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所愛,愛你所做,找到你的興趣:在職場上我們會見到一些人,現在的工作跟三四年前的工作沒兩樣,問他原因,他就會說:“工作就是這樣啦,還能怎樣?”或者說:“工作不是我感興趣的。”如果你問他的興趣是什麼,又會發現這種人其實也沒有什麼興趣,生活上也沒什麼激情,好像一潭死水。而另一些人,就像新生的嬰兒一樣,每天都精力充沛,元氣滿滿:他們對很多事情感興趣,既能拍出好看的照片,又擅長寫作;有一份在大學裏當老師的工作,還喜歡到處去旅行,寫各個地方的遊記。在他們的人生詞典裏,似乎沒有不會的東西:寫作、攝影、旅行、廚藝、投資、跳舞……好像樣樣精通,無所不能。

比如“文案天後”李欣頻,她是國內非常知名的創意人,7年寫了26本書,寫作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廣告創意、旅行、電影、戀愛等;比如馮唐,他是醫學博士,曾就職於麥肯錫公司做軍師,後來自己又辦實業,現在據說是華潤集團戰略管理部總經理;比如台灣導演魏德聖,是近幾年聲名鵲起的導演,但他也是個編劇,寫了許多獲獎劇本,還是個作家,出版了兩本導演手記……這些人的人生怎麼看都充滿傳奇,總是讓人覺得上天特別眷顧他們。前一種人對生活不感興趣,後一種人對生活充滿興趣,正因為對人生的態度不同,他們的人生才會有如此大的差別!當一個人對生活和生命充滿興趣,成為一個有趣之人,生命才回報給他們有趣,讓他們過上一個有趣的人生。

屌絲想要逆襲,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從這個點切入,從而過上自己的有趣人生。李開複說:“我想,我會一直保持激情直到我死的那天,人生追逐的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快樂,過自己想過的,所以我來到Google。回到中國,對我來說感覺到特別快樂。特別有感觸的地方就是又找到一個港灣,在這個地方可以滿足我的好奇心,我的理想,我的學習的願望和中國青年交流的機會,能夠幫助中國青年找到自己聲音的機會,這也是我感到比較欣慰的。”當你找到自己的興趣時,你會激發出許多身上隱藏的潛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為熱愛你從事的事情,你會不怕辛苦地堅持,因為做著你熱愛的事情,你會從中獲得快樂,也因為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你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不是所有人一開始就能找到自己的興趣,熱愛的事業,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就如同找到真愛一樣並不容易,你不太可能一開始就找到自己的真愛,與之戀愛,然後結婚生子,共度人生。覓得你的真愛與找到自己的興趣一樣,都是一個不斷尋找、不斷嚐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失敗,試過了,發現錯了,就重新來,你要做的就是不要放棄。

專注,讓你走得更遠:“隻有偏執狂才能成功。”說得正是專注精神。當你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愛之後,就需要專注。不管是打工的,還是做職業經理人,亦或是自己創業,最終成功的人都具備一種特質——專注。專注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因為人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更高的薪資,看起來更好的機會等。

人很容易在各種誘惑下不斷進行新的選擇,今天選擇這個、明天選擇那個,結果到頭來哪個也沒做成,浪費了大把的青春和精力。《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有一句話很重要:“人生最大的浪費是選擇的浪費。”所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選擇上,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所愛,就要學會專注。那些我們看到在一個行業幹得非常成功的人,正是做到了這個看似簡單,實際不容易做到的“專注”。

萬科在成立之初涉及的行業非常多,除了經營進口的電器、儀器產品,同時還搞服裝廠、手表廠、飲料廠、印刷廠等。用王石的話來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之外,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後來萬科進軍房地產行業,開始專注房地產開發,然後又剔除其他產品,專門做高端住宅項目,如別墅的開發,可以說,萬科的發展曆程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正因為專注,如今萬科成為中國房地產的龍頭企業,極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偉大的企業之一。

專注的精神往往並不是屬於那些聰明人,反而屬於那些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固執”、“有點傻”、“比較笨”的人。有的聰明人擁有的能量是10,他將這能量分散在多個領域,每個領域他都能賺到錢,但每個領域投入的能量都不超過5;而我們大家認為比較笨的人,或許能量隻有8,但聚焦在一個領域反而會有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