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誠信篇:以誠待人,以信服人(1 / 3)

第八章 誠信篇:以誠待人,以信服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幹部要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台上台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有道是,人無誠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對普通群眾來說,是一種道德訴求;而對於黨員幹部來說,就是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黨員幹部在群眾的心目中是社會公德的示範者和實踐者,有責任通過自身的模範行動去踐行誠信原則,這樣才能贏得民心。

言必信,行必果。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說話一定要誠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說到做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承諾的人,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值得信任和交往,更值得尊重。守信用的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相反,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不尊重自己的諾言,也不尊重別人,早晚會遭人唾棄。

戰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於他處處誠信待人,不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後舉行了宴會,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誰知宴會結束後,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效外去打獵練兵,那裏已經有人在等到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有上前去勸阻。這個說:“天下這麼大的雨,怎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己去。”那個人眨著眼睛仿佛沒有聽懂似的,魏文侯說:“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

在一些大臣眼裏,魏文侯實在太傻,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可以了,何必自己親自去呢?但事實上,魏文侯一點也不傻,正因為他處處誠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賴,國家才得以強盛,一個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誠實守信,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卻有一些人做事不負責任,違背職業道德,實在令人扼腕。

1959年的一天,毛澤東聽說老朋友黃任之有一幅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就向他借來看,並說好隻借一個月。毛澤東對這幅真跡真是愛不釋手,每天辦完國家大事後,就要展開來欣賞、仔細地推敲。他身邊的服務員在給他沏茶時,常看見他一會兒對著字跡沉思,一會兒又抓起筆來,對照著練習,練到興頭上,連吃飯也叫不應,真是入了迷!

有一天,服務員對毛澤東說:“剛才黃任之先生打電話來了,問問主席看完那本字帖沒有。”毛澤東看了看日曆,說:“我還要看,說好了,借一個月,還沒到期嘛!”此後,毛澤東每天忙完國家大事,就沉浸在這本字帖前。毛澤東最愛看書,他睡覺的床上,一半擺的全是書。可這些天來,他隻看這卷王羲之的真跡。毛澤東實在太喜歡它了。

一個月到了,毛澤東小心翼翼地把那本書包好,叫來他的衛士小伊,說:“你跑一趟,送還給黃老。”又加重語氣說:“路上小心,不要損壞了。今晚零點以前必須送到。”小伊說:“黃老先生那邊已經來電話說過,主席隻要還在看,盡管多看幾天沒關係。”毛澤東擺擺手,說:“送去吧,講好一個月就是一個月,朋友交往要重信義。到了一個月不還,我就失信了。”

黃任之按期收到了毛澤東還回來的字帖,高興地說:“毛主席真是一位守信用的人呀!”

言必信,行必果,對於有權有勢的人,尤其重要。如果一個官員不講信用,受欺騙的是廣大老百姓,最終禍及國家和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自古以來,人們把守信用當做治國理政的根本原則。近年來,一些黨員幹部意誌薄弱,經不起改革開放和糖衣炮彈的考驗,成為腐敗分子,走向共產黨的對立麵。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違背自己當初的諾言,嘴上說一套,背地裏做的是另一套,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成了“兩副麵孔”。例如,曾主政廣西的成克傑,曾這樣說過:“想到廣西還有700萬人沒有脫貧,我這個當主席的是覺也睡不好呀!”聽他的口氣,人們還以為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殊不知他竟貪汙受賄4000多萬元。這就是表裏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的典型事例。這些人的下場也是一樣的:身陷囹圄、身敗名裂。

還有一些人之所以處處偽裝,言不對心,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世界觀沒有進行徹底改造,理想信念發生了變化,一些腐朽落後的思想侵蝕了大腦,對各種誘惑沒有免疫力,不注意生活小節問題,從吃喝玩樂開始,逐漸變得忘乎所以,不加節製,肆無忌憚地踐踏從政底線。

做一個表裏如一的黨員幹部,從個人角度來說,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需要,從從政的角度來說,是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為了做一名“言信行果”的黨員幹部,就要重視個人修養的一貫性,講共產黨人的操守、重黨員幹部的德行,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處處從維護黨的形象出發,把自己的思想控製在道德修養準則之內,把自己的言行規範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中,把自己的言行都置於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之中,做到說話透明、行為光明、處事清明。越是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的考驗,越是要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越是要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越是處在逆境或即將退休的時候,越是要保持共產黨人正直的情懷和無私的品質,不怨恨,不報複,胸懷坦蕩、紅心向黨。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

這句話出自西晉楊泉的《物理論?卷一》。意思是,以誠信的態度對人,天下人都會信任他;而不以誠信態度對人,連妻兒都會懷疑他。

常言道:待人要誠信、做事要踏實、為官要清白。以誠待人,是對普通人的要求,更是對黨員幹部的要求。以誠信待人之所以成為我們做人的信條,是因為待人以誠信,就是提升自己的形象分,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好感,是團結人心、凝聚力量的保證,是提升個人魅力和號召力的保證。

北宋文學家曾鞏為人正直寬厚,襟懷坦蕩,對人有啥說啥,直來直去。他和王安石從年輕時就是好朋友。有一次,神宗召見曾鞏,向他打聽王安石的為人。曾鞏並沒有抬高王安石,而是客觀直率地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大家楊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於固執,總體上比楊雄要差一點兒。”神宗聽了很詫異,又問:“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麼還要這樣說他呢?”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但不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而改正自己的錯誤!”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加欽佩曾鞏為人正直誠實。

東漢建立者劉秀,是漢高祖的第九代孫子。公元24年,銅馬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皇帝劉玄遂命蕭王劉秀率兵前去征討。劉秀能征善戰,足智多謀,很快擊潰了銅馬義軍。義軍覘敗後歸降漢軍,劉秀征得皇帝劉玄的同意後,把降兵全部收編到自己的隊伍裏,大大充實了軍隊的力量,增強了戰鬥力。劉秀還奏請皇帝應允,代表皇帝把銅馬義軍的首領、部將都封侯爵。

在義軍將帥被封為侯爵後,由於這些將師數量很多,劉秀的部將們擔心這些人串聯起來發動大規模的反叛,都不敢相信他們,常常避之唯恐不及,很少與他們交往,有的人甚至還在潛意識中仍把他們當做敵人,處處提防,時時小心,老想著自己隨時會被他們攻擊。

與此同時,這些歸降的將師們也終日惶恐不安,因為他們也意識到對方在懷疑自己的誠意,以致擔心著自己某一天會被得秀鏟除。其中有一降將,一直以直言著稱,肚裏有委屈從來裝不住。一天,他所自己心中的擔憂單獨在劉秀麵前說了出來。

劉秀得知此事,並沒有向這位敢於直言的降將說什麼,而是立即把降將按他們原來的職位安排,並從自己手下部將的軍隊裏抽回降將們原來的兵馬,讓他們直接統率。隨後,劉秀在巡視各部時,隻帶少數的衛士,從來不對各降將及其部下士卒加以戒備。

劉秀的誠信之舉讓手下的將士備受感染和鼓舞,他們開始與降將士卒友好往來。降將士卒們更為劉秀的誠信感動不已,心中的恐慌和顧慮不僅完全消除,還對劉秀以及漢王朝更加忠誠了。他們在私底下說:“蕭王都把自己的心放在別人腹中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我們應當心悅誠服地為他效勞,才能真正表示我們的誠意和感激之情。”後來,這些降將果然率領手下共10萬大軍,在幫助劉秀建立東漢王朝過程中作出了很貢獻。

今天,人們在智力上的先天差距已經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提高而日益縮小了,非智力因素在一個人的成功因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所以我們隻有養成誠信的習慣,坦蕩做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追求理想和事業的道路上,襟懷坦白、光明磊落、誠實守信,這樣才會為自己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

隻要我們以誠信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真心實意地對待我們。做到“誠信”才會取得信任,交到真正的朋友;做到“誠信”才會腳踏實地,竭盡全力去創造業績。黨員幹部是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代言人”,一言一行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與群眾打交道中,必須做到誠信,一舉一動都要在陽光下進行。在這個提倡風清氣正、崇尚以人為本的時代,黨員幹部的品行決定著政府部門的風氣,更攸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攸關國家的長遠發展,隻有認認真真地揣摩誠信,踏踏實實地守護誠信,用誠信嚴以律己,用誠信寬以待人,用誠信為老百姓辦事,用誠信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用誠信求取寬容理解,用誠信贏得相互信任,用誠信謀求進步發展,我們的工作才能順暢,我們的國家才能強盛,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