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和諧相處
和諧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人們能夠與自己和諧相處,內心就會少了許多矛盾和痛苦;若是學會了與他人和諧相處,所處的人事環境就會變得和諧當內心和外界都和諧了,生活便會更加美好。
1972年4月16日,曾經於1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工作室自殺身亡了,有人說他的自殺是受了日本小說家川島由紀夫自殺的影響。川端康成自己對生活也充滿了無法規避的虛無感和絕望。他情緒波動很大,幾乎靠服用安眠藥來平複情緒。寫作時,他也需要服用藥物來製造幻覺,創作力的衰竭對於他來說幾乎等於生命力的衰竭。
他無法擺脫內心的困境,甚至說:“我什麼時候才能毅然自殺?”可見,他的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他一直在不斷地掙紮。最終,他在洗手間自盡,以這種懦弱的方式來回避內心的痛苦。
小說《戴洛維夫人》的作者,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也在完成一部小說的一個月之後,在自己的口袋裏裝滿了石頭,縱身跳入河中,以悲劇的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位在20世紀上半葉勤奮多產的女作家似乎沒有遭受到創作空虛的困擾,但是她的痛苦在別處。她說:“生活為什麼總是像在懸崖邊羊腸小道上的感覺?”她始終走不出內心的困境,最終以自盡的方式來逃避。
從古到今,在人生中麵臨困境、經受過重大磨難的人恐怕不隻是這兩位,但為何有人能夠超越內心的痛苦,繼續生活下去,而有的人卻不惜以自殺這種殘忍的方式來逃避痛苦呢?說到底,是他們不懂得與自己和解,不能夠與自己和諧相處。
當一個人做出一種選擇,並發現這種選擇最終帶來失敗的結局時,便會責怪自己,甚至怨恨自己。所以,有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活得痛苦,其實那就是不能與自己和諧相處的緣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人可以左右其他人的情緒和感受,痛苦的時候是他們自己在折磨自己,內心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
在哈佛有一位學生失戀了,他恨女友拋棄了自己,這種怨恨始終折磨著他。於是,他去找心理學教授傾訴,尋求讓自己的內心獲得解脫的方法。
教授將自己知道的一件事,講給這位學生聽。
有一對相戀多年的戀人結婚了,婚後女人沒有出去工作,後來兩人關係不好,僅僅維持了5個月的婚姻破裂了,他們離婚了。離婚後,女人很受打擊,將離婚的原因歸於自己沒有出去找工作。
於是,她開始瘋狂地做生意和賺錢,她的事業很快就成功了。她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一大筆存款。但她依然不滿足,她的目標是要賺到1000萬,讓那個男人後悔。女人已經在事業上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並且成功了。但她卻認為自己過得不好,因為她始終不肯放過自己。
哈佛教授告訴學生說,怨恨對方無濟於事,與其責怪他人、折磨自己,倒不如反省一下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改正自己的錯誤,然後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學生這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長期以來折磨自己的並不是棄自己而去的女友,而是他自己。是他從心裏一定要和自己、和別人過不去,這種不和諧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人生總有迷茫的時候,甚至有些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也不知道該如何才能幫助自己。這就好像是一個讀二年級的孩子,卻遇到了六年級的考題。
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與自己和解呢?有一種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承認自己遇到了現在還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接受現實,接受不夠圓滿的結果,反省自己的錯誤,爭取下次做得更好。
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是與他人、與生活、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人狹隘到連自己都容不下,固執到和自己都打架,他還能與誰和諧相處呢?當他的內心還有矛盾、衝突,還有讓自己感到痛苦的東西時,不妨向流轉的四季學習。
夏季炎熱、冬天冷酷,但夏季和冬季從來不會對立和衝突,因為它們懂得用秋季來過渡;春天生發,秋季肅殺,春秋也從不會發生衝突,因為有夏季來緩和。這個世界不隻有黑白和對錯,人的內心也不該隻有是與非,痛苦的時候,應該找一個出口讓痛苦得到緩衝和過渡。心也應該像四季一樣學會“流轉”,不要死死地執著於一處不懂變通。
無論生活是怎樣的,遭遇是怎樣的,都應該懂得盡力讓自己平靜下來,與自己和解,不要和自己過不去。若是不和自己對立,不從內心和他人對立,就沒有人能成為自己的敵人。
哈佛箴言
內部和諧,外部才能和諧,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就應該先和自己和諧相處。內心有矛盾要懂得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拋開糾結和痛苦,才能輕鬆地迎接美好的未來。
和諧可以和而不同
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經常會提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禮拜六的上午,一位牧師正在為明天的布道詞而苦思冥想。他的妻子外出購物了,淘氣的兒子要求父親陪他玩耍,但此時牧師根本沒有心情陪兒子。他被兒子攪得心煩意亂,當他看到桌子上有一本雜誌的時候,突然靈機一動,扯下了雜誌的封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