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失落了的和發現了的(1)(1 / 1)

瑪雅文明的繁盛和失落,為研究世界古文明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關於瑪雅文明繁盛的狀況,關於它失落的原因,長久以來已成為學界研究的主題。在研究瑪雅文明的具體過程中,人們又會發現所有古文明的一些共同特征。也許“失落”隻是個體的事件,“發現”才具有普遍的意義。上帝曾經遺忘的事物,上帝最終還是會記起。

1.文明與失落的文明

20世紀60年代,Norbert Elias發表了他最著名的著作《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研究》(Uber Den Prozess der Zivilisation)的第一卷。在這本書中,他力圖建立自己的文明觀。他詳細地探討了文明的問題,並將其與所謂的文化比較。Elias所竭力強調的是文明代表了各不同民族、種族的共同價值信仰,就是那些朝向現代的,屬於人類基本信仰層麵的內容。在他的理論體係中,文明好像一個具有進化意義的樹結構,處於樹分枝的是不同等級的文明,而人類文明之樹的生長趨勢一直是向上的。無獨有偶,英國著名曆史學家Arnold Toynbee在他那部卷帙浩繁的《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中,將文明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名詞,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會經曆發生期、發展期、繁榮期、衰退期。而那些缺乏外部挑戰或者不能戰勝外部挑戰的文明都會最後衰亡。

以上兩種研究成果是西方近百年來對所謂文明史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的確,當我們討論文明的時候,我們不自然的就會置身於一個現代文明人的行列,然後以一種我們從出生便已經形成的所謂“文明”的標準來看待屬於我們的或者不屬於我們的那些群體,然後給予他們評價。這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思維了。

但是,我們不禁要問,在古老的過去,在我們今天所堅持那些所謂文明的標準未產生之前,在我們也還處於不文明狀態的時候,屬於那個時代的人的心裏,是不是也存在著一種類似於我們現在的所謂標準。再擴大一步說,他們對於自然、對於周圍群體、對於世界、對於自身的看法到底是什麼。他們對待美、對待醜、對待生活的態度到底是什麼。

進而我們需要關注這樣的問題:處於那些所謂進化鏈條上已經消失了的文明,他們在他們存在的年代裏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否真的就是那麼徹底的失落了。他們是否還通過流著他們的血液的後代頑強地保留著他們古老的傳統,並且一旦時機成熟,即破土而出,生根發芽。這一係列的疑問,構成了我們這部分討論的主題。而我們在後麵就要嚐試著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會進一步揭示這些文明的傳統是否已經完全消失了,或者依然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保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