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築是由建築材料所構成的空間形式,它把人們的情感或觀念凝固在一座固定不移的空間結構之中;它是一門象征藝術,它能象征性地表現出設計者與建造者的觀念、情感與精神。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
在中國5千年的悠久曆史中,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建築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築文化,在古代以中國為中心,以漢式建築為主,傳播至日本、朝鮮、蒙古和越南等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泛東亞建築風格”,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獨具特色的中國建築,是輝煌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和伊斯蘭建築構成了世界三大建築體係。
中國建築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係,是中國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基於深厚的文化傳統,中國建築藝術的主要特點包括:突出皇權至上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宮殿和都城規劃的成就最高;特別注重群體組合的美,建築群以中軸對稱院落式布局為主;尊重自然,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調;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曆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藝術體係。中國古代建築對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築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後,也對歐洲產生過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有3個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係、加強社會政治倫理製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第二,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建築藝術的一切構成因素,如尺度、節奏、構圖、形式、性格、風格等,都是從人的審美心理出發,為人所能欣賞和理解。第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古代優秀的建築作品,幾乎都是動員了當時可能構成建築藝術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象,從總體環境到單座房屋,從外部序列到內部空間,從色彩裝飾到附屬藝術,每一個部分都不是可有可無的,抽掉了其中一項,也就損害了整體效果。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有四種基本風格。第一,莊重嚴肅的紀念型風格。其特點是群體組合比較簡單,主體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義,整個建築的尺度、造型和涵義內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例如古代的帝王陵墓、大型祭壇等。第二,雍容華麗的宮室型風格。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豐富,主次分明,群體中各個建築的體量大小搭配恰當,符合人的正常審美尺度;單座建築造型比例嚴謹,尺度合宜,裝飾華麗。第三,親切宜人的住宅型風格。其特點是序列組合與生活密切結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築內向,造型簡撲,裝修精致。第四,自由委婉的園林風格。其特點是空間變化豐富,建築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調淡雅,裝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築與自然環境因素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中國近現代建築藝術是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西方建築的輸入而形成的。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短短的100多年間,建築風格變化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了古代。其間,既有與西方建築風格平行發展的一般類型,也有受中國本土社會文化製約的特殊類型。從藝術特征來看,後者無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學價值,也就是說,新內容、舊形式和中外建築形式能否結合,怎樣結合,一直是近代建築風格變化的主線。
曆史上,中國建築在藝術特色和技法上重視中外交流,曾對日本、朝鮮、越南和蒙古等國建築產生過重大影響。今天,現代的中國建築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同時,也借鑒西方的藝術特色,兼容並收,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