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十章 道德行為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1 / 3)

[BT1]第十章 道德行為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

[BT2]習慣87:“那都是同學送的。”——不說謊話

[BT3]家教攝像頭

[HTK]文浩10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媽媽每天都會給他一些零花錢,以方便他隨時買一些學習用具等。可是,他好幾次中午放學回來都說錢不夠花,央求媽媽再多給他一些。媽媽認為給他的零花錢已經不少了,買學習用具也用不了那麼多錢啊?何況也不是非要天天買。難道是他把錢花到別的上麵了?

媽媽這才想起,最近幫他洗衣服時,總發現他口袋裏有不少花花綠綠的粘貼畫和其他小玩意兒。媽媽問他:“兒子,這些粘貼畫和小玩具是你自己買的吧?”文浩回答:“不是,媽媽,那都是同學送的。”

媽媽有些不相信,有一天早上,媽媽送文浩去學校後沒有馬上回家,而是躲在暗處看他。結果發現文浩在“看到”媽媽走後,便轉身去了學校小賣部,不一會兒就從那裏買了一些粘貼畫和小玩意兒回來。原來文浩的零花錢都花在這上麵了,媽媽這才恍然大悟。更嚴重的問題是,文浩竟然學會了撒謊,這是她最不能接受的。

有時,文浩放了學不按時回家,也“編故事”來哄媽媽:要麼說是去同學家玩了,要麼說是在學校做清潔了。文浩的謊言一次次被揭穿後,媽媽都不敢相信他了。

孩子這麼小,就學會了撒謊,這可如何是好呢?[HT]

[BT3]專家如是說

孩子愛說謊,往往會使父母感到苦惱不已,因為說謊是道德所不容的很大的壞習慣。孩子為小事說謊,雖不值得追究,但可怕的是一發不可收拾,使孩子養成說謊的惡習。所以父母總是從小就教導孩子不要說謊,每當孩子說謊時就非常氣憤,總想好好地教訓他一下,於是就狠狠地責備、批評他幾句,想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以後不敢再說謊。

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父母責罵得越厲害,孩子為了不挨罵,闖了禍或做了什麼錯事,就越會說謊。

孩子說謊是生活中時常發生的事情,要想杜絕孩子說謊,使養成孩子誠實的良好品格,父母應耐心、細心地對孩子進行教導,消除孩子對說實話的顧慮。

[BT3]好習慣培養

[BT4]1.告訴孩子說謊的危害

發現孩子撒謊時,父母先不要責備孩子,可以冷靜、客觀地分析他說謊的原因,尋找說服教育的切入口。也要明確地告訴孩子說謊的危害,一個人如果從未撒過謊,人們會認為他是誠實的,他做的每一件事別人都會非常放心,可是,他若偶然撒了一次謊之後,人們便會改變對他的一貫看法,認為他不夠誠實可靠,於是事事不予信任。樹立誠實的形象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積累,而破壞誠實的形象往往就隻是短時間內那麼一兩件的壞事。讓孩子知道做人要誠實,而說謊是一種不好的品質,是不誠實的表現。

如果孩子有意識說謊,可用形象的事例來幫助孩子了解說謊是一種不良行為,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會失去朋友,並鼓勵、幫助孩子改正。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孩子撒謊是為了逃避責任,怕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批評,此時,父母應嚴厲地對孩子說,隻要你講出實話,媽媽不會批評你,媽媽不喜歡撒謊的孩子。

[BT4]2.及時鼓勵、表揚孩子

孩子闖了禍、犯了錯誤或者考試成績很差,隻要是實話實說,就不能給孩子嚴厲的懲罰,相反,還要耐心地給孩子關懷和指導,告訴孩子知錯就改,有錯就改,改了仍舊是好孩子,使他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

當孩子取得了進步時,要及時表揚,給予信任,促使孩子鼓足勇氣,積極向上,做一個高尚的人。

[BT4]3.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失信於孩子

一般情況下,家長誠實,很少有虛榮心,孩子也就比較誠實,虛榮心不重。因此,父母應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誠實的好榜樣。

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說假話、說到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特別不能欺騙孩子,不負責任地對孩子輕易許諾,如“你要是聽媽媽的話,媽媽就給你……”而之後又不兌現承諾,失信於孩子,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的心裏慢慢地種下不守信用的種子,孩子也就會跟著你學會說謊。

因此,應創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氣氛,與孩子多交流、溝通,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讓孩子敢說實話。即使孩子做錯了事,隻要他認錯了,就不應再痛罵毒打,要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

[BT2]習慣88:“爸爸,我下次不這樣了。”——勇於承認並改正錯誤

[BT3]家教攝像頭

[HTK]8歲的悅悅上小學二年級了,她是個調皮的孩子。

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家裏的大儲蓄罐裏少了很多零錢,而且,多半是十元、五元的零鈔,一元、五角的倒是還在。於是,媽媽問爸爸:“你從儲蓄罐裏拿錢了沒有?”爸爸說:“沒有。”媽媽又去問悅悅:“悅悅,你從零錢罐裏拿錢了沒有?”她也說:“沒有。”不過,媽媽看得出來,悅悅的神情有點不自然。

一個星期天,悅悅寫完作業後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思思家玩。”媽媽說:“好的,去吧孩子,記得早點回來啊。”悅悅出門後,媽媽示意爸爸跟著悅悅。爸爸一直尾隨著悅悅,發現悅悅到樓下的小店裏買了一些花花綠綠的零食,然後走到離家很近的小公園裏把零食消滅掉了。等悅悅回家後,媽媽問:“悅悅,你去哪兒了?”悅悅說:“我去思思家了。”爸爸說:“可是,我剛才看見你買了零食,然後去了小公園。”悅悅沒話說了,低著頭。爸爸說:“悅悅,你這麼小就學會了拿錢和撒謊,爸爸媽媽很生氣。”悅悅說:“爸爸,我下次不這樣了。”爸爸問:“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嗎?”悅悅都快哭了,說:“嗯,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媽媽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隻要你以後不再這樣,爸爸媽媽就原諒你,像往常一樣喜歡你。另外,如果需要用,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要求合理的話爸爸媽媽不會拒絕的。”悅悅用力地點了點頭。

從那以後,悅悅再也沒有拿過家裏的錢。[HT]

[BT3]專家如是說

孩子“偷錢”實際上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行為習慣,這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果不加以約束,會逐漸演變成品行方麵的問題。因此,關於此問題,父母一定要重視起來,不要認為家裏又不缺孩子拿的那幾個零花錢,就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姑息縱容。

當然了,孩子由於心智尚不成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犯下一些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俗話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犯了錯誤隻要勇於承認並改正,仍然不失為一個好孩子。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出犯錯誤的原因,使孩子盡快徹底改掉這種壞習慣。

[BT3]好習慣培養

[BT4]1.第一次發現孩子拿錢時,跟進懲罰措施

孩子第一次偷偷拿錢時,父母的態度很重要。如果父母對孩子偷偷拿錢的行為懲罰不到位,隻是讓孩子承認錯誤,並沒有跟進具體的懲罰措施或改正計劃,孩子就會認為“隻要我承認錯誤,我偷拿錢的行為就會得到原諒”,從而重複偷偷拿錢的行為。

[BT4]2. 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

家長發現問題後,千萬不要怒不可遏,對孩子拳腳相加,而應盡量控製自己的情緒,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溝通。讓孩子談談他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等等。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麵的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係實際,給孩子講清楚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告訴父母。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要跟爸爸媽媽說,如果要求合理,爸爸媽媽一定不會拒絕的。當然了,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正當的、合理的需求,也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心服口服。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正確引導孩子,而不要輕易地在孩子麵前用“偷”這個字,這樣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小一些,更加有利於教育。

[BT4]3.不能總盯著孩子的錯誤不放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會不自覺地進入這樣一個誤區:當孩子犯了某個錯誤時,喜歡把他之前所犯的錯誤都扯進來,或者時不時地翻來覆去地講孩子的某個錯誤。可能父母會認為,經常指出孩子在某方麵犯的錯誤,可以時刻提醒孩子避免重蹈覆轍。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是不正確的,這樣做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父母不要總是翻孩子的“舊賬”,而要經常肯定和表揚孩子,用正麵的教育方法促使孩子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

[BT2]習慣89:“不就是一塊橡皮嗎?”——借東西要按時歸還

[BT3]家教攝像頭

[HTK]9歲的玉婷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借同學的東西總是不能按時歸還,甚至不還。對於此事,身邊的同學都一清二楚,很多人都不想借東西給她。

這天,自習課上,玉婷畫圖時畫錯了一筆,然而,她的橡皮怎麼也找不著了,於是,就朝坐在身邊的同桌打了一聲招呼:“借你的橡皮用一下。”同桌限她半小時內將橡皮歸還,還加說:“我知道你借東西總是忘記還的。”

玉婷不高興了,說:“不就是一塊橡皮嗎?有什麼大不了的,真小心眼。”玉婷用完橡皮後,隨手便把它丟在了自己的課桌上,完全忘記了這塊橡皮是從同桌那兒借來的……[HT]

[BT3]專家如是說

孩子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相互借東西是比較常見的事情,如橡皮、鋼筆、書本等,但是,借別人的東西,必須要懂得及時歸還,這樣才能得到對方的信任,下次再問對方借東西時,對方才願意借出。否則,就是一種不守信用的表現,也會給主人帶來不便,或者產生誤會、矛盾。

借了別人的東西,及時歸還是最基本的處事態度,同時還要注意愛惜使用,將東西完好無損地還給對方,這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總之,在借東西必須完好無損地按時歸還這件事情上,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嚴守信用,這不僅是對孩子個人的禮儀、修養教育,也是對孩子誠信品質的要求。

[BT3]好習慣培養

[BT4]1.告訴孩子,東西用完後及時歸還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因此,父母從小就必須讓孩子養成借別人東西一定要按時歸還的習慣,如果父母借了鄰居或親戚的東西,可以讓孩子跑腿代還,在潛移默化的實際行動中,讓孩子明白借東西必須及時歸還的道理。同時,不管所借的東西價值高或低,都要好好愛護,做到完好無損地歸還對方,當然了,如有損壞應主動賠償。此外,除非不得己,決不輕易向人借錢,如果借了錢更要嚴格按時歸還。

[BT4]2.借還東西時,禮節不可少

告訴孩子,無論向誰借東西,都要注意最基本的禮貌用語,即使是自己極要好的同學、朋友,也千萬不要忘記了講“麻煩”、“請”等禮貌用語。歸還東西時,不要忘記了說“謝謝”。如果沒有按時歸還借來的東西,一定要說誠懇地說“對不起”,向對方表達歉意;萬一損壞了別人的東西,道歉的同時還要給對方相應的賠償。

[BT4]3.借東西時要先征得別人的同意

告訴孩子,向別人借東西時,必須經過對方的允許才能把東西拿走,並要說明什麼時候歸還。千萬不能自作主張,用完了之後再告訴別人,更不能未經別人的同意就去亂翻人家的書包、抽屜、房間等。如有特殊情況,實在迫不得已先將別人的東西取走時,要盡快告知主人,最好寫一張便條放在顯眼處,免得別人找不到自己的東西而著急。

[BT4]4.要求別人借東西按時歸還

如果別人借東西不按時歸還,要適當地提醒他一下,讓他知道借的東西應該還了;如果他長時間不還,就要告訴他的家長或老師,在家長或老師的幫助下,讓他把東西歸還;如果別人不小心把東西損壞了,並且表示了歉意,要原諒別人的過失。當然,要求別人借東西必須按時歸還的前提是,借別人的東西自己主動按時歸還。

[BT2]習慣90:“老師,我撿到一隻手機。”——拾到東西要交公

[BT3]家教攝像頭

[HTK]10歲的軒軒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他特別喜歡踢足球,經常和幾個同學一起在操場上踢球。

一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軒軒又和班上幾個好朋友一起踢起了足球,其中的一位同學飛起一腳將球踢到了遠處的草地上。軒軒追著球跑過去,彎下腰撿球時,發現在足球的旁邊躺著一隻精美的手機。軒軒撿起手機,舉起胳膊大聲問:“這是誰的手機?”沒有人回答他。他繼續喊:“誰的手機丟了?”幾個同學聞聲走了過來,其中的一位同學說:“軒軒,你真走運,撿球還撿了個手機,反正沒人要,我們把它賣掉去買點好東西吃吧。”另一位同學說:“可是,老師說過撿到東西要交公的。”軒軒心想:失主丟了手機,肯定很著急,我得把它交給老師,讓老師幫忙找到失主。於是,軒軒來到老師的辦公室,告訴老師說:“老師,我撿了一隻手機。”老師拿過手機看了看,誇獎他:“軒軒,你真是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老師查看了手機上的電話薄,通過失主的朋友找到了失主,送還了手機。失主感激地對軒軒說:“謝謝你,小同學!”軒軒不無成就感地說:“不用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HT]

[BT3]專家如是說

培根曾說過:“如果沒有德行,人類就是一種忙碌、有害和可憐的生物,不會比任何一種渺小的害蟲更優越。”而拾金不昧也是一種很美好的德行,是一個人高尚品質和崇高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裏,擁有拾金不昧的精神,非常難能可貴。

因此,麵對“飛來”的金錢或物品,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和處理,不能讓孩子被表麵的物質利益所迷惑,把撿到的東西據為己有,要讓孩子明白錢財固然重要,但拾金不昧的品質更重要。

[BT3]好習慣培養

[BT4]1.換位思考,讓孩子物歸原主

麵對撿到的東西,有些孩子會因為喜愛而舍不得交公或歸還失主。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必嚴厲地訓斥孩子把東西送還失主,可以先問問孩子撿拾東西的經過,然後再問孩子為什麼不想把它送還給失主。孩子可能會回答:“這個東西是我撿的,又不是偷的,我喜歡它,想要留下。”父母可以這樣說:“這件東西是你撿到的,沒錯,你喜歡它,我也知道,但是你喜歡它,丟東西的人同樣也喜歡它。如果是你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弄丟了,是不是特別著急、心疼呀?”如果能引導孩子進行這樣的換位思考,孩子不難明白撿金不昧的道理。

另外,還要告訴孩子:不管東西是大是小、價值是多是少,不管自己喜歡不喜歡,別人丟的東西始終都是別人的,不能據為己有。這樣,孩子明白了是非對錯,就會非常有原則且非常情願地把東西送還給失主。

[BT4]2.讓孩子受到讚揚

當孩子把撿到的東西送還給失主時,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要抓住這個機會,對孩子這種難能可貴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用合適的話語誇讚、表揚孩子一番。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從而讓他對此產生自豪感。這樣,孩子就會認為拾到東西交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會意識到拾金不昧是一種美德。

[BT4]3.做孩子的好榜樣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因此,父母的行為一定要時時處處起到表率作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是告誡孩子的話,同時也應是鞭策自己的話。要教育孩子學會做人,父母自己先要學會做人,為孩子做出好榜樣。

[BT2]習慣91:“別人都是這樣隨地亂扔的。”——不亂扔垃圾

[BT3]家教攝像頭

[HTK]繁繁今年11歲了,她特別喜歡吃冰淇淋。周末,媽媽帶她去超市買東西時,為她買了一個冰淇淋。

剛出超市門口,繁繁就打開冰淇淋的包裝紙,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吃完了冰淇淋之後,繁繁隨手把包裝紙扔在了大馬路上。媽媽看到了,問道:“繁繁,你怎麼可以隨處亂扔冰淇淋的包裝紙呢?”繁繁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個動作,仰著頭說:“我剛才扔了嗎?”媽媽說:“孩子,隨地亂扔紙不好,破壞衛生。”繁繁卻根本不當一回事,說:“這有什麼關係,別人都是這樣隨地亂扔的。”媽媽說:“別人那樣做是不對的呀,錯誤的行為你也要模仿嗎?你看到媽媽隨地扔紙了嗎?”繁繁沒理了,不再說話。

媽媽還發現,繁繁在上、下學時或在公共場所玩耍時,總是習慣性地隨手把廢紙扔在地上。媽媽說了她好幾次,但她仍舊不改。[HT]

[BT3]專家如是說

生活垃圾是人類生活的副產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產量正在逐步增加。亂扔垃圾不僅會破壞環境衛生整潔,還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垃圾是一種成分複雜的混合物,亂扔垃圾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主要危害有:第一,汙染空氣。在運輸和露天堆放過程中,垃圾中的有機物分解產生惡臭,並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汙染物,這些釋放物中含有許多致癌物。第二,汙染水源。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經雨水衝入地麵水體;垃圾汙染源產生的滲出液經土壤滲透會進入地下水體;垃圾直接棄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汙染。第三,汙染土壤。垃圾僅經簡易處理後便施用於農田會破壞土壤的團粒結構、理化性質和保水、保肥能力。第四,成為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為老鼠、鳥類及蚊蠅提供食物、棲息和繁殖的場所,這些都是傳染疾病的根源。

由此看來,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可怕的。所以,要保護環境,應從培養孩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開始。

[BT3]好習慣培養

[BT4]1.讓孩子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護環境衛生,減少製造生活垃圾。父母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將垃圾進行分類,將報紙、廢紙等有回收價值的廢品收集起來送到廢品收購站,讓孩子了解某些廢棄材料的回收利用價值。

此外,要讓孩子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除了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做出榜樣示範外,還可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使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激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愛,喚起他保護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BT4]2.讓孩子見到垃圾主動撿起來

每次帶孩子外出時,準備一個方便袋,把用過的廢紙、果皮等垃圾隨手放入袋中,袋子裝滿後,再放進垃圾桶裏。在接孩子上學或放學的路上,要提醒孩子主動撿起白色垃圾放到垃圾桶中,並告訴孩子:“撿起一張廢紙,就是消除一份汙染。”如此幾次,孩子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就會主動地過去撿起來。當孩子主動把垃圾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裏時,要及時表揚孩子,誇獎他是一個具有環保意識的好孩子。

[BT4]3.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

生活即教育,父母應該積極為孩子創造幹淨整潔的家庭環境,同時,應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在家裏不隨手扔垃圾,把垃圾放進垃圾桶裏。見到地上丟的垃圾,主動把它撿起來,然後丟進垃圾桶裏。父母不亂扔垃圾,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使孩子改掉亂扔垃圾的壞習慣。

[BT2]習慣92:“孩子,你不能隨地吐痰!”——不隨地吐痰

[BT3]家教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