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現代中國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經曆了不同的曆史階段,建築在不同的曆史階段顯示了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築進入新的曆史時期。中國現代建築在數量上、規模上、類型上、地區分布上、現代化水平上都突破近代時期的局限,展現出嶄新的姿態。
建國初,建築界接受了前蘇聯的建築理論,從而出現了大量蘇式建築;同時,“民族形式”的建築也占有相當比重,出現了很多傳統建築作品;為了慶祝建國10周年,北京出現了十大建築,他們體現了當時中國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改革開放後,中國建築步入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建築元素和風格開始走向多元化,湧現出大量的優秀的建築作品。
第一節 建國後的公共建築
1953年,中國開始執行國民經濟建設的第1個五年計劃。在全盤學習蘇聯的熱潮中,建築界接受了前蘇聯當時的建築創作理論,把建築創作等同於一般文藝創作,把西方現代建築形式視為“沒落的世界主義”文化,把強調民族風格當作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把“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提到建築創作方向的高度來貫徹,從而掀起了創造民族形式的熱潮。
1.50年代前期的複古主義
在創造民族形式的熱潮中,北京陸續建造了友誼賓館、三裏河辦公大樓、地安門宿舍、中央民族學院、亞澳學生療養院等建築。在其它城市也出現了重慶大會堂、杭州屏風山療養院、南京農學院教學樓、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組群等建築。這些建築基本上沿襲著20~30年代的古典式手法,以局部應用大屋頂為主要特征。這種一刀切地普遍濫用大屋頂,形成新中國建築中一股被稱為複古主義的潮流。與此同時,也建造了一批不帶大屋頂的、以在古典構圖體量上采用傳統細部裝飾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築,如北京首都劇場、建工部辦公樓等。這階段也出現了像北京和平賓館(1951,楊廷寶設計)、北京天文館(1954,張開濟設計)、廣州中山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大樓(1955,夏昌世設計)、北京電報大樓(1956,林樂義設計)等擺脫傳統形式束縛、格調質樸清新的出色作品。
2.國慶工程和中國社會主義建築新風格的出現
為迎接國慶10周年,北京建造了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等十大建築。建築界在批判複古主義之後,曾一度過分強調節約,幾乎完全忽略了建築藝術問題,建築創作思想沉悶,國慶工程設計激起了建築界對中國現代建築風格的新探尋。1959年5月在上海召開了住宅標準及建築藝術問題座談會,提出了“創造中國社會主義建築新風格”的口號,主張在學習古今中外建築上一切好東西的基礎上,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新風格、新形式,國慶工程正是這種新風格探尋的重大實踐。在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文化意義、紀念意義和複雜功能要求的建築創作中,為新的大體量、大空間、新結構建築尋求民族風格作了多種形態的探索,設計手法有明顯進步,但基本上仍未超越近代古典式、折中式的範圍,沒有擺脫中國和西方的古典構圖體量和裝飾組件的沿用、改造。這批建築對各地大型公共建築創作有較大影響,一度成為各地建築探尋新風格的樣板。
人民大會堂位於天安門廣場西側,建於1958年,到1959年完工。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麵積為171800平方米,中央部分最高46.5米,整組建築平麵呈“山”字形。正門(東門)台階寬83米,高5米,有12根高達25米大理石鑲嵌的擎天廊柱。五扇金色的大銅門,正門南北兩側各有與牆色相同的大圓柱18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高懸在正門上方。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國事會議的地方。它由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北部宴會廳和南部人大辦公樓三部分組成。
中央部分:萬人大禮堂是人民大會堂的主體建築,東西進深60米,南北寬76米,高32米,穹隆頂。萬人大禮堂平麵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層座位為代表席,每個座位有電子表決器和12種語言的譯意風。
主席台600平米,設座300個,有聲、光、電設備。禮堂頂部有500盞滿天星燈和一個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圍以葵花環和三層水波形暗燈槽,一層大於一層。
北部宴會廳:宴會廳是舉行國宴和盛大招待會的地方,其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6米,麵積共7000多平方米,可容納5000人的宴會和1萬人的酒會。宴會廳四周共有28根瀝粉貼金廊柱,天花板飾有玻璃鋼壓花圖案和彩色藻井。
南部人大辦公樓:辦公樓部分包括33個會議廳,分別以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命名,各個會議廳均按地方特色裝飾布置。為旅遊團隊參觀方便,二樓設有外賓休息廳。
3.廣州風格的崛起
60年代前期,中國處在經濟調整時期,非生產性建設基本停止,建築創作活動冷落。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進入“設計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建築設計隊伍受到嚴重摧殘,廣州的建築工作者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了少量建築活動,在冷寂的建築創作園地中,廣州的建築師在他們為出口商品貿易活動所設計的一批賓館、展覽館、劇院等建築中,在建築風格的探索上勇敢地邁出創新的步伐。廣州白雲賓館、礦泉別墅、友誼劇院等都以自然的、切合功能實際的平麵安排,靈活通透的空間構成,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調,體現了現代建築的時代精神。他們創造性地在現代建築中有機地融合進具有傳統特色的庭院、園林,造就了富有現代氣息、又有濃鬱民族意蘊的建築意境,形成著引人注目的廣州風格。廣州風格的崛起,突破了長期以來通過中西古典構圖體量和傳統裝飾組件來塑造民族形式的造型特征的局限,開始了以現代設計方法創造具有民族意蘊的建築空間環境的嚐試。同時,北京、杭州等地也出現了一些格調清新的建築,如北京國際俱樂部、北京友誼商店、杭州機場候機樓等,它們和廣州風格一起,標誌著中國現代建築風格發展的重要轉折。
4.文革時期的建築
“文革”建築史是很特殊的領域,問津者甚少。然而它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史不可缺少的一頁。不僅僅是研究中國現代建築史,就是研究中國現代藝術史、文化史、科技史,政治史、經濟史等,也都一定要了解“文革”時期的建築現象。
(1)建築界大批判狂潮
1966年6月,清華大學建築係有人貼出梁思成的大字報,說他是與彭真同夥的反黨分子,7月底,梁思成被人從建築係館推了出來,胸前掛著一塊巨大的黑牌子,上麵用白字寫著“反動學術權威粱思成”,還打了一個大X,8月份開始的“破四舊”運動,紅衛兵抄了梁家,沒收了所有的文物和存款,隨意抄走或毀壞他們認為是“四舊”的東西。梁思成和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花圈紋飾草圖,遭到肆意踐踏。心情沉痛的粱思成讓夫人林徽音把這些圖抱到院子裏去,點燃火柴默默地把它們燒了。
林徽音在1986年回憶到,粱思成最珍惜的一套英文的《哈佛古典文獻全集》、一套《飲冰室文集》全部送往廢品收購站。為了應付紅衛兵可能提出的質問,當晚林徽音在筆記本中作了這樣的記錄:“為了處理那些封、資、修的書籍,雇三輪車拉了一整天,共運45車次計售人民幣35元,”一代建築大師就這樣在文革的無情摧殘之中同病魔搏鬥、掙紮著、1972年1月9日黎明、粱思成先生帶著種種困惑與遺憾離開了人世。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產階級道路的當權派,是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所以更“熱鬧”的活動當然在建工部與中國建築學會。1966年10月出版的中國建築學會機關刊物《建築學報》(1966年第6期),新編輯部發表公告接替前編輯部,並認為前《建築學報》已經成為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複辟資本主義的工具,新編輯部批判“建築界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綱領——劉秀峰的《創造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建築新風格》。建工部成立革命造反總部,各地、各部門造反組織也相繼成立。
廣州“批陶聯委華南工學院紅旗聯合兵團”編印了《陶鑄在建築領域的罪行批判集》,他們自稱:本集第一篇《評陶鑄的建築“理想”和“情操”的反動本質》“較全麵地分析批判了陶鑄在建築領域的罪行及點出其要害”。其它文章“對陶鑄在城建、園林等等方麵的罪行綜合進行揭露批判”。“對陶鑄經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個體建築或建築群進行具體的分析批判”,後麵並附陶鑄在“城建方麵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摘錄”。今天看來,這倒是研究陶鑄建築思想的一份很好的參考資料,陶鑄被指責為:步蘇修赫禿的後轍,通過城市建設的渠道來擴大三大差別,妄圖把廣州建成為修正主義的溫床。叫嚷要把廣州建成冬都——與首都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批判”陶鑄一直把廣州的城市建設工作當作他進行資本主義複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城市規劃方麵,北京市城市規劃係統的批判最為激烈。對彭真在1960年提出“把我們的首都建設成為一個莊嚴、美麗、現代化的城市”進行了批判。造反派反詰這是“哪個階級的莊嚴”?哪個階級的美麗?為哪個階級服務的現代化?把北京建成什麼性質的城市?是社會主義城市,還是資本主義、修正主義城市?他們剖析道彭真之流狂熱地吹捧舊北京城市布局氣魄莊嚴,簡直到了五體投地、無以複加的地步,舊北京是個封建皇城,它的布局是以皇宮為中心,外邊加上一層層的城牆,要說莊嚴,那就是顯示了封建皇帝的至高無上,惟我獨尊。為彭真之流所拜倒的舊北京的莊嚴,其實就是封建帝王的威嚴”。
造反派對“美麗”也有不同看法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這是無產階級的審美觀。……彭真之流心目中的“美麗”、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皇宮、寺廟、王府”的“高度藝術水平”,就是以大觀園為藍本的“密雲水庫規劃”,就是“森林夾岸”的“藍色多瑙河”,就是“莫斯科的花園環路”,就是在“美麗”的“哈瓦那晚霞”映照下的由大洋樓、霓虹燈、廣告牌所組成的一幅幻紅酒綠的“美景”。一句話,就是竭力追求封建主義的“閑情逸致”和資本主義的“繁華、刺激”。
(2) “政治掛帥”的建築設計
“文革”時期建築設計工作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當年值得重視的建築有二類:第一類是表現政治意義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江西南昌展覽館、四川成都展覽館、江西吉安井岡山大橋、江西井岡山火炬亭、南京長江大橋、河南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等,這些作品表達了強烈的政治含義,建築符號帶有很誇張的波普色彩。第二類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線”的產物,代表作有北京外交官公寓、北京國際俱樂部、北京飯店東樓,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大樓、廣州白雲賓館、廣州流花賓館等,這批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傳達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精神,對中國建築界產生過不可忽視的影響。
①井岡山大橋
井岡山大橋建於江西吉安,1969年2月,毛澤東和林彪批準建設井岡山大橋,1969年5月建設工作開始,1970年5月1日建成。大橋全長1100m,寬10m,為公路橋。井岡山大橋建橋指揮部印製的《簡介》說英雄的井岡山兒女發揚自力更生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經過一年來的艱苦奮鬥,在巍巍井岡山下,滔滔贛江水上,架起了一座雄偉壯麗的井岡山大橋。這是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是毛澤東思想又一曲響徹雲霄的凱歌!是落實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偉大戰略方針的又一豐碩成果!”井岡山大橋飛架贛江南北,成為北通南昌、南通贛州的交通紐帶。在大橋兩端的橋頭堡上,寫有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大字。橋頭堡頂端高聳鋼槍紅旗,據《簡介》闡釋標誌著毛主席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偉大真理像光芒萬丈的燈塔,指引著全中國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為徹底埋葬帝、修、反,打出一個沒有帝國主義、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剝削製度的新世界而英勇奮鬥!”
井岡山大橋橋堡、欄杆和燈具設計為蔡希熊建築師。他盡可能把一些政治語彙變成形象,搬到上麵去。橋上的紅纓槍燈和毛主席語錄牌、橋欄杆的三種花飾,內容為“十萬工農下吉安”、“井岡山紅旗飄萬代”、“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可惜語錄牌和橋欄杆花飾現已拆除。在我國現存的“文革”建築代表作中,井岡山大橋頗具特色,在建築語言上,它創造了一種帶波普意義的政治藝術符號。是中國建築史上罕見之作。井岡山大橋具有保留價值,萬萬不可輕易拆毀。
②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
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設計時用名,群眾習慣稱為“二七”紀念塔)1971年5月開始,1971年9月29日竣工,設計單位為鄭州市建築設計院,前後參與建築專業設計的有林樂義、胡詩仙、蔣邦馨、林少卿等10人。為紀念1923年“二七”大罷工之後在鄭州犧性的兩位烈士,特在烈士犧牲處,原鄭州長春橋修建此紀念塔。
1971年初,建築師胡詩仙從五七幹校調回建築設計院,鄭州市委書記王輝向胡詩仙和他的幾位同事交代,為了安全起見,要把“二七”廣場原有木塔(以往交易會宣傳塔,群眾稱為“二七”紀念塔)拆掉,擬建一座27米高的鋼筋混凝土中式亭子。但胡詩訕等建築師認為不太恰當。經過數次反映意見,王書記說已和省委書記打招呼了,就建“二七”紀念塔。他叫建築師搞中式雙塔,搞個並聯五角星平麵,象征在此處犧牲的兩位烈上。建築師反映說因廣場很小,塔平麵也小,如真做兩個五角星平麵,內部能利用的麵積非常少,且兩星尖對尖,無法連通。王書記叫市裏搞美工的同誌按其意圖做了個模型,其實是兩個不等邊六邊形並聯體,建築師隻好照做,後來把塔頂兩種亭屋頂平麵做了改動,才體現出意圖。具體作施工圖時,胡詩仙負責搞立麵造型,蔣邦馨負責畫平麵,林少卿主要畫剖麵,其它幾位各有分工。塔身要求7層,雙塔各7層象征“二七”,且要求27米高,也象征“二七”(但後來施工時發現,雙塔正麵嫌矮胖,又臨時決定塔身加兩層,就談不上象征了),塔平麵南北角對角線淨長7米,雙塔則又象征“二七”。當時北京的著名建築師林樂義下放到河南省建築設計院,也借調來一起搞設計。
據1985年該塔中報國家級科技進步獎時寫的簡要說明“聯體雙塔的俯視平麵為兩個五角星,象征兩位烈士,立麵看更像兩位烈士手挽手、肩並肩挺立看,戰鬥著,有著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