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西方世界有兩個重要的源頭:一是古希臘,另一個就是古羅馬。可以說,沒有古希臘、古羅馬,也就沒有近現代的西方世界。古羅馬,或者說,羅馬帝國在世界曆史上的地位,怎麼說也不過分。近現代的開端,西方的文藝複興,打的就是複興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旗號。文藝複興的先驅,被馬克思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詩人、近代第一位詩人的但丁就把羅馬帝國看作是未來世界的典範。他認為,奧古斯都時代,世界統一在羅馬政權之下,人間秩序井然,舉世和平昌盛,是人類最幸福的時代。但丁的這種觀點,現在當然沒人讚同。它是但丁那個時代的產物。文藝複興時的人物都是從古希臘、古羅馬那裏尋求精神支柱的,他們大都對古希臘、古羅馬文明讚譽備至。但丁的觀點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近現代西方是深受古羅馬影響的。但丁甚至要求按羅馬帝國的模式建立他理想中的世界帝國。當然,這隻是但丁這位詩人的夢想。古羅馬並不像他所說的那樣完美,羅馬帝國隻是一去不複返的曆史。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裏,到處都有無法消除的古羅馬影響的痕跡。拿破侖就是古羅馬的崇拜者,他曾仿效羅馬人,任執政官。他也曾想步羅馬帝國的後塵,建立世界帝國。其實,西方有不少人,一直在做但丁式的夢,按羅馬帝國的模式,建立世界帝國。有人認為,英國人這樣做過,美國也是按羅馬帝國的發展模式發展起來的。這是不無道理的。我們甚至在一些美國人的觀念中發現古羅馬人觀念的痕跡。古羅馬對今天西方世界的影響之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不了解古羅馬,就無法深刻了解今天的西方世界。因此,在改革開放的中國,在學習、研究外國,特別是西方世界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的中國,給讀者提供一本介紹羅馬帝國曆史的簡明而又生動的讀物,是十分必要的、適時的。
其實,學習、研究羅馬帝國不僅是學習和研究今天的西方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們了解中國曆史和現狀的需要。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不了解西方,不了解世界,也就不會真正了解中國。我們真正了解中國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是從我們真正放眼四海開始的。要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就必須了解世界的過去和現在。
羅馬帝國在世界曆史上是唯一的,無可取代的。它是唯一把地中海世界,把古代文明的諸如兩河流域、埃及和希臘等文明發源地都統一在一起的,雖然有不少人想步羅馬人後塵,卻至今也沒有出現第二個。羅馬帝國是一個曆史奇跡,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今天的歐盟,也隻是歐洲的一部分,無法和囊括了地中海四周歐、亞、非廣袤地區的羅馬帝國相比。羅馬帝國前後延續了千年,在西方世界也是唯一的。當然,羅馬千年的曆史無法和中國這樣的東方國家相比。但中國曆史經曆了由興到衰的多次反複,而羅馬的興衰卻是一次性的,亡後就沒再興過。中國的周而複始理論在羅馬用不上。從一次性的興衰周期來看,千年夠長的了。中國王朝的興衰周期隻有二三百年。
羅馬帝國是獨特的,不管我們如何看待古羅馬人,或厭惡他們令人發指的暴行,或不齒於他們對流血場麵的嗜好,或仰慕他們驚人的成就,羅馬的經曆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正如曆史學家邁克爾·格蘭特所說的:“羅馬人用上千種不同的方法持久地和不可毀滅地編織成我們賴以生存的組織,他們經曆了許多事件和發展,這許多事件和發展,類似、預示和引起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於我們自己的社會和我們自己身上的東西。”盡管環境和背景都不同,我們仍然能從羅馬人的經曆中得到一定的啟迪和鑒戒。
羅馬帝國是個非常大的題目,世界名著、吉本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就有三百多萬字。因此,要在一本隻有25萬字的容量的著作中對羅馬帝國作全麵的論述是不可能的。本書不追求麵麵俱到,隻是從曆史的角度闡述羅馬帝國興衰的過程,主要著眼點在政治、軍事方麵,在其發展的軌跡,略及經濟、文化。在材料的取舍上,有輕有重,行文時有的略而不論,有的則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