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世紀西方美術(1 / 3)

第十章 20世紀西方美術

20世紀的西方現代美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初至1945年二戰結束,這個階段的文化中心在歐洲,現代主義(Mod-ernism)藝術占主流地位。第二個階段是1945年以後至今,這個階段的文化中心在美國。5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藝術產生,並與現代主義美術、傳統美術等非主流藝術互相影響,共同發展。後現代主義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含義,它是在抽象藝術因缺少與觀眾的交流而產生危機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與工業科技相結合的、向實際生活滲透的藝術,是向具象的、描述的、現實主義的回歸。

第一節 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藝術

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美術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美術。它是指20世紀以來具有前衛和先鋒特色,與傳統美術分道揚鋪的各種美術思潮和流派。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社會迅猛發展迎來了資產階級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也隨之而改變。隨著人們對世界及對自然的認識,特別是對東方世界藝術的認識,歐洲的藝術家們得到了啟發。他們紛紛從民間藝術、中世紀藝術、東方藝術、非洲藝術。中東藝術中汲取營養。打破舊有的傳統模式是當時歐洲藝術家的普遍願望,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藝術在觀念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9世紀照相術的發明,使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被攝影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魅力四射的東方藝術在線造型的平麵寫意中充滿巨大表現力,更令渴望革新的藝術家們驚奇與清醒:模仿寫實隻是一種藝術觀,不衝破這種傳統,藝術就難以拓寬。於是後印象派畫家率先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強調主觀精神表現,塞尚開始以上觀概括對象,遠離客觀模仿;凡·高則以極富激情的色彩和筆觸表現個人內心的強烈情感;高更卻以象征性、神秘感表現自己思索中的形象,他們共同開創了西方現代美術的先河。

縱觀整個四方美術發展的曆程,即使是傳統的寫實主義美術,它從文複興開始也就從未間斷過發展與變化,如巴洛克、羅可可、學院派、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新印象派,直至19世紀末的後印象派,可說是新風格、新流派不斷湧現。追求變革創新的藝術精神一直引領整個西方美術發展史。而20世紀初出現的流派紛呈的現代主義美術運動,其實就是西方美術發展的必然與延續,隻不過是求變求新的藝術精神以“反傳統”的姿態表現得更集中、更強烈、更明確而已。後印象派畫家率先決裂傳統,在繪畫中注入畫家主觀解釋的永恒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創造出突破時空製約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繪畫,並首先在繪畫中運用明亮的色調和顫動奔放的線條傳達熾烈的思想與情感。他們首開西方現代美術之先河,以其理論和實踐引領著19世紀美術向20世紀美術的過渡。從此,眾多的現代流派相繼相繼登上了西方美術曆史的舞台。

一、野獸派

20世紀初到一次大戰爆發,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雲集巴黎,形成了一些自覺的前衛派藝術運動,野獸派是其中的第一個。1905年在巴黎的秋季沙龍中,馬蒂斯、德蘭、弗拉曼克等畫家的作品同展於一室,他們強烈的色彩、過度的變形引起了評論家沃克塞勒的批評,他稱他們為“一群野獸”,野獸派由此得名。雖然野獸派沒有明確的綱領,但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用色鮮明強烈,筆觸突出有力,對構圖、題材、形體的處理帶主觀隨意性,畫麵大多具有裝飾性等。從1905年起,野獸主義已成為一種受到尊重的風格,野獸派實際上是三群藝術家的合稱。一是來自象征派畫家摩羅畫室的馬蒂斯、路奧和馬爾開,第二群是來自夏杜工作室的弗拉芒克和德朗,第三群指法國北部的勃拉克和杜菲。盡管他們的風格各異。但主張用純粹的色彩來表現藝術家的感情這一點卻是一致的。他們的作品大多有狂放的色彩、誇張變形的形象和一種令人措手不及的衝擊力。可以說野獸派藝術是具有法國特色的表現性藝術。同德國表現派相比,野獸派藝術顯得較為寧靜,和諧和優美。從1905年到1908年,野獸派藝術家僅維持了一個短暫的共同創造和參展的時期,此後便分道揚鑣,尋求各自的藝術道路了。馬蒂斯是唯一堅持自己原有畫風的藝術家,他又是這群年輕人中的長者和核心人物,因此被視為野獸派的代表。

亨利·馬蒂斯(Henri Moatisse,1869~1954)早年學習法律,曾在法律公證處謀事,1892年他因病住院,遂開始學畫,隨後便放棄了法律,決心致力於繪畫,他先進入巴黎朱利安學院,短期受業千古典派畫家布格羅,第二年他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失敗,隻好在一所裝飾美術學校夜校部學習,直到1895年被摩羅畫室所接受,在摩羅畫室他結識了路奧、馬爾開和芒根等人。摩羅是位象征主義者,也是一位好教師,他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不圃於某種風格的束縛。馬蒂斯在繪畫和雕刻中大脂嚐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馬蒂斯藝術風格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摒棄傳統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單純的色彩構成平麵而和諧的畫麵。他認為繪畫就是應該通過色彩來表現藝術家的感情,於是他排除傳統藝術的模仿再現,強調色彩的表現性,並且帶有法國藝術傳統的和諧與優雅。馬蒂斯曾受到後印象派和日本版畫的影響,他的繪畫大致有兩類不同的風格,一種如“戴帽子的婦人”,筆觸明顯,用色自由大膽。以主觀抽象的色塊、形狀及自由的線條來構成誇張的形象,而並不顧及自然對象。另一類畫如“舞蹈”,完全追求色彩的單純化、平麵裝飾趣味和線條的節奏感。

馬蒂斯作品的主題也較單純。大多是人體、肖像、靜物和風景,或是表現生活的歡快,比起高更、雷東等人的神秘和象征主題來,更能為人所接受。

20世紀50年代,馬蒂斯開始從事剪紙創作,當時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雙手已不能作畫,他的剪紙創作把早年簡練單純的色彩和平麵裝飾風格發展到了頂點。盡管他直接用剪刀,和色紙創作,工具材料極簡單,效果卻異常強烈、生動,他作品的率真和單純,往往使人聯想到兒童畫的天真。

馬蒂斯的主要作品有壁畫《舞蹈》(1910年),油畫《紅色的和諧》、《馬蒂斯夫人像》(1905年)、《藍衣婦女》(1937)等等。

藍衣婦女/

《紅色的和諧》(1909年)。是大片的紅色布滿了整個房間。藍色的花紋也從桌麵一直伸展到牆麵和地麵。右邊的金發黑衣婦女同左邊的窗外綠景遙相呼應。使平麵裝飾性的紅色調重加醒目動人。整個畫麵的用色單純簡潔,它們的構成關係在人的視覺上產生一種十分和諧的優美感。

舞蹈/

紅色的和諧/

路奧(G·Rouault1871~1958)是馬蒂斯的同學。他的藝術帶有較強烈的表現性,常在作品中反映宗教情緒,描繪痛苦和絕望的形象,其主要作品有《老國王》(1917年)、《秋》等。

德朗(A·Derain1880~1954),作品有《倫敦橋》(1906年)、《晨光》(1905年)等。

弗拉芒克(M.VlamincK1876~1958),作品有《有紅樹的風景》、《叼煙鬥的人》(1900年)等。

二、立體主義

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外,立體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和畫派。其藝術追求與塞尚的藝術觀有著直接的關聯。立體派畫家受到塞尚“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的思想啟示,試圖在畫中創造結構美。他們努力地消減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現性的成分,力求組織起一種幾何化傾向的畫麵結構。雖然其作品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具象性,但是從根本上看,他們的目標卻與客觀再現大相徑庭。

一般說來,《亞維農的少女》是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而立體主義運動則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謂分析立體主義。畫家們繼承塞尚對繪畫結構進行理性分析的傳統,試圖通過對空間與物象的分解與重構,組建一種繪畫性的空間及形體結構。1912年以後,立體主義運動進入第二階段,通常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此時在畫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體仍然支離破碎,隻是更大和更富於裝飾性。畫家們新創出一種以實物來拚貼畫麵圖形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進一步加強了畫麵的肌理變化,並向人們提出了自然與繪畫何者是現實,何者是幻覺的問題。立體主義雖然是繪畫上的風格,但對20世紀的雕塑和建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立體主義的主將是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973)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立體主義的活躍期是1907年至1914年。

畢加索1881年10月26日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1900年他第一次去巴黎,1904年在巴黎定居。在創作《亞維農少女》之前,他經曆了“藍色時期”(1901~1904)和“粉紅色時期”(1903~1905),然後又在1905年下半年進入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階段,使他得以重新估價希臘一文藝複興的空間概念。他又在1906年到1907年“發現了羅馬前(Pre—Roman)伊特拉裏亞人的雕塑及非洲黑人雕塑的啟示性意義。這一階段被稱為“黑人時期”的藝術。它為立體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這一段時間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兩姐妹》(1902年)、《養猴子的雜技演員之家》(1905年)。這兩幅“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的作品反映了畢加索當時的繪畫主題:貧困者和雜技演員。《格特魯特·斯坦》(1905年)、《自畫像》(1906年)、《兩個裸女》,在這些作品中一種新的畫法已依稀可見,它預示著1907年將發生的變革。

1907年,25歲的畢加索創作了《亞維農少女》。這幅畫在現代藝術史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意味著繪畫對自然表麵現象的全麵突破。在此之前,即使塞尚、高更、馬蒂斯那樣的頗具突破性的畫家,也在藝術中保留了基於自然觀察的物體基本實象。並且沒有完全放棄繪畫中的透視學原理。而在這裏,一切都可以改變,包括人物,它們可以變形、割裂、幾何化重組,一切服從於整個繪畫。在這幅畫中,自然形體已經被破壞。然後根據一種斜角結構重新安排,臉部不要求自然主義的寫真,它們已變成臉的符號或象征。畢加索用《亞維農少女》完全突破了傳統和習慣的畫法而創造了一個體現“現代”的形象,邁出了立體主義的決定性一步。

此後,畢加索立體主義方法更趨成熟,1909年後,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1909~1911)和“綜合立體主義”(1912~1914)階段。這一階段的著名作品有《彈曼陀林的少女》(1910年),作品中人物,樂器及背景全部分解為不同大小的立方體、三角形、圓形等,然後按一定規律組合成畫麵結構。顏色使用隻限於灰色、褐色和棕色。給人的感覺類似於用碎玻璃做成的反照在鏡子中的鑲嵌畫,它體現了這一時期立體主義作品的典型風貌。這一時期也是畢加索與布拉克以同樣方法工作的時期,6年的立體主義時光之後,他們中斷了聯係。

亞維農少女/

經過立體主義時期之後的畢加索畫風不斷變幻,立體主義已經給了他隨意調度畫麵各種表現因素的自由,而這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立體主義之後的畢加索,能反映其各藝術階段麵貌的作品有《泉邊三浴女》(1921年)、《三位音樂家》(1921年)。這兩幅畫中第一幅是畢加索“古典”風格的作品,第二幅是立體主義的發展,兩幅畫創作於同一年。據目擊者說,他們幾乎是同時完成的,這證明,畢加索能同時用兩種不同的風格創作。《三個舞蹈的人》(1925年)受超現實主義思潮影響,追“使人震動的”美。《鏡前的女孩》(1932年)是一種飽滿、華麗帶有濃豔裝飾性色彩的立體主義變體。《格爾尼卡》(1937年)是畢加索最重要也是最宏偉的作品,這幅349.30×776.6厘米的壁畫,以德國法西斯空軍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鎮的事件為題材,抗議法西斯的罪行,表現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

泉邊三浴女/

三個音樂家/

晚年的畢加索作品更加自由,手法又更多了些書寫性與流動感。畢加索在雕塑、陶藝、版畫等方麵,都有出色的創造。他的許多雕塑具有現代藝術的開創意義。如《抱羊的人》(1944年),《推兒童車的女人》(1950年)、《牛頭》(1943年)等。畢加索成功地把最想不到的材料改造成傑作,並把幽默和創造性結合在一起。將廢自行車鞍座和車把放在一起而形成的《牛頭》。大概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項“改造”了。此舉也同時“改造”了雕塑與藝術的觀念。

畢加索豐富的創造性和大膽的冒險、探索精神以及戲劇性生涯,使他的名字幾乎成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代名詞和廣告牌,毫無疑問,他是一個給予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以巨大推動的藝術大師。

布拉克是立體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業餘畫家,從事室內裝飾油漆的職業,布拉克早年也當過這一行的學徒,這對他後來的繪畫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在短暫的學院訓練之後,1904年他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畫室,在1907年之前,他的風格是野獸主義。而後在塞尚晚期作品的影響下趨向幾何化。1907年秋他與畢加索相識,而後成為立體派中與畢加索共執牛耳的人物,與畢加索張揚的個性、多變的畫風不同,布拉克有著典型的法國式的沉穩、優雅和相對穩定的畫風,他的立體主義作品中有著來自其父輩及法國文化傳統的雅致的色彩配置和多變而又講究的敷色手法,而這些是畢加索所不具備的。這些所給予布拉克作品色彩的文化品位,是他的畫與畢加索立體主義作品的最大區別。當兩人的原作共同展出時,這一點尤為明顯。布拉克的優秀創作及其對現代藝術的影響,使他應當被稱為大師。布拉克的代表作品有《列斯塔格的房子》(1908年)、《小提琴和調色板》(1910年)、《葡萄牙人》(1911年),《頭頂供品籃的少女》(1922年)、《畫家與模特》(1939年)等。

格爾尼卡/

立體主義的重要畫家還有格裏斯(Jusn Gris,1887~1927),其作品更注重畫麵結構的韻律感,代表作品《醜角》(1919年)曾來華展出。立體主義的另一重要畫家是萊熱(Fernand Leger,1881~1955)他在作品中試圖表現帶有現代性的機械的美與力,其獨創性已使其創作超越了立體主義範圍,代表作有《玩牌者》(1917年),(室內的婦女)(1922年)、《建築工人》(1950年)等。

三、未來派

未來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產生於意大利的一個文藝運動。它在意大利詩人馬利奈·蒂(Marinetti1876~1944)的影響下誕生,當時青年中普遍流行麵向未來、無保留地遣責過去的激進思潮,未來派便是這一思潮的體現,未來派藝術家頌揚機械文明,崇拜有生氣的科學時代,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處於運動之中,表現萬物的運動和速度是藝術家的職責。為了尋找一種適合表現速度、動力、運動和時間過程的繪畫語言,未來主義畫家轉向巴黎,他們起初采納了修拉和西涅克的新印象主義,後來又找到了畢加索和布拉克的立體主義。但未來主義,無論從目的還是效果上看,都不同於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者非常熱衷於在觀者和繪畫之間,建立一種移情的一致性,“把觀者置於圖畫的中心”,從這點上看,他們更接近於德國表現主義。

未來派受到法國印象派和立體派的極大影響。但這一派藝術家並未找到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於是他們借用印象派的色彩、新印象派的點彩和立體派的某些形式,構成自己的形式語言。他們的繪畫有繽紛的色彩和處於永不停歇的運動之中的世界。

未來派最主要的藝術家有波居尼、巴拉、塞維裏尼等人。

安貝爾托·波居尼(Umberto Boccioni 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未來主義的兩次宣言——“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和“雕塑宣言”均出自他之手。他倡導藝術家積極投身幹現代科技文明,在藝術中努力表現這些成就,蚊動藝術家去捕捉現代生活中的運動、生命和速度。在波居尼的心目中,運動感的表現是藝術中的首要問題,因此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動感。波居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意大利前線,年僅34歲。

他的主要作品有青銅雕塑《空間中連續的形體》、油畫《城市的崛起》(1911年)、《內心狀態之一:告別》(1911年)等等。

巴拉(Giacomo Balla 1871~1958)是未來派中較年長的藝術家,他生於意大利都靈,1900年曾去過巴黎,回到羅馬後,於1910年加人了意大利未來派運動。他常常把對象在不同時空中的動態過程並置在一幅畫麵上,力圖在觀者的視覺上造成運動感。把時間因素引入到繪畫中,巴拉也是一位抒情的畫家,他的運動感作品帶有輕鬆的氣氛。

他的主要作品有《女人與狗》(1912年)、《快速飛翔》(1913年),《路燈一光的研究》(1912年)等。

塞維裏尼(Gino Severini 1883~1966)青年時代曾在巴拉畫室裏學畫,1906年去巴黎,在那兒結識了畢加索、勃拉克等許多法國藝術家,以後的幾年他參與了法國立體派運動,1910年又加入了意大利未來源。塞維裏尼運用新印象派式的色彩技法和立體派的形體分析來表現未來派的運動感和速度。

他的主要作品有《藍色的舞女》、《塔巴林舞會有動態的象形文字》(1912年)、《光的球形膨脹》(1914年)。

四、表現派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是20世紀初歐洲(主要在德國)的文藝思潮和運動,在美術中有鮮明的反映。德國《狂飆》雜誌的編輯瓦耳登在1911年首次使用表現主義來稱呼柏林的前衛派作家,不久被廣泛使用。實際上,在美術中最早的表現主義社團從1905年即已開始。該派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象,以過份誇張的形體和色彩發泄內心的苦悶。

表現主義是從印象派演變、發展而來,是對印象派忠實地描繪現實的悖逆。同時,它和德國曆史上的民族傳統有內在的聯係,它繼承了中古以來德國藝術中重個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的特點。在造形上追求強烈的對比、扭曲和變化的美。直接對表現主義產生影響的是挪威畫家孟克(E.Munch,1863~1944),幼年時喪母,姊、妹又得精神病,對其一生的創作有深刻的影想。他曾留學法國學畫,看過梵穀和高更的作品,開始探索激烈色彩和扭曲線條的可能性,以表達焦慮、恐懼、愛及恨等心靈狀態,一生創作最主要的兩個題材是“死亡”和“愛情”。1892年在德國柏林美術家協會舉辦展覽,對當時德國青年畫家刺激很大,推動了表現主義運動的產生。代表作有《生命之舞》(1899~1890,奧斯陸國家畫廊)、《春情》(1895年,奧斯陸國家畫廊)、《響喊》(1893年,奧斯陸國家畫廊)。

生命之舞/

德國表現主義的第一個社團是1905年在德累斯頓成立的“橋社”,這個社團的青年人憑著樂觀主義的熱情與改革社會與藝術的信念,走到了一起。橋社的不少畫家畫裸體和風景,表現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頌性解放。

代表畫家有:羅爾夫斯、科林德、黑克爾等。1913年,橋社因內部意見不一致導致分裂。

德國表現主義的第二個社團是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青騎士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馬爾克等。

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V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出生於莫斯科,20歲時入莫斯科大學法律係學習。從1896年到1914年間一直客居慕尼黑,並且曾在意大利和法國作長期訪問。遊曆了意大利、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國,一度對新印象派的點彩畫法產生濃厚的興趣。結合自己對俄羅斯民間藝術的愛好與研究,他的作品顯示出色彩強烈、粗狂、純樸的民間畫風,很少有古典主義傳統。

呐喊/

在康定斯基的早期作品中,總是保留一些可以辨認的東西、隱藏的或偽裝的意象,作為暗示或提醒來引導觀者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如《即興第30號》。據康定斯基自己說,他40多幅的即興創作“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是內在個性的自然表現,是自然界中的非物質現象”。康定斯基寫了《論藝術的精神》、《關於形式問題》等許多抽象主義理論的著作,他認為繪畫和音樂一樣,不是通過事物的表現而足以各種基本的色彩,通過形式的規定來表達人們內在的情感,他還對各種基本色彩賦以不同的象征意義。因此人們將其作品歸於“抒情的抽象”或稱其為“熱烈的抽象”。1925年創作的《紅、黃、藍》是其藝術理論的最好實例,他在幾何結構的造型中賦以明亮的光與柔和的色彩,把抒情和幾何抽象有機地結合,使抽象繪畫也充滿激情和想像。康定斯基的藝術實踐開辟了西方抽象藝術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