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編 浪漫主義時期·第4章 浪漫主義時期的哲學(1 / 3)

第五編 浪漫主義時期·第4章 浪漫主義時期的哲學

19世紀的精神生活比以前任何時代的精神生活都要複雜。第一,有關的地區比以往擴大,歐洲比以前多注意到了古代和近代的印度哲學。第二,從17世紀以來一向是新事物主要源泉的科學,取得新的勝利。第三,機器生產深深地改變了社會結構。第四,針對思想、政治和經濟中的傳統體係,在哲學上和政治上出現了深沉的反抗,引起了對向來看成是顛撲不破的許多信念和製度的攻擊。

第一節 19世紀思潮

浪漫主義的反抗從拜倫、叔本華和尼采演變到墨索裏尼與希特勒;理性主義的反抗始於大革命時代的法國哲學家,稍有緩和後,傳給英國的哲學上的急進派,然後在馬克思身上取得更深人的形式,產生蘇俄這個結果。

德國在知識上的優勢是一個從康德開始的新因素。萊布尼茲雖然是德國人,差不多總是用拉丁文或法文著述,他在自己的哲學上簡直沒受到德國什麼影響。反之,康德以後的德國唯心論也正如後來的德國哲學,深受德國曆史的影響;德國哲學思想中的許多仿佛奇特的東西,反映出一個由於曆史的偶然事件而被剝奪了它那份當然勢力的精悍民族的心境。

德國哲學比德國文學及藝術跟普魯士的關係要深。康德幾乎沒受到普魯士什麼影響;費希特和黑格爾都是普魯士的哲學喉舌。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在英國一直盛行到19世紀近末尾時,在法國,直到略早些時候為止,它也占優勢,然後康德和黑格爾逐漸征服了法國和英國的大學。那些繼續學院傳統的著述家們——在經驗主義一側有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德國唯心主義一側有洛策、濟格瓦特、布萊德雷和鮑讚克特——沒有一個在哲學家當中完全數得上一流人物。

雖然有許多人仍舊真心信仰人類平等和理論上的民主,但是現代人的想像力受到了19世紀時根本不民主的工業體製所促成的社會組織型式的深刻影響。一方麵有實業巨頭,另一方麵有廣大的工人。民主製度的這種內在分裂,民主國家裏的一般老百姓尚未認識到,但是這一向是從黑格爾以來大部分哲學家的首要問題,而他們在多數人的利害與少數人的利害之間所發現的尖銳對立,已經通過法西斯主義有了實際表現。在哲學家當中,尼采恬不知恥地站在少數人一邊,馬克思則衷心誠意地站在多數人一邊。或許邊沁是唯一打算調和利害矛盾的重要人物,因此他招來了雙方的忌恨。

第二節 盧梭

盧梭雖然是個18世紀法語意義上的哲人,是從人的情感來推斷人類範圍以外的事實這派思想體係的創始者,還是那種與傳統君主專製相反的偽民主獨裁的政治哲學的發明人,卻不是現在所說的“哲學家”那種人。

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受的是正統加爾文派信徒的教育。他樂於自表為大罪人,往往在這方麵渲染誇大,不過倒也有豐富的外在證據說明他欠缺一切平常道德。

主張科學、文學和藝術是道德的最惡的敵人,而且由於讓人產生種種欲望,還是奴役的根源。1750獲得狄戎學院獎金,驟而成名。盧梭並不反對關於年齡、健康、智力等的自然不平等,隻反對由傳統慣例所認可的特權造成的不平等。盧梭的業績主要表現在神學和政治學說上。

在神學上他作了一個大多數新教神學家現已承認的革新。在他之前,自柏拉圖以來的每一個哲學家,倘若他信仰神,都提出支持其信仰的理智論據。這些論據在我們看來或許顯得不大能夠服人,我們可能感覺隻要不是已經深信該結論真實的人,誰也不會覺得這些論據有力。但是提出這些論據的哲學家確實相信它們在邏輯上站得住,是應當使任何有充分哲學素質而無其見的人確信神存在的那種論據。敦促我們信奉神的現代新教徒,大部分都輕視老的“證明”,把自己的信仰基礎放在人性的某一麵——敬畏情緒或神秘情緒、是非心、渴念之情等等上麵。這種為宗教信仰辯護的方式是盧梭首創的;因為已經家喻戶曉,所以現代的讀者如果不費心思把盧梭和(譬如說)笛卡爾或萊布尼茲加以比較,多半會認識不到他有創見。

盧梭的政治學說發表在1762年出版的他的《社會契約論》裏。這本書和他的大部分作品在性質上大不相同,書中沒有多少濫弄感情,而有大量周密的理智議論。它裏麵的學說雖然對民主政治獻嘴其殷勤,倒有為極權主義國家辯護的傾向。他說民主製在小國最理想,貴族政治在半大不大的國家最理想,君主製在大國最理想。

《社會契約論》成了法國大革命中大多數領袖的聖經,但是當然也和《聖經》的命運一樣,它的許多信徒並不仔細讀它,更談不上理解它。這本書在民主政治理論家中間重新造成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的習其,而且通過總意誌說,使領袖和他的民眾能夠有一種神秘的等同,這是用不著靠投其箱那樣世俗的其具去證實的。它的哲學有許多東西是黑格爾為普魯士獨裁製度辯護時盡可以利用的。它在實際上的最初收獲是羅伯斯庇爾的執政,俄國和德國(尤其後者)的獨裁統治一部分也是盧梭學說的結果。

第三節 康德

康德哲學理論的基本是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康德的倫理學理論也十分有影響,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係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

康德(1724~1804),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1740年進入哥尼斯堡大學攻讀哲學,1745年畢業;從1746年起康德去一個鄉間貴族家庭擔任家庭教師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學,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為邏輯和形而上學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學校長;1797年辭去大學教職;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先後當選為柏林科學院、彼得堡科學院、科恩科學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學院院士。

康德的一生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裏,康德出版了一係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叻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雖然從時間上排列應該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但從其理論體係上則應以《純粹理性批判》(1781)、《判斷力批判》(1790)和《實踐理性批判》(1788)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在1795年他還出版過《論永久和平》一書,提出議製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其生前最後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類學》(1798),一般認為其是對其整個學說的概括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