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縱覽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曆程和存在狀態,由於不同的民族曆史傳統和相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使之呈現出豐富而又相對複雜的藝術景觀。無論是精神意識強烈的繪畫與雕塑,還是實用功能明確的建築與工藝,都有著不盡相同的藝術發展趨向和形態各異的流派與風格,這似乎給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美術的發展規律造成一定的難度。但是,當我們從精神和語言兩個角度來審視西方美術紛繁複雜的藝術現象時,卻大致知其相應的主體輪廓與基本脈絡。
西方美術發展的精神基點,始於人對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自身的認識上。也就是說,藝術家在如何審視自然、社會與自身問題上所持的思維觀點,大致也就形成了美術在不同時代的精神走向和思想底蘊。比如再現自然與社會所蘊含的客觀性精神,表現自然與社會所透露的主觀化情緒,崇尚理性規範所導致的科學觀念,高揚反理性旗幟而萌動的個人意誌等等,這些精神意識都曾在西方美術發展的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表現。西方美術發展的語言走向,與精神發展同步運行,並隨著精神意識的運動而發生相應的藝術變革。
一、西方的地理範疇
西方包括那些地方?不同的年代分法自然不同。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把非洲東海岸也劃歸到西洋的範疇。在古希臘時代,西方人誤將地中海當作了世界惟一的海洋,把希臘半島當作世界的中心,把小亞細亞半島以東的希伯萊人、波斯人,乃至埃及人居住的地方,都看作是東方的土地。當然,2000多年前希臘人的“西方中心論”還僅僅是一種樸素單純的地域觀,隨著亞曆山大大帝東征、基督教的傳播、哥倫布與麥哲倫的新大陸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促成的全球殖民運動,“西方中心論”已增加了人種民族、軍事強權、文化藝術等諸多因素,今日,更增加了社會製度、政治經濟成分,比如同一個北美洲、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西方發達國家”,墨西哥以南的全部南北美洲國家,則被列入不發達的“第三世界”,或稱“發展中國家”,當需要說明各類問題而必須劃分東、西方時,拉丁美洲均成了“東方國家”的組成部分。總之,現今的世界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以自我為中心,僅用地理坐標為尺度來劃分東、西方了,而是依據多種因素的綜合,尤其著眼於文化類型。具體講,現在以歐洲為主,外加北美屬於希臘羅馬文化體係的國家,均歸入“西方國家”,其餘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國家,便統歸為東方的範疇了。
二、“西方美術”的含義
在中國,“美術”的內涵意義及其範圍都是非常狹窄的,幾乎是畫家的代名詞,幾千年的中國美術史有許多著名的畫家,但卻很難找到同樣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築藝術家。而西方不是,“美術”一詞,在西方指非功利主義的視覺藝術,或主要指為純審美而創作出的有形藝術,所以有時又稱空間藝術或造
型藝術。
文藝複興以前,由於美術家與手工藝匠人沒有嚴格區別,凡收入視野之內、經人手塑出並具有一定美感的有形之物,均歸入“美術”之列。美術基本分四類:1.平麵上用線條色彩描畫出的各式“繪畫”;2.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雕刻;3.講究形式美的各式高級建築;4.無比豐富的實用工藝美術品。文藝複興以後,僅包括繪畫、雕刻、建築三大類。
在西方美術發展史中,上述三大美術種類,不同時期各有側重。希臘羅馬時代,雕刻最能體現西方造型技巧水平和審美追求原則,中世紀時期,建築,主要是宗教建築(以哥特式教堂為最高代表)最能體現西方人的智慧才能;文藝複興以後,隨著油畫顏料的發明改進,繪畫逐漸占據了美術領域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