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1.難得糊塗,糊塗之人最快樂
大聰明的人,小事必朦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蓋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朧正聰明之窟也。 ——洪應明的《菜根譚》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擁有大聰明、大智慧的人,往往對小事模糊不清;而大糊塗之人,則總是糾纏於小事,對小事必定觀察入微。過分關注小事是人生糊塗的根源,而對小事模糊不清則正是產生大聰明的根本。
洪應明這句話揭示了人生在世,為人處事的大智慧——難得糊塗。提到“難得糊塗”這四個字,不可避免地會想起鄭板橋的故事。
一年,鄭板橋前往山東萊州雲峰山觀鄭文公碑,觀罷碑文,已是夜深。恰遇山間一處茅屋,鄭板橋便借宿於茅屋中。這茅屋的主人是一老翁,風度儒雅,氣度不凡,自名為“糊塗老人”。
老翁與鄭板橋一見如故,故老人將鄭板橋引入臥室。隻見室內陳列了一塊方桌大小的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良,實屬硯中極品。老人請鄭板橋為其題字,鄭板橋看老人出語不俗,又自稱“糊塗老人”,於是揮毫寫下“難得糊塗”四個字。
寫畢,鄭板橋請老人題跋。老人便提筆在硯背上寫下一段話:“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
看過老人的印章——“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大悟,老人果如他所料是一退隱官員,因不滿朝政而隱逸山林溪澗之中。鄭板橋有感於老人的境遇,便又補寫了一段話與老人的題跋相對應:“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聰明絕頂,並非糊塗之人,而且他這一生為官清廉。他所言的糊塗,並非是懵懂中的一塌糊塗,不分青紅皂白地得過且過。而是他這個聰明人將這個世道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與其庸人自擾,徒增煩惱,不如尋求逃遁之術。
難得糊塗表麵上看似是一種傻子的行為,甚至會引人嘲笑,實際上難得糊塗是一種超於俗世的境界,是一種非凡的大丈夫氣度,更是一種看盡世事滄桑後放眼未來的睿智與聰慧。
人生在世,有時候真認不得真,糊塗一下也無妨。記得有這樣一個著名的佛家故事:
某日,師徒二人出遊。途中,他們感到腹中饑餓,恰逢前麵有一飯館。師傅便吩咐土地前去化緣。徒弟接到師傅的命令,便往餐館走去。
到了餐館,說明來意後,店主說:“要化緣可以啊,但是你要先認一個字。假若認對了,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假如認錯了,亂棍打出。”
徒弟聽到這裏,微微一笑,說:“恕弟子不才,但也跟隨師父多年了。別說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也不在話下。”
店主也微微一笑,說:“小師傅,言之過早了吧?”隨後,提筆寫下一個“真”字。
徒弟此時麵露得意之色,道:“你也太小瞧我了,這不就是‘真’字麼?”
店主瞥了徒弟一眼,冷笑道:“無知之徒竟然敢冒充大師門生,來人啊,亂棍打出!”
徒弟倉皇逃出飯館,一肚子的疑惑不解。他回到師傅身邊,詳述原委之後,師傅笑道:“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啊!”說罷,便於徒弟一起來到店前。
說明來意,店主一樣寫下了“真”字。師傅微微一笑,道:“此字念‘直八’。”
店主聽罷,喜笑顏開,說:“大師光臨敝店,不勝榮幸!”並吩咐好生招待師傅。
餐畢,弟子疑惑不解,問道:“師傅,你不是教我們此字念‘真’麼?怎麼變成‘直八’了?”
大師微微一笑,說:“有時候,就是認不得‘真’啊!”
“水至清則無魚,人之察則無友。”有時候,就是認不得真!人生在世,喜怒哀樂時刻相隨。有驚喜也有橫禍,有幸福也有悲傷。凡事太較真,看不慣世事,容不得他人,這樣終其一生,未免太過疲憊。太過較真,我們的心靈就要承載不能承受的負荷,太過較真,我們的心靈就要沉陷在不愉快之中。
有時候,糊塗一下也無妨。麵對生命途中的寵辱憂喜時,少一點“較真”,多一點“糊塗”,大事不糊塗,小事莫計較。要知道,糊塗之人最快樂。
“糊塗是大智若愚、寬懷忍讓;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純;是有所不為,而後有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保靜養神,清心寡欲;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
難得糊塗,才會在萬事萬物麵前保持清醒,才會在名利紛爭麵前保持清靜,才會在受委屈時有大氣度,才會在受傷害時有寬容之心;難得糊塗,才能使人們在如今的繁華世界中,“閑看庭前花飛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難得糊塗,才能使人們在遇到煩惱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趨利、不近色、不氣餒、不焦躁,以寬容之心、豁達之態度,笑看風雲變幻、潮起潮落。
糊塗常常指人不明事理或事。比如有時候我們會罵別人是糊塗人,糊塗東西、糊塗蟲,這也是人的一種性情使然。
難得糊塗是一種人生境界。有些人也往往把其作為一生的目標去追求,並把他當做做人的信條去遵守。
難得糊塗,是一種成熟、一種從容,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糊塗不是不明事理的真糊塗,它是人的寧靜心態的真實寫照,是一種大徹大悟。
在《紅樓夢》第2回中寫賈雨村在郊外破廟中遇見一位老和尚“聾且昏,齒落舌頓,所答非所問。”事實上,這都是老僧的一種表象而已。在小說中寫到,那老僧正在“煮粥”。顧名思義,一鍋“粥”即是“糊塗”一鍋,作者以“粥”來暗指老和尚的糊塗。其實那位老和尚也不是真的糊塗,真的不明事理,他的“糊塗”的表象正是他經過“熬”的一種智、一種通,他是具有大智大慧的那種人!他們往往看透世間人情,把時間發生的所有的一切都當做作夢境來看。對於賈雨村,他一看便知道他是那種追名逐利人,對賈雨村毫無興趣可言,所欲才做出“所答非所問”的“糊塗”表象。
生活中糊塗人做糊塗事的例子很多,但是這也往往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有很多時候聰明人也常常做糊塗事,這也是相當的令人詫異的。最高明的“糊塗”就是小事糊塗大事精明,能夠在“該出手時就出手”,他們的“糊塗”往往也是他們的生活智慧,很多時候這種人也是最可怕的!在小說《紅樓夢》中,薛寶釵是“安分隨時,自雲守拙”的,從表麵上她是糊塗的,然而在實際中她卻一點兒不糊塗。她的“糊塗”是裝出來的,也是她的精明之處,是一種假象而非本象。
然而,“難得糊塗”所指的人去並非如此。他們是真正的智者,他們曾閱盡人間一切興衰成敗,嚐盡人間酸甜苦辣各種味道,感悟人間爭強好勝者的無聊,爭名逐利者的無恥。他們往往淡泊功名利祿,追求“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之境,不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淡然處之,靜養身心。
在佛學智慧中,“難得糊塗”便是一種“悟”。然而,生活中頓悟者少,漸悟者居多。精明一世和“糊塗”一生是兩種不同的選擇,後者往往意味著要有所放棄。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放棄諸如:名利、地位、金錢等等,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但是,往往隻有經過這種“痛苦”的磨煉,才能夠使自己的靈魂和智慧得到升華。這也是“難得”二字的原因所在。
倘能每個人都能真正做到“難得糊塗”,這也不免是為人生一大幸事!難得糊塗,糊塗難得!
2.沒有什麼不可忍受
人生在世,苦難總是與幸福相伴相隨。我們雖不能奢求一輩子隻有鮮花和掌聲,隻有幸福和歡樂,隻有平坦和順暢,但我們卻能改變麵對苦難的態度。既然苦難時刻都在,那麼,與其憂慮焦躁,倒不如微笑以對。
佛說,苦難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佛亦說,容天下難容之事,有容乃大,仁者無敵。
苦難摧殘了我們的美好幻境,但也正是苦難讓我們從幻境中清醒過來,踏踏實實走人生的路;苦難在我們前進的途中設置了諸多的障礙,但也正是苦難讓我們的人生之旅變得豐富多彩,波瀾起伏;苦難傷害了我們的身心,但也正是苦難讓我們的身心得以升華,讓我們變得日益成熟,更加堅強。
佛家認為,一切不如意都是辱,一切痛苦都是辱。《金剛經》說一切法形成於忍,無忍辱則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忍受。我們不是在忍受苦難,排斥苦難,我們是在經曆苦難,我們是在因苦難而迅速成長。
麵對世事,一定要忍。隻有忍人所不能忍,才能獲得真智慧,有真修行。然而,生活中人們常常說:“我實在忍不了。”說一句“忍不了”,一切就能“了”了麼?與其麵對難忍之事惱怒憤恨,倒不如,忍上一時片刻,緩解一下自己的心靈,或許會有更好的方法去解決。古語說:“忍片刻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即是此意。
無論是修行還是做人,都要要能忍。麵對饑渴、風雨,熱寒,打罵等,都要懂得忍。能忍,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麵對境界都是考驗。你身邊發生的一切都是考驗,這就要看你怎麼去處理它。無論麵對怎樣的逆境,都要接受它,用“逆來順受”的心理來承擔。中國有句古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麵對眼前的逆境,要懂得向烏龜學習,得縮頭時且縮頭。這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技巧。
有一天,佛祖走過一條河邊,看見一隻野狼正在跟一隻烏龜糾纏著,想吃掉那隻烏龜。可是烏龜將頭足縮回殼內,半天不動,等了許久的狼漸漸的失去了忍耐心,失望的走了。這隻烏龜是有忍耐心的,因此它保存了性命。回去之後,佛對眾弟子說:“修行的人野應該這樣,該縮頭時要縮頭。”
俗語說:忍得一時氣,能解百日憂。當別人罵你、甚至打你時,如果能將別人的辱罵之詞當做流行歌曲來聽,把被人打時的痛楚當做自己撞到了門柱上。如此,自然能化解仇怨。反之,則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
在茫茫大海之中生活著一條小白龍和一條小金龍。他們經常一起相邀遨遊大海。
有一天,覺得十分無聊的小白龍對小金龍說:“咱們在這片海裏已經活了這麼久了,海裏的所有好玩的地方,所有的景觀,都玩遍了,也看遍了!不如,咱倆一起上到陸地上去玩玩吧?”
小金龍想了想說:“還是別去了,你也知道,陸地上的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慣,經常惹事生非,還是不招惹他們的好。咱們還是老老實實待在海中吧。”
“沒事的,我們變做小蛇上岸。遇到人時九躲起來,沒人的話就在大路上走。隻要不讓別人發現,咱們就沒有啥好擔心的了!”小白龍堅持的說。
“好吧!希望不被人發現”小金龍架不住小白龍的勸說,答應了他的提議。於是他們便變成兩條小蛇一起上陸地去遊玩了。
剛登上陸地不久。當他們倆正在愉快的向前爬行時,突然,一條蟒蛇擋住了他們的路。毒蛇邪惡的看著他們,吐出毒液,想要害死他們。
小白龍看到蟒蛇對他們一個勁的吐毒液,十分的惱火:“太可惡了,一條小小的蟒蛇,居然這麼對待我這高貴的龍!看我怎麼收拾他!”
小金龍急忙製止了要發怒的小白龍,說:“我們可是神龍,都是有修養的,不能跟他們一般見識啊。要寬恕他們的愚昧,不要跟他們斤斤計較!再者說,我們化身為小蛇,如果與它硬碰硬的話,對它、對我們,都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傷害。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忍。”
小白龍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雖然仍然有些恨那條蟒蛇,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教訓他的念頭。
古人說:“貪欲為狂人,沒有仁義心;嫉妒欲害愛,唯默忍為安。”沒有什麼不可以忍受的。正因為小白龍最後的忍耐,所以才避免了他們與蟒蛇之間的兩敗俱傷。而我們凡俗之人,心中卻裝了太多的辱,因此,處處是侮辱,處處是傷害。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成為了傷害我們的利器。這樣的人生難免太過沉重,這樣的生活難免太過苦楚。
佛說,沒有什麼可以忍受,是因為在佛的眼中,空無一物。對於我們凡俗之人來說,因為忍耐,我們變得寬容;因為忍耐,我們變得豁達;因為忍耐,我們變得淡然;因為忍耐,我們變得簡單快樂;因為忍耐,我們在不經意間避免了很多的傷害。既然人生是一場修行,那我們為什麼要讓人生成為苦行,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背負著所謂的沉重,微笑上路?如此,你便會收獲不一樣的人生,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明代禪宗憨山大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荊棘叢中下腳易,月明廉下轉身難。”在常人眼中,荊棘叢中下腳已經很難。但在出家人心中,荊棘叢中下腳卻並不是那麼的艱難,大不了渾身被刺破而已。而月明廉下轉身難。要心甘情願投身茫茫苦海,忍世人所不能忍,容世人所不能容,普度眾生,才是最難做到的。
忍,不是一味地妥協退讓,不是懦弱無能的象征,而是一種對人對事的包容接納,是一種非凡的氣度和胸襟,更是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至高境界。
忍耐讓我們少了淺薄與浮躁,多了深刻與淡定。它似一劑曆練人才的良藥,讓我們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把人間的苦難轉換成昂揚向上的力量,坦然豁達地笑對人生。
記得有句話,說得很好。話是這樣說的——你讓我身陷地獄,我卻由此走向天堂。生活中的我們也會經常遭遇這樣那樣的委屈和誤解,困難和挫折,麵對這些,我們該怎麼做?佛家智慧給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肩負重擔,微笑前行!
3.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欲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我們被這些欲望環繞著,包圍著,甚至被這些欲望緊緊地束縛著。我們在生欲、死欲、食欲,睡欲,情欲,權欲,金錢欲,出名欲,求知欲,事業欲,健康欲,運動欲,旅遊欲,出國欲、自我表現欲等各種各樣的欲望漩渦中苦苦掙紮,希冀能尋求到一條光明的道路,讓我們的身心不至於被欲望壓得過於沉重。
佛為我們指點迷津,佛說: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無欲無求,便可以脫離欲望的苦海,在這人世間悠遊自在。眾生記得,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
仔細想想,何嚐不是這樣。人生的萬般苦楚,有哪一種不是欲望引起的?上至達官權貴,下及平民百姓,食欲未能滿足,便渾身無力;情欲未能滿足,便躁動不安;權欲未能滿足,便挖空心思,勾心鬥角;金錢欲未能滿足,便自私勢力,為斂一己財甚至不惜犧牲他人……
而在這欲望的束縛之下,我們喪失了我們原本最純真質樸的想法,我們失去了我們原本最簡單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眼中開始看不見美好,我們的心開始被欲望的紅塵所覆蓋、纏繞,就這樣,淪陷、掙紮、習慣,最後歸於平靜,成為欲望的奴仆。
記得有一首打油詩很有意思,詩歌是這樣寫的:
終日奔忙隻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卻嫌房屋低;
蓋了高樓並大廈,床前缺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忽慮出門沒馬騎;
買得高頭金鞍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招了家人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時來運轉做知縣,抱怨官小職位低;
做過尚書升閣老,朝思暮想要登基;
一朝南麵做天子,東征西討打蠻夷;
四海萬國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
就這樣,在欲望之海的催逼下,我們不停往前行進。在這樣的人生途中,我們得到了聲色犬馬,我們過上了眾人眼中所謂的高品質生活,但在此途中疲憊的身體,千瘡百孔的心靈卻在時刻提醒我們——你喪失了人生的樂趣,你活得太煩、太累、太不值。
“生活原本沒有煩惱,當欲望之火被點燃後,煩惱就來敲你的心門了。生活原本沒有痛苦,當你開始計較得失,貪求更多時,痛苦便來纏身了。”
大學畢業之後,幾位要好的朋友相約回母校看一下大學時候的老師,也順便絮叨一下往日的情誼。
到老師家裏一陣寒暄之後,老師隨口問了大家一句,“同學們,這些年大家過得怎麼樣啊?”簡單的一個問題,確如平靜湖麵的一顆小石子,蕩開了層層漣漪……
同學們的滿腹牢騷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出口,大家爭先恐後說起來人生的不易,世事的艱難,人心的叵測,工作的煩心,家庭的瑣碎……
看見大家愁眉不展,一副對這個社會苦大仇深的樣子,老師微笑不語,而是拐進了臥室,此時,同學們絲毫沒有察覺到老師的舉動,大家依舊忘我地訴說著這幾年的不如意。
過了一會,老師出來了。令大家疑惑不解的是,老師手中拿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杯子。這些杯子有的華麗高貴,有的古典唯美,有的雖很普通,但是卻有那麼點別致……同學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轉移到了這些杯子上。
這時,老師發話了:”同學們,跟隨你們自己心中的意願,每人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杯子吧!”
同學們都按照老師的要求選擇了自己心儀的杯子,老師微微一下,說道:“同學們,你看這杯子便是你們痛苦的根源。”同學們更不解了。老師接著說:“大家想想,我們要杯子是為了幹什麼?是為了喝水。我們需要的是水,但我們要的卻是杯子。如果說生活是水,那麼工作、金錢、地位等等就是杯子。它們隻是承載我們生活之水的工具,但我們卻將全部的心思集聚在杯子上,其實杯子的好壞醜俊,並不會影響水的質量。假若我們將生活的重心放在被子上,我們哪有心情去品嚐生活之水的甘甜呢?”
大家聽完之後,陷入了沉思之中……
正如故事中所說的:真正的幸福是杯子裏的水,而不是裝水的杯子。財富、金錢、地位、美色、名利,這些誘惑讓人欲罷不能,這些欲望讓人身心疲憊,煩惱痛苦與生相隨。
但是,我們在被欲望迷失雙眼的時候,卻忽略了生活本身究竟是什麼。其實,財富、金錢、地位、美色、名利等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它們隻是生活的裝飾和虛像,並不是生活本身。
然而卻有很多人把生活的目的放錯了位置,錯誤地以為財富、金錢、地位、美女、權利是生活的本質,是畢生的追求,忘記了此生的目的。因此,縱使富有,卻不開心;縱使達官顯貴,卻不充實 ;縱使美女環繞,卻不幸福……
俗話說:人的希望越高,欲望就越大!當一個人想得到的東西越多,那麼他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對此,如何清除欲望便成了一個人是否快樂幸福的條件。
在曼穀的西部有一座小寺院,由於地理位置太過於偏僻,所以多少年來,香火一直不旺盛。
有一天,小寺裏原來的住持圓寂了。沒過多久,索提法師便來到這裏接替做新住持。
當他來到寺廟的第一天,他便按慣例,開始了繞著寺院巡視。在巡視的過程中他發現寺院周圍山坡上到處長滿了雜亂無章、樹形恣意而張揚的灌木。
於是,索提法師便找來了一把剪子,經常地對同一棵灌木進行修剪。一轉眼,半年過去了。那棵灌木被修成了一個漂亮的圓球形狀。寺裏的其他僧侶們看到之後,都很迷惑。然而,當他們去問住持時,法師卻總是笑而不答……
忽然有一天,這座小寺院裏來了一位儀表堂堂,舉止不凡的客人。
在閑聊之中,客人向禪師說他是無意路過此地,隨便進來看看。禪師很有好的的陪著他在寺院裏四處轉。在寺中遊玩的途中,那位客人問禪師:“法師,人怎樣才能夠清除自己的欲望?”
索提禪師笑了笑,轉身走進入一間屋子裏,拿出了一把剪刀。對客人說:“請跟我來吧。”禪師把客人帶到了灌木叢邊上,把他剪好的那可灌木給客人看。之後,法師便把剪子遞給了客人,說:“您隻要經常像我這這樣的去修剪一棵灌木,您就可以清除自己的的欲望。”
聽了禪師的話,客人便接過剪子,走向一棵灌木,認真地剪了起來。不一會兒的功夫功夫過去了!禪師問他有啥感覺?客人微笑著說:“感覺身體舒展了很多,可是平日堵在心中的那些欲望好像並沒有放下。”
索提禪師點點頭說:“以後就好了,剛剛開始時都是這樣的,慢慢就會好了!”
客人走時,便和索提師約定,他十天之後還會再來。然而,法師並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泰國有名的珠寶大亨。
十天後,他來了!二十天後,他又來了!三月個後,那位珠寶大亨已經把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隻初具規模的鳥型。
法師問他:“你現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了嗎?”
他滿臉慚愧的說:也許是我太笨了,在每次修剪的時候,往往都能夠做到氣定神閑,心無雜念。然而,一旦我回去之後,回到了我的生活圈子之中,我的所有欲望依然會像往常那樣冒出來。
法師邊聽邊微笑著點點頭,沒有回答。
當大亨修剪的“鳥”完全成型之後,索提法師對大亨說:“施主,您知道當初我為什麼建議讓您修剪灌木嗎?我隻是希望您每次修剪前,都能夠發現,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來。就像我們人類的欲望,您別指望能夠完全把它消除。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盡力把它修剪的美觀。放任欲望,它就會像滿坡生長的灌木,醜陋不堪。但是,經常修剪,就能夠成為一道亮麗悅目的風景。對於名利也是這樣,隻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應該被看作是心靈的枷鎖。”
聽完,大亨恍然大悟。從那時候起,隨著越來越多的香客的到來,寺院周圍的灌木也一棵一棵的被修剪成各種形狀。這裏的香火漸漸旺盛起來,日益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