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心靈花園
做一個微笑的失敗者
1951年1月,羅莎琳·富蘭克林受聘於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她所任職的部門是由物理學家約翰·藍道爾主持的生物物理研究單位。在藍道爾的安排下,原本從事蛋白質X射線晶體衍射研究的富蘭克林,開始對DNA化學結構進行研究。而之前,世界上還沒有人在DNA化學結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
經過近10個月的反複實驗、研究,1951年11月,富蘭克林提出了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並進行了一場演講。這時,尚在劍橋大學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沃森與克裏克得知這些訊息後,似乎得到了某種啟示,他們隨即也開始嚐試排列DNA的螺旋結構,最終,他們推出一個結論:基因DNA的模型是三股螺旋結構。
三股螺旋?
富蘭克林是一位對實驗數據非常認真的化學家,她決定用“X射線繞射”進行實驗,在做了將近一年的實驗後,富蘭克林發現,沃森與克裏克推論出來的模型是錯誤的。當然,她沒有滿足於僅僅證明三股螺旋的錯誤,而是不眠不休,繼續研究。1952年7月,她終於第一次成功做出了一張完美的X光繞射分析攝影圖。在這張圖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基因DNA的雙螺旋結構,她第一個拍出來,並證明這個結構是真實存在的。
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富蘭克林離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轉投到伯貝克學院約翰·貝爾那旗下工作,將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應用到研究煙草鑲嵌病毒(TMV)的結構上,試圖為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
不過,令富蘭克林想不到的是,就在她離開國王學院不久,她的曾經的同事威爾金斯在沒有得到她許可的情況下,於1953年1月,將她那張被稱做“照片51號”的攝影圖片,也就是後來被X射線晶體衍射先驅之一約翰·貝爾那形容為:“幾乎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張X射線照片”,偷偷地拿給沃森看。至此,一直自詡自己很了不起的沃森方才“恍然大悟”——DNA竟然不是三螺旋結構!
因為有了富蘭克林“照片51號”的提示,沒多久,沃森與克裏克就在DNA結構研究上“終於有了突破”。1953年4月,沃森與克裏克在權威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宣稱自己發現了雙螺旋結構,並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而事實上,富蘭克林才是“雙螺旋結構”真正的發現者。
這算不算是偷竊?就像當年比爾·蓋茨偷竊蘋果的靈感,或者蘋果偷竊實驗室用滑鼠的靈感一樣。更為可笑的是,沃森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對富蘭克林的貢獻隻字不提,甚至還在後來的自傳中不斷貶低富蘭克林,說她不過是一個“技工”,一個“滿頭亂發、衣著邋遢”的女人。對此,富蘭克林默不作聲,一直保持著微笑,並繼續著她的研究工作,直到1958年因癌症逝世。
梁文道說,相信大部分人要做成功人士,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在鼓勵、教育大家如何邁向成功,事實上,大多數人到最後都是一個失敗者。
是的,如果單從結局看,富蘭克林是一個失敗者,但縱觀富蘭克林的一生,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富蘭克林是一位最應該得到尊重的偉大的科學家,雖然她沒能獲得諾貝爾獎。
其實,你什麼都不是
1985年5月的一天,新聞部主任找他談話,說想把新聞部做成一條龍,把新聞播音員全部調到他的部門裏,由新聞部統一領導。新聞部主任說,目前各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了解,對開展工作很不利。在與他談話的時候,新聞部主任用一種惋惜的語氣強調著,這是台裏的命令,要專門成立一個統一的新聞部門。也就是說,負責新聞聯播的播音員隻負責新聞,其他部門的播音員就負責其他部門工作。以後分工明確,各行之間不再互相摻雜在一起了。
各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了解?
這完全是一個借口。他不客氣地對新聞部主任說,什麼“各部門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了解”,你直接說我與下屬“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了解”不就得了。
當年,他在央視新聞部工作,任播音組組長一職。在工作上,他自認為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的工作習慣也是不能容忍一點瑕疵存在。他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同時他也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著其他人。
作為播音組組長,追求完美有什麼錯?對工作要求嚴些有什麼錯?
他感覺到一陣寒心。他認為這樣一來,特別是要把聲音創造成一種藝術的人來說,這是對藝術生命的扼製。
文件批下來的時候,台裏的領導找他談話,看他是要留下來,還是去別的部門。他根本沒有接這個話茬,直接就說,這樣分不合適,特別是對年輕同誌的鍛煉和成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隻能播新聞就太單一了。台裏的領導說,這是組織研究之後的決定,以後新聞組的播音人員不能染指其他節目的播音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麼都重要。新聞部的領導也表態說,在新聞組就播新聞,不在新聞組就別管新聞組的事情。當然,新聞組的播音員也絕對不會去其他組裏搞客串,插手其他組的工作。
既然是這樣,我還有必要留下來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出。
對,他就是趙忠祥,一個個性鮮明富有傳奇色彩的趙忠祥。
多年來,趙忠祥的突然“消聲”對於眾多“粉絲”來說一直是個謎。直到有一天,廣天響石《風雲趙忠祥》一書的出版,才給了人們一個比較權威的解釋。
於是,人們不禁要問,當年的央視是不是太狠了?無疑,趙忠祥的出走,對於央視,或者說對於整個中國的新聞播音,都是一個不小的損失。但是,作為當事人,趙忠祥就沒有一點過錯嗎?
多年後,趙忠祥對自己當年的隱退反思過,也檢討過。他覺得自己其實還是有很多缺點的,如果當初他能跟大家和氣一點兒、順著一點兒,有些地方通融一點兒也就好了。他說:“你自己千萬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你別以為你播報中央領導人的新聞,自己就不是一般人了。你不是,你什麼都不是。你的工作說起來是很偉大的,其實人很渺小。在中國會念稿子的人很多啊。”
是的,我們且不說趙忠祥當年將他所謂的“完美追求”強加給下屬是否妥當,也不說趙忠祥負氣離開央視,對自己的事業產生了多大影響,但就其與領導、與同事之間的為人處事方式,真的是值得商榷。實事求是地說,如果當年他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那麼,他與同事之間、與領導之間的關係也許就不會那麼緊張,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也許就會更大一些。
“千萬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你別以為你播報中央領導人的新聞,自己就不是一般人了。你不是,你什麼都不是。”這是趙忠祥對自己過去的反思,其實,這句話對於我們職場人來說,又何嚐不是一個警示呢。
自己的事,自己做主
我一直比較避諱這個話題,直到某日讀到一則關於李白求職的故事。
一天,也就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的某一天,李白經人介紹去拜訪荊州長史韓朝宗。據說,這位長史很有一些來頭,用現在的話說,他是當時一位很有名氣的獵頭。
那日,李白昂首踏進韓府大門的時候,韓朝宗正與一幫年輕人暢談人生理想。韓朝宗剛要問他是什麼人,隻見李白雙手向前,朝他作了一個揖,但沒有下跪。韓朝宗見此,沒有說什麼,隻是讓下人給李白看座。這時,李白急了,心想,你怎麼不問我“為什麼不下跪啊?”於是,他大聲說:“當年高陽酒徒酈食其見了劉邦也隻是作揖,劉邦都沒有怪罪,現在我李白隻向你韓荊州作揖,有什麼意見嗎?”可是,這位韓大人隻是“哦”了一聲,轉過頭,繼續跟眾人暢談理想。
後來,李白覺得很尷尬,隻是坐了一會就走了。直到第二天才知道,那天去見韓朝宗的38人中,他是第38個用那種方式見麵的。
那天的見麵,可謂失敗至極。為了挽回麵子,李白回家後,連夜寫出一個“求職報告”來——《與韓荊州書》。報告中,李白用了無以複加的華麗辭藻,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尤其開篇一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我一直想不通,是什麼介紹人會有這麼大的魔力,竟能讓才高八鬥,孤傲至上的李白為了一個職位,而厚著臉皮去討好韓朝宗?故事中沒有交代,我不敢妄加猜測。但李白求職的故事倒讓我解了一個心結。
一段時間,我一直賦閑在家,後來經人介紹去一單位應聘。因為有了某人的介紹,接待我的那位處長還算客氣,他給我介紹說,他們單位有一個正局長,五個副局長。我的職責就是給這六位局長寫材料,包括隨時需要的發言稿。
當初,我並不知道內在關係,直到慢慢進入角色後才知曉:六個局長,有六種口味,即使是同樣的主題,也要迎合那六種不同的味蕾,而且每位局長的稿子又是隨時都可能要。那可不是一個輕鬆的差事。但為了那份活計,處長說什麼,我隻能聽什麼,而且還隻能說,我能,我行,我沒問題。
一點不誇張,那段時間,我被那幾位局長的發言稿和報告搞得簡直是焦頭爛額:比如某天下班後,剛準備與幾個文友小聚,就接到某局長電話,說辛苦一下,明天有個重要會議,第二天上班前,將發言稿交到我辦公桌上;比如某日,某局長說,明天上級領導來檢查,抓緊寫一個6000字的報告,要翔實,要體現本係統取得的成績。可是,哪有那麼多的成績可寫啊?我真想罵,你們平時幹什麼去了,現在讓我胡謅?但話到嘴邊,還是咽回去了。
好像也就是這個時候吧,我讀到了下麵這個故事,是春秋時期的:
彼時,齊國正招賢納士,很多有才能的人都紛紛前來為齊桓公效力。這天,來了一個人,對齊桓公說,以我的才能,你應該給我一個大官,給我一千鍾的俸祿。齊桓公對他不了解,就問相國管仲。管仲恰巧了解這個人,就說行。說實話,如果是我等之輩,遇到管仲這樣的大人物保薦自己,肯定要感激涕零,但那個人卻沒這麼想。當齊桓公宣布錄用他的時候,那人卻扭頭就走。齊桓公讓人把他叫回來,問怎麼回事。那人說:“因為聽信別人的意見用人的人,等不用的時候,多半是因為聽信了他人意見,所以,我不幹了。”
同樣,這人在曆史上沒有留下名字,也不知道他後來怎麼樣了,但他說的話,卻讓我陷入了深思。
這人活得多麼真實,多麼有骨氣!於是我就想,我是否也應該效仿一下這位仁兄,活得有點人樣?
終於,當天晚上,我分別給介紹人和單位“一把”回了一個電話,說我不幹了,我要給自己做回主!
生命中最珍貴的金子
一天,印度孟買有個叫蘇其薩的人不小心將一枚硬幣掉落在地上,硬幣滾進了下水道。蘇其薩將手伸進下水道,將那枚硬幣撿了起來,他的手和硬幣都沾滿了汙泥。於是,蘇其薩把硬幣拿到水盆裏清洗,後來他發現,盆底竟有一粒極小的黃色顆粒。會是什麼呢?
在這個區域,有規模龐大的黃金市場,所以金匠很多,這些金匠在工作結束後,洗手、洗澡,乃至洗衣,應該會將附著的金屑混進水裏,然後隨水流進下水道。
隨後的檢測結果,驗證了蘇其薩的想法。於是,他開始在這一帶的下水道裏挖淤泥,然後淘洗。第一周,他共淘到兩克黃金。這樣子幹了一段時間,他覺得,這份活是能賺錢的,可是幹起來又髒又累。經過幾天的冥思苦想,蘇其薩有了一個點子:開一家洗浴中心。為了吸引金匠,他還為那些金匠免費提供按摩、洗衣。
洗浴中心很快建成了,舒舒服服洗澡外加免費按摩、免費洗衣,對於勞累一天的金匠們來說,不啻是人間至福。每晚,蘇其薩的洗浴中心總是人員爆滿,而蘇其薩本人也因此賺到了不少的票子。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蘇其薩的秘密就被人發現了。於是,幾乎在一夜之間,黃金市場的周圍一下子建起了多家洗浴中心,而且一家比一家提供的服務更優惠、更吸引人。
一段時間,各洗浴中心之間開始了惡性競爭,後來更是演變為一場場的武鬥——以前非常友好的朋友不說話了,以前親近的鄰居成了仇人,到最後,沒有一家洗浴中心能夠生存下來,它們一起同歸於盡,連帶著曾經的友情、親情。
下麵要說的這個故事,也是關於金子的:
上世紀末,美國一位年輕人在清洗自家的池塘時,發現了一塊金子,這塊金子足有2.7公斤。這件事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
是誰扔掉了這塊金子呢?扔金子的人,正是這位年輕人的祖父,那他為什麼要扔掉金子呢?年輕人最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在家中找到了他祖父寫於50年前的一篇日記,並把它刊登在了美國的《新聞周刊》上。
祖父的日記是這樣寫的:昨天,我在溪水裏發現了一大塊金子,進城賣掉它嗎?那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來這裏淘金,我和妻子親手用一根根圓木搭建的棚屋,揮灑汗水開墾的菜園和屋後的池塘,還有傍晚的火堆,忠誠的獵狗,美味的燉肉,以及山雀、樹木、天空和草原,大自然贈予我們的這些美好和自由,將不複存在。我寧願看到它被扔進池塘濺起的水花,也不願眼睜睜地望著這一切從我眼前消失。其實,我扔掉的,隻是一塊金屬,而保住的卻是我生命中最為寶貴的金子。
年輕人的祖父所說的“生命中最寶貴的金子”指的是什麼?他說,是自己的情趣、誌向和愛好,甚至自由、健康和良知。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周圍又總有那麼一些人為了所謂的金錢、地位,不惜丟棄這些“生命中最珍貴的金子。”其結果,恰恰又是事與願違,得不償失。
做人的手段
賈平凹先生在散文《酒》中說到一件事:一段時間,他的某件作品在報刊上引起了爭論。爭論本是正常的事,複雜的社會上卻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隨即發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鬧哄哄的,什麼風聲雨聲都有。他很苦惱,也更膽怯。他不想讓父親知道,誰料到,父親有一天竟跑到城裏來了。
星期天,在父親的提議下,一家四口去郊外的田野裏閑逛。其間,本不喝酒的父親跑到附近的小店,買來一包醬牛肉和一瓶酒,沒來由地要與他喝酒,喝著喝著,父親突然說,你的事,我都知道了,你太順利了,不來幾次挫折,不會有大出息。當然了,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咱不怕事。我就是怕你不經事,專門來看你,告訴你這幾句話來了。
任何一位父親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有一席之地,但每一位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卻又都不一樣。
“沒事咱不尋事,出了事咱不怕事。”這便是父親教給賈平凹的一個做人手段——做人,一定要學會“智”。
白崇禧的小兒子叫白先進。據說,他的小兒子非常頑皮,經常與人打架。每次小兒子與人打架回來,白崇禧都會問他這樣一個問題:這次是你欺負別人還是別欺負你了?如果聽到兒子說是欺負別人了,兒子當場就會挨揍。之後,他還要拎著兒子的耳朵,親自上門給人道歉。
如果是兒子被人欺負了,白崇禧便會追問一句:你還手沒有?如果沒有還手,少不得又要挨一頓揍。
為什麼欺負別人和被別人欺負都要挨打呢?
白崇禧認為,這樣的教育不會出現兩種人,一種是狂徒,一種是懦夫。因為,這樣潛移默化的結果,會讓人漸漸生有兩種心:敬畏的心和無畏的心。
無畏,方能有所為;敬畏,才能始終有所不為。這便是白崇禧教給孩子做人手段——做人,一定要學會“仁”,而且要“勇”。
1922年,梁啟超應蘇州學界之邀,做一篇演講。他像在座的人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進學校?”他估計十之八九是“求學問”。然後又問:“你想學些什麼?”回答則可謂是各有不同。任公自己給出的答案,求學問的是為做人。他說,但凡一個人,在學校裏所學,數理化、史地、國文、英語,乃至哲學、文學、農工商等等,皆不過是做人所需的一種手段。要成一個人,總要具備三德——智、仁、勇,實現了狀態的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論教育家教育學生,還是自動的自己教育自己,皆應以這三者為究竟。
梁啟超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女的。他關心孩子的身體,關注他們的思想,留意他們的職業,更為他們籌劃未來,奠定立身之本。
梁啟超從不為子女展示虛幻的未來,他告訴他們,生而為人的憂思與世界的混亂,要他們以德性涵養的功夫和理性的訓練去行動。而且無論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夠獲得內在的快樂,這頗有以無聲的徹悟,做有生事業的味道。
在梁啟超“智、仁、勇”的思路教育下,九個孩子中,梁思成、梁思永1948年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45年後,梁思禮又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餘六個孩子在各自的領域裏,也成績斐然。兒女們的成就分明投射著父親諄諄以求的影子。
有“野心”,行動力才夠強
在“水王星”上海總部,台灣“水王”賴文淡對一位前來洽談代理的老板,說了下麵一番話——
準確地說,“水王星”不是在招商,而是在招募一起戰鬥的夥伴。人以類聚,我們在尋找跟我們一樣有野心、有實力、願意為夢想奮鬥的老板,如果你隻想找個生意機會,小富即安,就不是我要找的人。
代理“水王星”,賺錢並不難,這是事實。但我要找的是未來“水王”,我給你一塊地盤,就是給你一個陣地,你要對這塊陣地負責!3年內,你必須把“水王星”做成當地第一品牌,否則就是雙方合作的失敗。
當然,“水王星”會給你所有的幫助,給你最牛的產品,給你整套營銷方式,給你廣告支持,派團隊到市場給你做貼身的服務。但是,無論我怎麼幫你,最終還是靠你自己,靠你帶領團隊把市場陣地打下來。所以,不管你的實力有多大,首先要有“野心”——要做就做第一的“野心”。有野心的人,行動力才夠強大,如果你是這類人,那就一起幹。
賴文淡是這樣要求合作夥伴的,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野心”十分強大的一個人。因為有“野心”,在台灣,他隻用了5年,就將他的“水王星”做到了行業老大。
想起一個發生在多年前的故事。
大學畢業前夕,院長照例先是給學生們祝福,突然,院長話鋒一轉,說:“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畢業了,相信你們在大學的四年裏也學到了不少東西,下麵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麼?”
同學們一下子愣住了,都不知道院長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小學的時候,大家就知道是喜馬拉雅山。現在,大學快要畢業了,院長怎麼會問這個小兒科的問題呢?同學們都在小聲地議論著。可是,看著院長執著的等待,也不像是和同學們開玩笑。終於有同學大聲回答:“是喜馬拉雅山!”
“對,是喜馬拉雅山,那麼第二高山峰呢?第二高山峰是什麼?”
同學們這回真的是愣住了,是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馬拉雅山,那麼第二呢?在大家的記憶中,從來沒有這個第二高峰的印象。
院長看著同學們麵麵相覷的樣子,繼續說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喜馬拉雅山,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可是第二呢?沒有多少人記得。山猶如此,況且人呢?同學們,我相信,隻要大家有勇爭第一的勇氣,那麼你們就一定會實現你們的理想。同學們,你們記住,一定要勇爭第一,這就是我對你們最後的祝福。”
是什麼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平庸?是我們缺乏勇爭第一的野心。
其實,成功不需要對困難想像得太多,隻要你擁有一顆“野心”, 你就不會失去自信,你就不會把對手看得多麼強大,你才有一股強大的行動力,正如台灣“水王” 賴文淡所說,如果沒有野心,他就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將自己的產品做到行業老大,如果沒有野心,他就不可能有膽量來大陸推廣自己的產品,如果沒有野心,他更不可能在大陸的同行麵前說出“隻用3年的時間,就將自己的產品做成大陸老大……”
馬歇爾將軍的擔當
?
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將軍有一個著名的小黑皮本,他很少示人。於是就有好事者問他:“將軍,您的小黑皮本上都記著什麼啊?有沒有記一些人的過錯、受過的處分或一些什麼不光彩的糗事,也許是某人對你有過的冒犯之舉?”這時,馬歇爾總是淡淡一笑,說:“我從不記那些東西。”
那他到底在黑皮本上記了些什麼呢?
若幹年後,馬歇爾將軍的小黑皮本終於揭開了麵紗:
“喬治能帶兵部隊赴湯蹈火,但要用一根繩子緊緊套住他的脖子。”
“一有裝甲部隊,就交給他指揮。”
於是,當弗雷登多爾少將指揮的美第二軍登陸北非,在卡塞林山口被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打得潰不成軍的時候,馬歇爾馬上就把該軍指揮權交到了巴頓的手上。後來發生的故事,就如電影《巴頓將軍》裏描述的那樣,他不負眾望,很快把那支部隊整飭成了一個士氣高昂的雄獅。
這是小黑皮本中的第一小故事。
一次,一個名叫魏德邁的中校被懷疑嚴重泄漏機密,可能要被軍法追究。在這關鍵時刻,馬歇爾在不違背原則和軍規的前提下傾力予以維護,最終魏德邁不僅沒有被追究,相反,在日後晉升為將軍。後來魏德邁談到此事時,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我願意為他去死!”
不過,這種近乎慷慨的擔當,他卻從不施舍給自己的親人。
這是小黑皮本中第二個小故事。
馬歇爾的第一任妻子因過早去世,沒有給他留下一男半女。因此,他對第二任妻子帶來的兩子一女鍾愛有加,視如己出。但他絕不肯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影響,為他們謀取任何的好處。結果,他的小兒子艾倫跟隨數百萬美國大兵一起去歐洲浴血奮戰,直至戰死沙場。這當然讓他感到心痛,甚至有些內疚,但是,當他的大兒子因腳痛想從戰場上返回美國治療(有逃避作戰之嫌)時,他毫不猶豫地製止了。
這是小黑皮本中的第三個小故事。
更為有趣的是另一件事:一天,馬歇爾的愛犬丟了,他的夫人為了幫他找回愛犬,在不得不答應找到那條狗的人條件時,她以馬歇爾夫人的名義,給附近的海軍基地寫了一封信,為此人謀取一份工作。馬歇爾得知情況後,破天荒地對夫人發了一頓火,並要求她立即從海軍基地要回那封信來。夫人隻好把那封信的底稿拿給他看。隻見上麵寫著:
致美國海軍有關人士:
持此信者,善於捕狗。
凱瑟琳·T·馬歇爾(喬治·C·馬歇爾夫人)
這時,馬歇爾才轉怒為喜,一笑了之。
類似這些故事還有很多,總之一句話,馬歇爾的小黑皮本顯示了他一生的擔當。所以,在馬歇爾將軍逝世後,英國首相丘吉爾評價他說:“他是(當代)美國最後的一位偉人。”而美國總統杜魯門更是不無煽情地說:“我衷心地希望,當我跨進另一個世界,他能收留我做他的部下,從而使我能報答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生活沒那麼複雜
整理出一些舊的衣服,妻子說,扔了,可惜,想辦法送給需要的人吧。找誰呢?忽然想起一個人來。
那天下午,遠遠地,看到一個老人在小區一垃圾箱裏翻找著什麼東西。後來,他翻到了一件不知是誰扔掉的舊棉襖,男式的。烈日下,垃圾桶邊,他旁若無人地脫下幾乎汗透了的,已經辨不清顏色的那件廣告衫,然後穿上那件棉襖,左右擺動著,在看棉襖似乎合身。經過老人身邊時,我看了他一眼,那是一張古銅色的臉,背,略駝,但精神很好,腳邊,是一個大號的蛇皮袋,緊挨著的,還有一個類似於齒耙的東西。看得出,老人撿破爛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不過,從老人的眼裏,我絲毫看不出有半點的不自在,哪怕是有人捂著鼻子從他身邊經過,他都表現得異常的鎮定,或者說是自信。
可是,幾天過去了,我並沒有再看到那位老人。
後來,我注意到報社西邊的健康路頭,有一群整天在等著活幹的民工模樣的人。他們每天都在那等著,有男有女,年齡從四十左右到60左右不等。偶爾,我也會看到他們躲在樹蔭下打牌。
因為那些衣物,我開始意識到了他們的存在。他們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今天是這一批人,明天,說不準就換了另外幾個新麵孔了。
那天上午,經過他們時,我沒有像往常一樣,急匆匆地走過,而是故意放慢了腳步——我想找一個比較麵善,或者說至少看上去對我的舊物有需要的人。這時,一個人悄悄地靠近我,“有活幹麼,老板?”滿臉的絡腮胡子,個頭也挺高。不知道為什麼,在這個彪形大漢麵前,我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壓迫感。我搖搖頭,徑直穿過馬路。
後來,我從馬路另一邊的人群裏選擇了一個人,他的個頭與我差不多,我猜測,我準備處理的那些衣服,他和他的家人應該能穿。我說,舊衣服你要嗎?我說得很輕,有點羞於啟口,很怕不小心冒犯了他的自尊。我甚至還想說,那些衣服並不太舊,尤其是女裝,有的甚至都沒穿過一次。
那個人看了我一眼,眼神裏有點不屑,我不是收來收破爛的,我是來找活幹的。但他的反應很快,話音未落,就似乎覺察到了自己可能出了問題,並遲疑地看著我,問,你是說你有舊衣服要處理?我點點頭,說是。白送我?我又點點頭,說是。
最後他說:好吧,我跟你去看看。看得出,他那時彷佛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勉強願意給我這個麵子。
他隨我去小區儲藏室拿衣物。他先是看了一眼那包衣物,然後說,這麼多!我說,我們個頭差不多,有些衣服,你和你愛人應該能穿吧?他回答我的時候,有些許的沉默,他說,我和老婆都不缺衣服的,這樣吧,我幫你找找,看有沒有人需要。說著,他把衣服抱在懷裏,他沒說謝謝,他甚至忽略了我的存在,迅速向大門口跑去……
第二天上午,我沒有在路口見到他,但是下午,我去某單位采訪時,門衛室裏有一片奪目的藍吸引了我,定眼望去,竟是一件我無比熟悉的衣服——他正在稱一堆廢舊的報紙。我的車隻是稍稍停了片刻,然後緩緩開了進去……
記不清是哪位哲人說過這麼一句話,“生活本沒有那麼複雜,隻是被人為地想複雜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隻要活出一個獨特的自我來,別人怎麼看,完全是他人自己的事情,與我們又有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