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矛盾而又傳奇的一生:他六歲啟蒙讀書,卻還不會自己穿褲子;他上了四所小學,學的卻是ABCD;他隻有中學學曆,卻被蔡元培先生請到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當講師;他在城市出生成長,卻長期從事鄉村建設;他一生致力於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是現代中國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是他卻信佛……他終其一生不斷追求兩個問題:一為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為社會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他,就是梁漱溟先生。
看到梁漱溟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想到的第一句話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梁先生生於1893年,卒於1988年。梁先生一生風雨曆程近百年,他所處的時代,是動蕩的年代,是大變革的年代。這近百年是傳奇的百年,也是獨特的百年。人們稱他為“中國的脊梁”,是中國最後一個大儒,是新儒家的代表,是國學大師……然而,對於這樣的高評他卻委婉拒絕。他說自己隻能算一個思想家,因為他一生以思考為樂趣。
事實上,梁先生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現代中國難得的學問家與哲學家。他說自己學哲學,研究哲學,是誤打誤撞進來的,因此,稱不上是哲學家,也稱不上是學問家。但是,如果你認真地讀過梁先生的《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等著作,就會發現梁先生的學問之高深,思想之獨特與深厚,均非一般哲學家與學問家所能企及。
梁先生的學術思想自雲是:“中國儒家、西洋派哲學和醫學三者,是我思想所從畫之根柢。”他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可以說,他的確是現代中國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別人說他狂狷,罵他荒謬。可是,他卻不為所怒,一心撲在對問題的思考上和對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上。
梁先生已經去世多年了,然而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人生財富。
關於處世,梁先生勸誡人們說:“一個人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傷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鬱於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於健康。所以說氣平情淡,自長自消,稱得上身心鍛煉的一項真正過硬功夫。”他將“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要求自己做一個氣平情淡的人,一生從容淡然,把名利、得失與去留看得很淡、很淡。
關於生活,他主張要把心放在自己心上,立足當下,要讓自己的心從於自己的心,而不從於身。他說:“活在當下是最大的務實,是踏踏實實做人的根本。存活在往事的回憶或對將來的臆想中都毫無意義。”因此,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當有趣味、有價值和意義才不會虛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