業績突出,2011年,他被破格提升為公司銷售總監,2012年,公司銷售額突破兩億元大關,同年進入市醫療行業納稅大戶前十,個人也被評為市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