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考古表明,中國既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一個原始文化體係最為龐大和豐富的國家,同時還是世界上惟一能夠提供人類起源的連續性文化證據和擁有多個原始文化起源中心的國度。
古代世界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國家,多數沒有繼續維持下去,有的中斷了,有的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轉移到了另外的地區。惟獨中國這個國家,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有5000年以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曆久而彌新。
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曆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認為,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為中國人類文化史的軸心時期。中國、印度、西方在相互隔絕的條件下,同時創造了世界三大文化圈。中國的孔子、墨子、老子、莊子等人作為各學說的開創者,都以淵博的學識和偉大的創造性編纂了中國文化的“元典性”著作,這些著作一方麵代表了當時的文化成就,同時也確定了以後中華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以後的各朝各代雖然不斷的增添新質,但也基本上沒有脫離這一走向。
秦漢時期,中國第一次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麵,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化,也帶有製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特征。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此形成了經學彌漫的秦漢大一統帝國文化。從秦漢時期,中國成為一個疆域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時期在各個方麵建立了係統的製度,這些製度成為後來兩千多年中國文化的基本模式。這是中國文化能夠延綿不絕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曆史上,漢朝和唐朝常常相提並論,即所謂“漢唐盛世”,它們都是統一的政治上十分強大的多民族王朝,同時也因其經濟、文化、科技等都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行列。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段很混亂的時期,這勢必影響到中國文化的發展。在這個時代,政局的分崩離析與文化的多姿多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時,連綿不斷的戰爭,頻繁的民族遷徙和大量的人口流動,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彙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造成了南北文化對流融彙的態勢,由於這一促動,因此這一時期的科技、文藝和史學像奇遇一般地得到了進步。製度和風俗也在動亂中整合和創新。魏晉南北朝再次出現的文化多元走向,是對經學彌漫的秦漢大一統帝國文化的反拔,也是人文自覺的一次生動耀現。
隋唐時期,中國再一次統一,反應在文化上,是學術思想上出現了多元並舉的局麵,而文學藝術成就更是流光溢彩。隋唐文苑特別是唐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燦爛篇章,而唐詩又是盛唐輝煌氣象最具神采和最奪目的一道風景。“漢唐”氣象被史學家看作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兩個亮點。
宋元時期,文學上有宋詞和元曲為世人所碑刻;科技上沈括和郭守敬的傑出成就讓後人永遠欽佩。除此以外,繪畫、書法、建築等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開拓。總體而言,宋元時期的社會發展程度並不比漢唐低,是在漢唐社會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其發展程度高於漢唐。這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高峰,但同時這一時期,封建社會諸因素發展已經成熟,是中國文化承上啟下的轉折期。
明清是中國封建政權全麵“成熟”的時期。明清文化一方麵是封建文化的沉暮、總結,一方麵也是早期啟蒙思潮發展到近代啟蒙運動的橋梁。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海徙山移般的巨大變化由此開始。初生的新文化精神與舊的文化傳統反複的較量,在此過程中,西方文化開始切入,使得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化突具色彩,國人一方麵開始發思,另一方麵也開始真正的麵對高於自己封建文化的資本主義文明,因此明清文化時期也被稱為中國文化的反思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由此邁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民眾,主要是在思考中國走向何方這一話題,湧現出諸如林則徐、魏源、梁啟超、孫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他們對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貢獻。
“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偉大的開端。此後發生了由原先資產階級思想居指導地位到後來無產階級思想逐漸占據主位的重大變化。“五四”新文化運動,正是中國近代史上這樣一個分水嶺,而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逐步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文化也成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這種新型文化誕生不久,是正在發展中的文化,它代表中國文化的正確方向和思想主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