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以德服人:讓職場生涯走上快車道(1 / 3)

第八章 以德服人:讓職場生涯走上快車道

行走在職場,每一個人都渴望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從何而來呢?我們常說:“機會隻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事實上的確如此,機會不能於等待中獲得,也不能於投機取巧、溜須拍馬中獲得,而需要在積極行動、踏實苦幹中獲得。凡事唯有積極主動才能贏得機會,才能獲得成功,消極和被動的人必然一事無成。

78.頭魚法則:重視自己的責任與領導藝術

處世智慧:

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然而,如果將一隻強健的領頭鰷魚腦後控製行為的部分割除後,此魚便失去自製力,行動也發生紊亂,但是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在團隊中,作為領導人物,如果團隊出現了問題,那麼“頭魚”應該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是頭魚法則,如何領導你手下的每個人,使整體強壯起來,這是一個“頭魚”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我們工作的企業或者組織中,隻要作為“頭魚”的人出現問題,那麼整個企業或者組織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問題。所以作為一個企業的核心脊梁,必須為企業的發展承擔責任。

當你作為領導或者經理人時,往往是團隊中最後一個知悉問題的人,而且經理人所看到的一般隻是一小部分而已。像冰山的一角,在水的上麵,你看到的是冰山,但藏在水下的要大得多,通常都更具破壞性。

所以作為經理人的你,首先要處理好的就是與員工的問題。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的往往是少數。作為員工的出路一般隻有三個,第一個就是獲得升遷,但這是少數。第二個出路就是保持,保持現有的狀態,年複一年都是下屬的職位。第三個出路就是自願離職或者被辭退。事實上,第二和第三個出路,對一個員工來說都是悲劇。但這種悲劇是誰造成的呢?就是經理人,下屬得不到提升或者最終離開企業,總是經理人一手造成的。

在企業或組織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這是別人的責任,甚至認為是手下員工缺乏素質等等,而看不到出現問題就是自身的責任。因此,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經理人,就應該學會解決這些問題。

有一家企業的一個部門員工流失率非常高。人力資源部為這個部門單獨多次招聘了很多員工,可總是每過兩三個月,新員工都一個接一個地離職了。

最後,這個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關係非常僵化,紛紛投訴到上級王偉那裏。王偉讓該部門經理和人力資源部分別遞交以前員工離職的原因報告,他發現該部門經理在做離職原因分析時,找了無窮多個理由,有些是員工自己的原因,有些是不符合要求,諸如,懶惰,幹私活,遲到,反應遲鈍等等,可她根本沒有找她自己的原因。

後來,王偉經過多方調查和訪談,終於發現這個部門經理的問題。這個經理對員工要求太過苛刻,同時說話欠缺方式,很多人離職就是受不了她刻薄的語言。王偉與這個經理長談一次,最終讓她自己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後來,這個部門流失率才得以大幅度下降。

如果,每個的經理人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學會從自身找問題,才能夠從根源上減少員工的流失率。

另外,作為經理人要隨時學會反省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得失以保證管理與決策的正確。

鰷魚的首領從來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犯錯誤。頭魚法則提醒每個作為領導的人,隨時要學會反省自己。隻有肯虛心地反省自己,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麼最後的成功,一定是屬於你的。不要花了代價,又學不到教訓,那就悲哀了!

自古以來,凡是成就大業的人,無不把反省作為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吾日三省乎”,越王勾踐就以“臥薪償膽”的方式進行反省。反省,是一種最優秀的品質,隻有經常反省的經理人才能成功。猶太人習慣於在周六長時間反省,因此他們即使在二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戰後卻立即崛起,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商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為什麼經理人不靜下心來反省一下自己呢? 我們隨時隨地都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對以前犯過的錯都一清二楚?若不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失敗的原因,難免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在失誤時,也應該多反省自己。平心靜氣地正視自己,客觀地反省自己,既是一個經理人修身養德必備的基本功之一,又是提升自己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最後,作為經理人要具備強烈的憂患意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古話同樣適用於這個弱肉強食的競爭時代,一切都在瞬息萬變,任何人都不能保證自己時刻立於不敗之地。作為“頭魚”要生存就離不開憂患意識,隻有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算得上高明之舉。

優秀的人,勇於挑戰自己,並戰勝對手成為強者。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永遠離破產隻有18個月。”而戴爾則說得更加恐懼:“我有的時候半夜醒來,一想起事情就會害怕,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很快就會被別人幹掉,因為他如果比你更厲害,比你更害怕得睡不著覺,你就會被他幹掉,所以我們有時候要自己創造危機,要創造自己的挑戰,即使這個市場沒有對手。”說到底,一個身處高位的人,不管過去有多輝煌,如果一直停留在過去或現在,最終將被人淘汰。

感悟箴言:

當我們作為一個團隊的“頭魚”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領導藝術,才能更好的領導自己的團隊做出業績。把目光放長遠,重視自己責任,注重於手下的共事方式,保持自己的競爭意識,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

79.藍斯登法則:寬容是留給自己的退路

處世智慧:

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說,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過河拆橋,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一腳踢開。過河拆橋這種做法不僅是不道義的行為,而且也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行為,很可能為將來埋下禍端。藍斯登法則告訴我們,向上爬的同時,要保證進退有度,才不至進退維穀;而時常寬容地對待別人,更是給自己留下了一條後路。

寬容是一種美德,我們寬容待人,不斤斤計較別人的過失,多為別人考慮,就能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寬容也是給自己留的後路,今日寬容了別人,那麼說不定有朝一日,危難之時會得到幫助,或者得到別人的寬容。

一隻狐狸不慎掉進井裏,怎麼也爬不上來。口渴的山羊路過井邊,看見了狐狸,就問它井水好不好喝。狐狸眼珠一轉說:“井水非常甜美,你不如下來和我分享。”山羊信以為真,跳了下去,結果被嗆了一鼻子水。它雖然感到不妙,但不得不和狐狸一起想辦法擺脫目前的困境。

狐狸不動聲色地建議說:“你把前腳扒在井壁上,再把頭挺直,我先跳上你的後背。踩著羊角爬到井外,再把你拉上來。這樣我們都得救了。”山羊同意了。但是,當狐狸踩著他的後背跳出井外後,馬上一溜煙跑了。臨走它對山羊說:“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別盲目地跳下去!”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個鄉裏人捉得,並把馬吃掉了。官吏抓住這些吃馬人,準備嚴懲。穆公說:“君子不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於是穆公賜酒請他們喝,並赦免了這些人。

後來,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戰爭,秦穆公親自參戰,被晉軍所包圍,穆公受傷了,麵臨生命危險。這時歧山之下偷吃良馬肉的三百多人,飛馳衝向晉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穆公得以逃脫,反而還活捉了晉君。

良馬被食,秦穆公的惱怒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情已經發生,殺幾個鄉人,良馬也不 複活,而且很可能激起民怒。順水推舟的寬恕這些鄉人不愧為最佳的選擇,而最終的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與之鮮明對照的是寓言中的狐狸。狐狸是很典型的過河拆橋型的夥伴,但是山羊是不會再上第二次當的。如果第二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很顯然,狐狸就不會有這種好結果的。寬容的的人隻會使自己的路子越來越廣,而心胸狹窄的人隻會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在現實生活中,寬容對一個領導來說尤其重要,有一個真實的故亊是這樣的。.

老陳是某公司市場科的科長,小李是他的下屬。老陳科長資曆比較深,但是能力一般。工作開始不久後,小李已經讓科長領教了雙方的差距。比方說,老陳的電腦水平不高,所以他對電子郵件等現代通信工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有一次,他讓小李往全國各分公司發一份國慶促銷通知,小李領命後群發電子郵件三五分鍾就把亊情搞定了。

但老陳並不放心地說:“假如有個別分公司沒有開機或開了機但沒有收到怎麼辦?”

小李回答說:“沒亊的,我已經往每個分公司至少兩個郵箱發了郵件,確保萬無一失。”

“還是不行”,老陳仍然不放心,“你幹脆給他們發傳真吧。讓他們簽收後再傳回來。這樣再出了差錯就是分公司的責任,而不能說我們沒通知到。”

於是整整一個多小時,小李站在傳真機旁,機械地說著同樣的話,做著同樣的送紙動作。

小李實在忍不住了,那天他跟老陳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小李忿忿地說:“公司資源浪費和辦亊效率不高就是被你這種人害的。”而老陳則回了一句:“你不想幹你可以選擇辭職。”

就這樣,在老陳的持續打壓下,後來小李便憤然辭職了。然而,兩年後,當小李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另一家公司的部門高級主管的時候,老陳卻下崗了。後來老陳重新去人才大市場找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業務相關的単位,當人亊經理帶他去見部門領導的時候,麵對他的卻是原來的下屬小李。

老陳的失敗在於自身不加強學習的同時,對下屬缺乏一種寬容。當你發現你的下屬在飛速成長的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馬上意識到自己學習的緊迫感,而不是想方設法地把下屬給打壓下去。麵對比自己有能力的下屬,老陳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得罪了人又給自己以後的路添了一道堵。不能隻看眼前的職位高低,尤其是作為領導的人,對手下不寬容,很可能給將來的自己留下隱患。

所以說,寬容,就是自己給自己留的後路。狡猾的狐狸很可能有一天再次遇到困難需要山羊的幫助,而那是的山羊不可能再幫助它;也可能遭到山羊的報複,你它也是自食惡果了。而秦穆公寬容了鄉人,不想真的得到了這些人的幫助。老陳顯然沒有意識到將來自己也可能淪為自己下屬的下屬。

感悟箴言:

我國有句俗話說,山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朝為領導者,也有成為曾經手下人的手下,所以做人要寬容,寬容待人就是給自己留的退路。

80.權威暗示法則:善用權威,避免暗示

處世智慧: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係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的心理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權威之所以是權威,在於權威在某一方麵有著強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但權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麵對權威,我們可以尊敬,可以看重,但必須要保持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必須因時、因地、因人進行分析和辨別,否則,就會在“權威暗示”下徹底喪失自我,失去自主。同時,我們也可以善意利用權威的效應,來達成我們的目的。

人常常會迷失自我,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還會因為權威暗示的影響而作出傾向於權威的錯誤判斷。在管理者或權威人士的暗示下,判斷和評估者很容易接受他們的看法而改變自己原來的看法,這樣就可能造成評估誤差。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權威雖然在某一領域裏獲得了超於常人的知識或成就,但也不總是完全正確的。人們應當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堅持自己的判斷。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裏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10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隻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隻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10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手上拿著一塊紗布!這時他說:“第10塊紗布在我手裏,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那天他是故意考驗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看他們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他終於如願以償,找到了自己最合格的助手。

這個實習的小護士專業的精神,在權威麵前勇敢堅持自己,使她在不知不覺中通過了院長這個權威人士的考驗,從而成為了醫院裏的正式員工;而院長,也為自己找到了助手。

麥哲倫是舉世聞名的航海家。正是由於他獲得了西班牙國王卡洛爾羅斯的支持,才完成了環繞地球一周的壯舉,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改變了世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麥哲倫是如何說服國王讚助並支持自己的航海事業的呢?原來,他邀請了著名的地理學家路易·帕雷伊洛一起去勸說國王。

當時,由於哥倫布航海成功的影響,許多騙子認為有機可乘,都想掛著航海的招牌,騙取皇室的信任從而騙取金錢,所以國王對一般所謂的航海家都報有懷疑態度。可是與麥哲倫同行的帕雷伊洛久負盛名,是公認的地理學權威。國王不僅尊重他,而且信任他。帕雷伊洛向國王曆數麥哲倫環球航海的必要性及種種好處,讓國王心服口服地支持了航海。正是由於國王相信權威的地理學家才相信了麥哲倫。正是權威的作用,促成了這一舉世震驚的成就。

其實,在麥哲倫環球航海結束後,人們通過無數研究發現,當時帕雷伊洛對世界地理的某些認識是不全麵甚至是錯誤的,所得出的一些計算結果也和實際有偏差。但這一切都無關緊要,正是由於權威暗示效應——專家的觀點不會有錯——國王陰差陽錯的成就了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偉大壯舉。

麥哲倫的例子就告訴我們,要善於利用權威的力量。如果當初不是帕雷伊洛這個權威的影響力,麥哲倫很可能不能進行航海。權威的力量成全了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並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大致的球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曆史上,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勳。

感悟箴言:

任何事物都可能是雙刃劍。一方麵,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能輕易的聽信所謂的權威,而要要自己的見解和堅持,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另一方麵,要善於利用權威的力量,說不定下個“麥哲倫”就是你。

81.從眾法則:有主見有決斷,切勿跟風

處世智慧:

從眾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意見為準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而從眾是合乎人們的心意的,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裏,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裏的大聲喊叫……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從眾一方麵使我們不偏離正常的生活軌道,另一方麵,卻可能扼殺每個人的獨特性。所以,處於眾人中,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力求保持獨立思考,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精彩,這就是從眾法則。

人處於世,永遠要保持自己獨立思考,即便外界有太多的聲音,對這麼多來自不同目的所發出的聲音,唯一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一切都要用最客觀公正的態度去處理這些聲音。不要被太多習慣的聲音所迷惑,要敢於跳出習慣的怪圈,並且對於那些所謂的習慣做法要學會否定,要打破所謂的潛規則。隻有這樣才能最真實的感受自己做的事,才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

爺爺聽罷,歎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這個故事裏的爺爺和孫子無疑活在別人的目光中,以別人評判左右自己的行為,最後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可見從眾,有時使人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而且,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證明,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