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近現代美術·第5章 新時期的多元化美術(1 / 3)

第六編 近現代美術·第5章 新時期的多元化美術

從20世紀開始,在美術文化問題上,融合派和傳統派兩種不同觀點已經存在,發展至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具體地說,在繪畫界有國畫與西畫之分,油畫本身還有個民族化問題,在國畫內部又有中西融合(以人物畫為代表)和傳統延續(以山水、花鳥為代表)之別,不過,當時都冠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名,以反映現代生活、反映革命政治和服務於工農兵大眾為目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也流露出庸俗社會學的意味。“文革”十年在極“左”政治的衝擊下,美術界成為重突區,雖然美術普及和群眾創作十分活躍,但總的看來,庸俗社會學表現得更為強烈,藝術趣味趨於低劣惡俗,沒有重要的藝術成就可言。

“四人幫”粉碎之後開始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未來的中國有著深刻的影響,蘇聯及東歐陣營的解體更促使人們對意識形態問題進行深思。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逐漸趨於正常,在經濟全球化形勢的推動下,中國開始了走向國際化的進程。在處理國內問題上,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和“一國兩製”的提議、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門的順利回歸,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波,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加快了中國式社會主義建設和海峽兩岸人民和解的步伐。開放的中國麵對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由此產生的跨文化的複雜問題,急速發展的社會,引發出人的思想觀念和時空等感覺經驗的巨變,加上日益頻繁的與外部世界的往來交流,導致中國和海外華人藝術家的新的藝術實驗,美術創作成為他們更自覺的行動並開放出奇特的花朵。

第一節 新中國美術的多樣化發展

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如油畫有胡一川(1910~2000)的《開鐐》(1951年),羅工柳的《地道戰》(1951年),董希文(1914~1973)的《開國大典》(1952年),何孔德(1925-)的《古田會議》(1960年),鍾涵(1929~)的《延河邊上》(1963年),侯一民(1930~)的《劉少奇和安源礦工》(1961年),詹建俊(1931~)的《狼牙山五壯士》(1959年),蔡亮(1932~1995)的《延安火炬》(1959年),高虹(1926~)的《決戰前夕》(1964年),孫滋溪(1929~)的《天安門前》(1964~);素描有王式廓(1911~1973)的《血衣》;版畫有吳凡(1923~)的《蒲公英》;(1958年),李平凡的《我們要和平》(1958年),趙延年(1924~)的《魯迅先生》(1961年);雕塑有劉開渠(1904~)主持的《人民英雄紀念碑》(1953~1955),盧鴻基(1910~1985)主持的《功軍烈士紀念碑》(1954年),潘鶴(1926~)的《艱苦歲月》(1956年),四川美院集體創作的《收租院》(1965年)等。值得一提的是,《收租院》取消了通常雕塑作品所有的基座,置觀眾於雕塑群像內部的空間之中,給人以一種現場感,頗有現代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的革新意味,隻是當時人們的關注點在於階級教育的主題而忽略了其藝術上的革命性成就。不過這時,在寫實能力取得空前提高的同時,也付出了犧牲各美術門類自身價值的代價。這不僅表現在油畫風格的趨同和色彩能力較弱上,而且也表現在其他美術門類向單一的寫實方法看齊的傾向上。

新中國成立之初,具有普及性的年畫、連環畫、宣傳畫、版畫得到進一步提倡,同時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也得到重視和發展。在弘揚民族傳統和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口號的感召下,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畫獲得了新生,在這方麵卓有成就的畫家是潘挈茲(1915~2002)。他以寫實的功力、飽滿的構圖、鮮明的色彩把中國工筆重彩人物畫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新人。此外,還有連環畫家賀友直(1922~),漫畫家華君武(1915~)等,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漫畫以及版畫,都屬於通過印刷等機械複製手段傳播的公共藝術,因此往往通過巨大的印數而為大眾熟悉,從而起到向大眾傳播思想、文化和藝術趣味的作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原作並不重要,隻要達到製版印刷效果,原作本身並不要求完美,可以被挖補、塗改,材料也不必講究,因而原作的收藏價值,在當時也不太為人重視。

50年代後半期至60年代前半期是水彩畫的活躍時期。水彩畫實際上也具有公共藝術的性質,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印刷品傳播的,那種輕鬆活潑的形式,頗贏得觀眾的喜愛。由於被視為輕音樂、小畫種,水彩畫通常作為其他藝術門類搜集素材的工具,沒有像油畫和國畫那樣擔負著主題創作的重任,因而在色彩、形式、風格等繪畫性要素和抽象語言的探索方麵有較多的自由和空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麵貌。著名的水彩畫家有辛劍晨(1900~2002)、張眉蓀(1894~1973)、潘思同(1903~1980)、李詠森(1898~2001)、古元(1919~1996)、蕭淑芳(1911~)、張充仁(907~1998)、雷雨(1921~1989)、哈定(1923~2005)、樊明體、王肇民(1908-2003)、吳冠中(19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