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孩子小時候養成的行為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自然,對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事實上的確如此。有一次,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記者問其中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做錯事要道歉,仔細地觀察事物。”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地回答,很好地說明了孩童時期的好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的一生。
我們過去或許也曾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臨刑前的死囚,要求法官允許他見自己的母親最後一麵,當他的母親來見他時,他請求母親讓他吃一口奶,當母親解開衣扣欲哺時,他卻一口咬掉了母親的乳頭,然後怨恨地說道:“為什麼小時候你總是縱容我的壞習慣?害得我落到了今天這個下場!”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同時也深刻地告訴我們,兒時的壞習慣可能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形成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父母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從細微處著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掉不好的習慣。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父母往往隻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對孩子的習慣教育,對孩子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全然不管。殊不知,好的學習習慣比成績本身還要重要,很多時候,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多是一些壞的習慣在作怪。此外,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居多,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往往大包大攬,剝奪了孩子生活自理的權力,導致一些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卻連最基本的洗衣服、掃地、整理書包等小事情都不會做。所以說,要想孩子成為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父母必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存在一個“關鍵期”。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經過一年研究發現:3~12歲是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抓住這一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培養,孩子就會受益終身。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也說過:“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如果不采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以至後來采取手段去改的時候,它們已經是紮下了深根,永遠無法拔掉和剔除了。”
由此可見,12歲前,習慣的培養對孩子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好習慣是幫助孩子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壞習慣是斷送孩子前途的枷鎖。但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父母耐心的教育和引導,利用正確的方法與技巧,在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使孩子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本書從生活、飲食、衛生、學習、思維、勞動、理財、文明禮貌、道德行為、鍛煉身體等方麵詳細列舉了決定孩子一生的101個好習慣,內容涵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習慣,並以生動的案例、權威的專家指導和實用的培養方法立體地展現給各位父母,希望各位父母能夠從中找到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