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電影藝術·第4章 意大利電影的發展
意大利自文藝複興的輝煌後,再也沒有值得一提的文化產品,然而,二戰給意大利電影的創新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契機。在戰爭的廢墟裏,意大利出現了“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這是世界電影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電影美學運動,它以嶄新的電影理念,向好萊塢電影提出了質詢,並由此改變了世界電影的格局和發展的進程。當然,它在技術上對電影的發展的意義遠不如在電影審美思想上的貢獻大。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的誕生及其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意大利社會生活各個方麵陷於崩潰,社會動蕩,人心惶惶,同時,人民民主運動高漲。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一個美學流派、一個美學運動的產生,有著許多方麵的原因,有著很多的複雜的背景。有來自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以及觀眾等諸多方麵的因素。戰爭的結束,對於意大利人和對於一般的歐洲國家意義有所不同,它不僅意味著短時期的戰爭的結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著長達20年的法西斯統治時期的終結。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源泉一般被認為是來自於1910年至1920年間的少數幾部現實主義的影片,如吉奧內的《大盜紮·拉莫》或馬爾托裏奧的《迷失在黑夜中》;愛德華等的方言戲劇和維爾加的小說。特別是曾被法西斯當局當作禁書的描寫農民生活的維爾加的作品,那種在左拉的自然主義基礎之上的以“真實主義為模式”的文學創作的傳統,這便是“形成新現實主義生活觀的一個有力因素”。而從電影藝術發展的自身規律中去考察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產生,我們卻又可以看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與有聲電影之後的趨向於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各種風格、流派之間所存在的某種必然的聯係。
1942年,由盧奇諾·維斯康蒂拍攝的《沉淪》、德·西卡拍攝的《孩子們注視著我們》和勃拉塞蒂拍攝的《雲中四步曲》等幾部影片的出現,使人們看到了意大利電影的變化。電影製作者們開始邁出了那個豪華的電影城的大門,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拍攝影片,部分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特別是在《沉淪》中,維斯康蒂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裏尼統治下的意大利那種肮髒、混亂的小城鎮和貧困的村莊中去展示。而在那實際的環境中生活著的又是一些小販、妓女和侍者等普通的居民。影片中對於現實景象的真實描寫,以及對於當時意大利人處於“一種內心苦悶,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現。使得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揭穿了墨索裏尼所聲稱的“生活秩序良好,路不拾遺,火車準點”等謊言。維斯康蒂的《沉淪》,集中地反映出當時“一部分意大利知識分子的向往、抗議、諷刺和蔑視”。
新現實主義至少有兩部作品可稱為傑作,即《羅馬,不設防城市》和《偷自行車的人》。它們之間的區別不僅在於生活素材,而首先在於作者們的立場。法國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讚曾寫道羅西裏尼的風格首先是他的觀點,而德·西卡的風格首先是情感。”這兩種風格構成了新現實主義以及整個後現實主義的意大利電影中的兩種流派。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年)是這一電影流派的開山之作。導演羅伯托·羅西裏尼在納粹尚未完全撤離羅馬之時就著手拍攝工作了。這部電影描述了羅馬人民團結一致同法西斯匪徒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故事。當時,羅西裏尼困難重重:膠卷奇缺,照明設備無貨,搭置布景缺錢,職業演員請不起。窮則思變,羅西裏尼把壞事變成好事:用自然光取代照明,用實景取代布景,以生活的真實取代虛構的情節,用工人、農民取代職業演員。他同攝影師一起把攝影機扛到羅馬街頭去拍攝。他們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攝下了古城的真實麵貌。這部影片追求紀錄片式的真實準確性,展示備受戰禍之苦的意大利人民的困苦生活,表現人民同仇敵愾反抗德國法西斯的堅強鬥誌,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該片的題材和拍攝手法極大地啟發了同類影片的製作,它成了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並且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了地位。
《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是戰後時期最重要的影片,也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最經典的影片。一個失業已兩年的工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張貼廣告的工作,但這個工作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於是他把妻子陪嫁的被單送進當鋪,贖回了早先當出去的自行車,但第一天上街自行車就被人偷了。他同兒子找了整整一天,情急之下,他決定也去偷一輛,但結果卻被人抓住,遭了一頓打。影片獲1949年紐約電影節評選團最佳外語片獎和1950年金球獎。
第二節 安東尼奧尼與“異化”主題
有人將新現實主義以後的意大利電影稱為“後新現實主義電影”或“意大利新電影”,它的主要代表人物費德裏科·費裏尼和魯奇諾·維斯康蒂,米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和彼埃爾·帕索裏尼,保羅·塔維亞尼和維多裏奧·塔維亞尼,達米阿諾·達米亞尼和弗朗契斯科·羅西等,都與新現實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的電影作品不僅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意大利社會的重大變化,也以其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引起世人的矚目。如同費裏尼的藝術創作一樣,安東尼奧尼和帕索裏尼的影片同樣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並在不同思想傾向的評論家中引起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