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新著《致命的自負》是他的全集——哈耶克著作的標準版本——的第一卷。讀者想必會有深刻的感受,這部新作的論證節奏明快,立場鮮明,既有頗為切合具體的實例,又不時露出犀利的辯鋒,因此他們也會樂於對本書的背景有所了解。1978年,年屆80高齡,與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戰鬥了一生的哈耶克,希望讓這場論戰有個了斷。他設想舉行一次正式的大辯論,地點很可能是在巴黎,讓社會主義的主要理論家與知識界中讚成市場秩序的領軍人物對壘。他們所要討論的問題是:“社會主義是錯誤的嗎?”讚成市場秩序的人將會證明,不管是以科學、事實還是邏輯為根據,社會主義都是錯誤的,而且曆來如此;本世紀社會主義思想在許多實踐領域的應用屢屢遭受的失敗,從整體上說便是這些科學謬誤的直接後果。

由於一些實際原因,這一大辯論的設想不得不被擱置起來。譬如說,如何選出社會主義的代表?在由誰來代表他們的問題上,社會主義者內部是否會難以取得一致?甚至在他們取得了一致這種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下,能夠指望他們承認這種辯論所得出的真正結論嗎?讓人公開認錯並非易事。

不過,哈耶克的那些與他一起討論過這一設想的同事們,卻不太甘心放棄它,他們鼓勵他把支持自由市場的主要論點寫在一份宣言裏。最初設想的簡短宣言,擴展成了一部由三部分組成的宏篇巨著,然後全書又被壓縮成了這本小書——或者說,是一份長篇宣言。原來那部大部頭著作的某些片斷被保存下來,打算另行發表在第十卷中。

哈耶克站在經濟學和進化論的立場上,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不同道德規範的性質、起源和發展進行了評價,一一列舉了他所說的市場這種“擴展秩序”賦予人類的各種不同尋常的力量——形成文明並促進其發展。哈耶克還以一種有時讓人不免想起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滿》的方式——不過得出的結論大不相同——評價了這種文明的得失,以及市場秩序一旦受到破壞將會產生的後果。他的結論是:“單靠事實絕不能定是非,但是如果在什麼合理、什麼正確和有益的問題上認識有誤,卻會改變事實和我們生存於其中的環境,甚至有可能不但毀滅已經得到發展的個人、建築、藝術和城市(我們早就知道,在各種類型的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破壞性力量麵前,它們是十分脆弱的),並且會毀滅各種傳統、製度和相互關係,而離了這些東西,幾乎不可能出現以上成就,或使它們得到恢複。”

出版《哈耶克全集》,是為了讓讀者能夠真正第一次讀到他的全部著作。編輯方式是以主題為主,在這一布局之內,如果有可能,也遵循編年的順序。

《全集》以密切相關的兩部論述社會科學中理性與計劃的局限性的著作打頭,即新作《致命的自負》,和過去從未在英國出版過的《理性之用途及其濫用:科學的反革命和相關論文》一書。然後是兩本史學和傳記文集(《經濟思想的趨勢:從培根到坎南》、《奧地利學派與自由主義的命運》)。這兩卷中的文章過去從未結集出版,其中一半以上以往隻有德文可以利用,而前一卷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是來自過去從未發表過的重要手稿。

接下來的四卷包括了哈耶克的大部分經濟學著作:《各國與黃金》、《貨幣與各國》、《經濟學研究》和《貨幣理論與產業波動》。

然後是三卷文獻、曆史記錄和論戰文章:《同凱恩斯和劍橋的論戰》、《同社會主義的論戰》以及著名的《卡爾·波普爾與哈耶克通信集》。這兩個親密的朋友和思想夥伴之間延續了50年的通信,就哲學、方法論以及我們時代的許多主要問題做了深入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