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共和國時期:社會主義文化的建立與發展(1 / 3)

第十三章 共和國時期:社會主義文化的建立與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逐步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主要是文化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這種新型文化誕生不久,是正在發展中的文化,它代表中國文化的正確方向和思想主潮。

第一節 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此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黨和政府的極大重視。建國頭三年,廣大理論工作者認真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參加社會主義改造,進行自我教育,在哲學方麵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尤其是關於曆史唯物主義、勞動創造世界、階級鬥爭學說和國家學說等方麵的文章和著作。

《毛澤東選集》的公開出版,特別是《矛盾論》和《實踐論》的重新發表,為中國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思維。毛澤東1955年春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講話中還號召全黨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批評“左”比右好的錯誤認識,並提出要戒“左”戒右,其論述是比較全麵的。

毛澤東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論十大關係》的講話,提出了適合中國情況的一係列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這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新貢獻。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一時期的應用也開始出現缺失,特別是對胡適思想的批判以及對梁漱溟思想的批判,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應用上出現了“左”的失誤。從1954年底到1955年春,開展了全國規模的對胡適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批判運動。通過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劃清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用主義哲學的界限,清除了胡適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普及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在批判中有全盤否定的傾向,混淆了學術與政治的界限,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批判精神和求實精神也開始被曲解,因此這場批判本身也表現出某種非曆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內容。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充滿著辯證思維,是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光輝篇章。毛澤東全麵分析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中國社會麵臨的矛盾,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明確提出和論述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學說,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新的理論貢獻。1963年5月,毛澤東發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再次闡述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社會實踐中來以及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複的認識論觀點。毛澤東大力提倡學習馬列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他提出了一分為二、對立統一規律等很多精彩的觀點。但他也越來越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矛盾鬥爭性,過分強調生產關係變革,忽視生產力的發展,顯露出很大片麵性,陷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哲學工作者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大量的宣傳解釋、傳播和普及工作,有影響的著作有:李達的《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唯物辯證法大綱》,艾思奇的《曆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講授提綱》及其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華崗《辯證唯物論大綱》,楊獻珍的《什麼是唯物主義》,孫叔平的《曆史唯物主義綱要》及其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馮定的《平凡的真理》等。哲學界還對一寫重要問題展開了討論和爭鳴。

1958年大躍進時期,全國在“哲學回娘家”的號召下,掀起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的學習運用哲學的高潮。這次哲學普及的最大成果是在群眾頭腦中破除了哲學神秘化。不足之處是出現了將哲形式化、庸俗化的某些傾向。

在城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的同時,思想文化方麵的“左”傾錯也在不斷發展,並引發了一係列錯誤的政治批判。在哲學界,重點批判了“合二而一”論。“合二而一”是1964年楊獻珍在中共中央黨校講課時提到的哲學觀點。他認為一分為二、合二為一都是對立統一的通俗表述,包括對立麵相互鬥爭以及依據一定條件相互轉化。對此,哲學界毀譽不一,並在報刊上撰文進行討論。本來作為學術問題有不同看法展開學術討論是正常的,但在當時正值毛澤東等抓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鬥爭越來越擴大化的時候合二而一”論,便成為重要的批判對象。在批判過程中,剝奪了楊獻珍的申辯權利,視“合二而一”論為重大嶇黨事件,撤銷了他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職務。一些持有和楊獻珍相同觀點的哲學工作者,也被看作是修正主義者,受到不應有的打擊。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毛澤東“把哲學從哲學家書齋裏、課堂上解放出來,變成群眾手裏尖銳武器”的指示下,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學哲學、用哲學的新高潮。這次普及哲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以往各個時期。其最大的成果是提倡理論聯係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不足之處是進一步發展了以往普及哲學中逐漸形成的簡單化、形式化、庸俗化做法,將毛澤東的指示變成包醫百病的良方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十年“文革”中,林彪、江青等人根據自己在政治鬥爭上需要,隨心所欲地歪曲篡改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把反馬克思主義哲學裝扮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們在思想上完全顛倒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極端誇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他們狂熱鼓吹“馬列主義頂峰論”、“天才論”,否認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決定意義,大批所謂“唯生產力論”。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與實踐,從當代哲學發展過程來看,是這一時期主觀唯心主義的“左”傾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曲解,表明了發展中的曲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的勝利,結束了十年內亂,中國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豐富發展的契機,理論界經過對認識與實踐,主體與客體,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等重大問題的哲學反思,逐步澄清了長期以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化的理解,從而為撥亂反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證和理論指導。

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勇氣,求實精神和遠見卓識,對恢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產物,鄧小平多次重申實事求是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方法論原則,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堅持唯物史觀,提出大力發展生產力等一係列科學論斷。鄧小平多次嚴厲批評“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1978年開展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理論上來說是辯證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較量,這場討論以哲學反思形式引導人們開始從傳統觀念和“左”傾教條主義束縛下解放出來,成為解放思想新起點,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了思想上理論上準備。

此外,當代中國哲學還取得了以下成就:《梁漱溟教育文集》、《梁漱溟全集》的出版,為研究梁漱溟哲學思想和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是較好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寫作的一部著作,不僅明顯高出於他過去編寫的《中國哲學史》,而且與同一時期同類著作相比較,也顯示出鮮明風格和特殊的價值。賀麟的《現代西方哲學講演集》、《黑格爾哲學講演集》表現出他對研究西方哲學的新成果。金嶽霖的《知識論》、《羅素哲學》的出版,的確是迄今為止在科學哲學方麵有相當分量的著作。

張岱年先生一直從事學術研究,並著重宣傳辯證唯物論,到20世紀80年代,他發表很多學術著作,比較重要的有:《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發微》、《求真集》、《文化與哲學》、《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等,這些論著的主要內容,集中關於中國哲學史、關於中國倫理思想和價值觀、關於文化哲學問題等三個方麵。

建國50年來,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提高了自己哲學思維能力、推進了哲學理論的新發展。同時又促進了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特別是在當前2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理論界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取得了一係列新的進展。如在所有製問題上突破了越大越純越好的舊觀念,確立了由生產力決定所有製結構的新觀念。人們從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實現形式探索研究中,逐步實現了社會主義觀念的實質性轉變,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切都與哲學理論的進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近幾年來,批判精神、文化哲學、價值論哲學、本體論哲學、方法論哲學和創造論哲學紛紛問世,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和中國當代哲學研究的趨向,所有這一切必將促進我國當代哲學的發展。

第二節 現代文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現代文化,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流的新時期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三大體係的融彙貫通。無論21世紀的中國文化如何發展,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將成為本世紀中國

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

一、現代文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現代文化,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流的新時期的文化。是誕生不久,正在發展中的文化。它的發展趨勢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麵。

1.三大文化體係的融彙貫通

中國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三大體係的融彙貫通。在當今中國,三大文化各有特點,各有優勢。第一,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源於馬克思主義,其基本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和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文化流行半個多世紀,為實現國家獨立、統一和富強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雖然有“左”的路線和“文化大革命”的幹擾,有來自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許多弊端,但中國的社會主義能夠擺脫教條主義,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根據中國的實際和人類發展趨勢,進行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大膽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導精神力量。第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儒道互補的精神。這種文化所鑄造的生生不息、剛毅誠信、博厚悠遠、仁愛貴和的中華精神永遠是推動中國前進的力量。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模式、哲學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教育思想和藝術審美思想,都深深地在中國人身上打上了烙印。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仍有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文化的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三,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是近現代以來的科學技術及現代性理論),造就了以科學理性為突出特征的無與倫比的現代物質文明,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活動條件。它在中國現代化實踐中,特別是在物質文化的建設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當代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中它已迅速滲透並改變著中國當代文化,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在許多方麵必須學習、吸收並改造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中國當代三元會通的文化是中國基於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對古代和西方文化進行選擇吸納,進而融合重鑄的過程。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體,也不是原本意義上的西體了。這三大文化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彼此既衝突又融合,既相互製約又相互補充,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向。

2.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

無論21世紀的中國文化如何發展,但民族性與世界性結合,將成為本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本世紀的中國必將成為一個全方位開放的社會,外國文化會迅猛地湧進,對中國文化形成衝擊和影響;而中國文化也會走出國門,流向世界,參與世界文化的建構。有人認為,世界性就是民族性的淡化或退出,就是西方文化統一中國文化,這種認識是違背文化發展規律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恰恰是文化發展的兩極,文化的世界性趨勢越是加強,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愈明顯。不是文化的同一構成了文化的世界性,而是文化的民族差異構成了文化的世界性。中國文化的發展,應采取立足於本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開放的戰略。本民族文化既是曆史文化之魂,也是未來文化之根,這是我們與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的基礎。當然,如果我們不是把中國文化同時視為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吸取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發展我們民族文化,中國文化就會失去其創造的活力與對話的權力,而且從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來看,文化上的閉關鎖國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正如張岱年等人所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隻能走‘古今中外,綜合創新’的道路,這就是以中國古典傳統文化作為源遠流長的母體文化,以西方近現代文化作為激發現代化活力的異體文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起主導作用的主體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中國現代化為主體目標,借鑒中西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型文化。從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提出的古今中外法和新民主主義論,到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人一直高舉著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論的文化大旗,代表著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和思想主潮。”

二、當代文化的一些特點

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格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文化,依然強大的主流意識文化、日漸被削弱的精英文化和異軍突起的大眾文化。三種文化的對立與互補、衝突與交融構成了90年代中國文化領域裏繁榮與混亂同在、希望與失望並存的局麵。21世紀的中國文化將會以此為基礎向前發展。

經濟轉型創造了富有特色的當代新文化,概括而言,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文化市場化和大眾文化興起

第一,文化市場化。居民文化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例高速增加。文化市場的發展已經成熟。就總體而言,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已經由國家自上而下全麵地支配和管理轉變為市場化條件下的多元形態。由不同文化領域的市場,構築的文化市場的體係業已形成。第二,文化大眾化。一方麵,一種以大眾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生產和消費機製已經形成,“大眾”的文化消費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支配文化的趨勢,大眾文化的崛起已經成為事實;另一方麵,隨著市場化帶來的社會分層,文化方麵的分層也已經出現,各個不同階層和利益主體的文化趣味也開始在文化發展中發揮影響和作用。

2.電視、網絡媒體漸成文化生活的主流形式

第一,電視文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電視普及過程,到90年代已真正完成。1990年冬,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製作的電視劇《渴望》的巨大成功無疑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化空間,也從此有了中國電視劇製作市場化的可能性。此後電視劇一直是一種主要的大眾文化形式,其類型豐富,製作水平提高很快,是相當成功的本土藝術類型,具有保持本國市場主流位置的強勁競爭力。1993年5月1日,《東方時空》在中央電視台開播,以晨間節目的形態引導了新聞評論類電視節目改革的潮流。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開播,這些新的新聞類電視節目貼近百姓生活,表達民眾心聲,快速反應新聞焦點,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同時,地方電視台突破了原來的地域局限,也進一步激發了活力,如在90年代以綜藝節目為中心的“湖南衛視”的著名節目《快樂大本營》,曾經帶動了國內綜藝節目普遍的改版轉型。第二,網絡文化。新經濟創造了網絡文化,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結合的巨大前景。中國因特網的發展不過七八年時間,但其發展的速度令人震驚。網絡已經開始全麵地介入和改變我們的生活。網絡為新的文化形式的發展提供了平台。如網絡文學的發展和Flash(動漫)的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雪村的歌曲《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成為2001年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它就是通過網絡中的Flash不脛而走,廣為流傳的。網絡文學則給許多無名作者的文學才能的展現提供了條件。另外,網絡也改孿了人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E—mail提供了人們之間更加迅速便捷地相互溝通和傳遞信息的途徑。而QQ則提供了網上聊天的新的工具,這一中國本地成長起來的網絡工具不僅僅吸收和模仿ICQ的網上聊天的形式,而且為適應中國用戶的需求而進行了本土性的再創造,形成了具有當下中國文化特征的交流模式。

3.文學藝術的全麵轉型

文學、戲劇、美術、音樂、電影等原有藝術形式在最近的十年中都有引人注目的變化和發展。原來被國家“包”起來的許多文藝部門,已經曆了市場化的挑戰。這些藝術類型都麵臨市場化帶來的新形勢,以及新媒體、新藝術形態的擠壓和衝擊。這些藝術形式往往出現了“兩極化”的發展,通俗的、市場化的藝術形態與前衛的、實驗性的形態之間的分流,是引人注目的現象。這些藝術也取得顯著成績。以文學為例,目前全國每年出版長篇小說1000部左右,就數量而言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時,許多20世紀80年代崛起的新時期作家仍然保持旺盛的寫作能力。而一批新生代作家也在迅速成長,所謂“70年代出生作家”已經成為文學寫作的重要力量。文學書籍的熱點始終不斷,而實驗探索的努力也引人注目。像話劇的小劇場藝術的興盛,美術領域的藝術品市場的發育和前衛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均衡發展,電影領域的以“賀歲片”為代表的市場化的走向、主旋律電影的縱深開掘和“第六代”電影的探索,等等,這些文化亮點都為未來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可能。

4.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再創造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精神遺產,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國家在近十年來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研究。1992年全國投入文物事業的資金9億多元,1997年達到了25億元,1998年投入這一領域的資金已達到63億元。文物的保護和考古發掘以及博物館的建設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時,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國學”的複興為標誌的傳統文化的研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如在“九五”期間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通過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綜合研究,確定了具體的編年。這一成果對於中國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四方鋪鄉郭店村出土的“郭店楚簡”,是引起學術界重視的重大考古發現。這批竹簡對於研究道家和儒家思想發展有重要價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還包括傳統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曆時十餘年,有1.5萬人參加的京劇“音配像”工程,將300餘部由京劇重要表演藝術家演出的京劇經典劇目的錄音配上圖像。這一工程將中國京劇藝術的精華活化,使精彩的唱腔配上年富力強的演員表演,更全麵地體現了京劇藝術的精髓。2002年啟動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是對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全麵搶救、普查和整理的工程。它包括宏大的出版計劃、多媒體計劃和遺產收集保護計劃。這個工程對於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瀕於消逝的鄉土藝術、民間藝術等進行全麵的整理和保護,具有巨大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