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私篇:公而忘私,公私分明(1 / 3)

第七章 公私篇:公而忘私,公私分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風問題都與公私問題有聯係,都與公款、公權有關係。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正確的“公私觀”,堅持公私分明的為政底線,杜絕以權謀私、損公濟私的行為,做到堅持原則、一身正氣。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這些話出自《尚書?周官》。意思是,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原話是:“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古入官。議事以製,政乃不迷……”顯然,“以公滅私”,就是號召眾官要本著公平之心,自覺鏟除自己的私欲,執政為民,以贏得老百姓的信任。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這句話的後麵又說,“議事以製,政乃不迷”,如果按照典章製度行事,政治就不會迷亂。這一開明的從政思想,具有“民本”和“遵製”的雙重內涵,出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不能不令人讚歎。

《禮記·大學》篇裏也說,“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享貞。”意思是,天地是慷慨無私的,這才有四季更替、萬物生靈;人沒有私心雜念,才有純潔高尚、挺拔偉岸的形象。黨員幹部的權力來之於公,應當用之於公,決不能摻雜私心雜念;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做到公道正派,勤政廉政,為所有老百姓辦事。這是黨員幹部必須秉持的基本道德和人格操守。如果品行不端,營私舞弊,任人唯親,搞權錢交易,不僅是黨性不純的表現,也是領導者的個人恥辱,是缺乏官德的惡行。

全國敬業奉獻模範、雲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官至副廳級。在他為官的30多年裏,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熱情都用在了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上,整天忙碌於自己的工作崗位,極少給自己辦私事,也輕易不回自己的家中。他的小女兒,直到8歲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爸爸,地點是在奶奶生病的病房裏;他的老伴一直是農民,他完全可能把她轉為城鎮戶口,在城中安排工作,但他堅決不同意:“農村現在條件差,但這是一時的,遲早會建設好;我們全家都樂意和農民同甘共苦建設美好家鄉。”在退休之後,完全可過著安逸閑適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卻一頭紮進家鄉的荒山老林裏,挖山種樹,用20餘年的時間,發揮生命的餘熱,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帶領家鄉人民把過去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林海。在這20餘年裏,他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吃了許多苦頭,卻收獲了豐碩的勞動成果。當滿山的林木鬱鬱蔥蔥,他卻把自己親手培育起的、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拒絕得到任何報酬。這就是一位老幹部的思想境界,一位年逾八旬的老黨員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當然,領導幹部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個人利益,但在公與私發生衝突時,就要做到以公滅私,這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為官操守。在這方麵,毛澤東同樣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毛澤東嗜煙,而煙癮不小。上世紀60年代,中國還沒有過濾嘴香煙,工作人員聽說國外有一種帶嘴兒的煙,可以減少有害物質的吸入,便托人購買了兩條,本想作為“公煙”在招待費中報銷,但毛澤東聽說後不同意,認為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不能混淆,這兩條煙必須從個人工資中支出。為此,他還給身邊工作人員講了一通道理:“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跟我學了。那這個國家還怎麼治理好呢?”

毛澤東每次外出,大到毛毯、毛巾被,小到牙刷、火柴,一切生活用品都是隨身攜帶,在外麵吃飯都要錢款和糧票,離開時不收禮品。有一次在廬山開會時,身邊的工作人員推托不掉,收了一些水果、茶葉等物品,毛澤東得知後,不僅將當地負責人叫去進行了嚴厲批評,還將這些物品折價由他個人全額支付。

在公務往來中,當時作為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難免會收到各種禮品,有人建議他把一些個人需要的禮品留下歸自己使用,但他堅決不同意,要求將禮品一一造冊,上交國庫。他對身邊的人說:“這是送給國家主席的,如果我不是國家主席,就不會有人給我送禮了;如果你當了國家主席,他們也會給你送的。所以說,這些禮品不是送給我個人的呀,理應歸化。”

“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所顧悸。”清末重臣曾國藩總結自己一生的從政實踐,得出上述德政思想,並身體力行。當國難當頭時,能做到公而忘私;當利權之爭時,能做到藏私奉公,從而實現了個人價值,取得了不俗的政績。這無疑給當代的黨員幹部樹立良好的官德修養,有著重要的的啟發作用。

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積澱很深厚的國度,能否實行以德治國、執政為民,“公心勝私”是關鍵。因為這是一條官德思想的永恒精髓,具有永恒的價值。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執政黨,黨的宗旨是服務於人民、造福於人民,而黨員幹部作為國家權利的行使者和國家資源的管理者,應當自覺以“公心勝私”的原則來約束自己,當公私發生衝突時,秉持公心;當公權私利不可兼得時,毅然選擇公義,做一個真正的“公家人”。

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

這句話出自《戰國策?趙策二》。意思是,兒子有私心,家庭必定混亂;臣子有私心,國家必定危險。

相傳堯有十個兒子,但他將天下給了舜;舜有九個兒子,但他把天下給了禹。他們的公正無私使天下昌盛。夏啟開創“家天下”之後,延續了近四千年,朝代無數,戰亂不休,原因是君主世襲,不能保證其德,得天下而營私,德不能服眾。縱觀曆朝曆代,為公者,為了大家的利益,可以放棄自己的利益,最終換得世人的尊敬和愛戴;為私者,為了個人的利益,侵吞公家的利益,最終受到人民的厭棄。

說到“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的道理,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可以作為佐證。春秋時期,衛國大夫石碏有個兒子名叫石厚。石厚經常與衛莊公寵妾生的兒子州籲在一起習武玩耍,兩人關係非常親密。石碏再三告誡兒子不要和州籲在一起玩,這樣玩下去早晚會惹出事端。但石厚固執已見,對父親的話根本聽不進去,全當作了耳邊風。

後來,衛莊公因病去逝,由衛桓公繼任王位。衛桓公繼位沒有多久,石碏因年紀太大,便告老還鄉,回老家養老去了,再也不問國家政事。

幾年後,在石厚的唆使下,州籲同意合謀篡位,毒死了衛桓公,自己坐上了王位。他們的做法遭到了文武百官和老百姓的反對和斥責,州籲為此事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石厚又出了一個主意,說他父親石碏在朝廷內外威望很高,很受文武百官的敬重,如能請他出來輔政,誰也不敢非議了。

州籲聽了石厚的話非常讚同,便拿出一對白璧,派石厚帶去贈送石碏,再請石碏到朝裏輔佐朝政。石厚見到父親石碏後,說明了情況。石碏推說年老多病,不願回朝。石厚隻得失望而歸。

不久,州籲又命石厚來向石碏請教如何鞏固王位,石碏說:“諸侯繼位,必須得到周天子的同意。周天子同意了,眾人也就會絕對服從。”石厚擔心周天子不同意,要石碏幫助向周天子說情。石碏說:“陳國的桓公與周天子關係很好,隻有他才能說情,我與桓公也有點交情,你可陪新君到陳國去,請陳桓公在周天子那裏說情,然後再去拜見周天子,這樣就可能得到批準。”

州籲聽石厚說明一切後,覺得是個好主意,就帶上厚禮去陳國拜訪桓公。與此同時,石碏也給陳國大夫子睨寫了一封密信,要他為衛國臣民除害,除了州籲和石厚。州籲和石厚到陳國時,子睨已收到石碏的密信。經陳桓公點頭,待州籲和石厚一到陳國,子睨就派人把他倆帶到太廟,捆綁了起來。

陳桓公想將兩人馬上斬首,但子睨認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殺他不太妥當,還是讓衛國來處理這件事。石碏獲知情況後,果斷地說:“州和石厚犯的都是死罪,並且州籲的罪過是石厚慫恿而成的。我不能因為私情而忘了大義。”隨後,石碏派家臣前往陳國執法。

家臣到了陳國後,先斬了州籲,接著就殺了石厚。

州籲和石厚不忠不孝,包藏禍心,給國家和家庭都造成了極大的混亂,試想,如果不除他們,恐怕國家永遠寧日。

毛澤東一生為人民著想,可臨終時隻有500多元的積蓄和100萬元的稿費,全部交給了國家。作為新中國的締造者,他沒有給子女留下一塊錢、一間房,這樣的無私情懷亙古未有、人間難覓。

“共產主義者應該是沒有私心的人。”這是朱德在黨的八大會議發言中的一句話。他和毛澤東一樣,把“沒有私心”作為清白從政的根本準則,雖名列新中國十大元帥之首,卻不居功自傲,更不恃權濟私。他生前不止一次講過:“我隻有兩萬元存款,這筆錢不要動用,不要分給孩子們,要作為我的黨費交給組織。”

老一輩革命家生前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後把自己節儉生活餘下的少量存款交給黨組織,正是一種“沒有私心”的坦蕩和浩氣和高風亮節,讓後人感歎那個時代的幹群一致、上下同心。

人人都私心,普通老百姓有私心並沒有什麼,但作為一位官員,存在私心是則是一種政治病態。公權的運行在於為公,必須遠離私心。要是私心太重,超過了底線,就會打私人的小算盤,就會動用公權爭奪私利。一旦私心膨脹開來,尋租腐敗,破壞公權運行的原則,就會幹擾正常的理政秩序,破壞和諧的公務環境,形成一個與黨的整體利益相背離的利益集團,最終使班子鬧分裂、搞內鬥。

有人說:大公無私是聖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後私是好人,有公有私是常人,先私後公為小人,損公肥私是罪人。作為黨員幹部,就算不能做聖人和賢人,最起碼也要做一個先公後私的好人,在公務活動和權力運行中,正確把握“度”,一旦需要犧牲個人利益,就要勇於放棄私利,多想著奉獻,少想著索取。

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

這句話出自西漢賈誼的《新書·階級》。意思是,為了國而忘記家,為了公而忘記私。有利不隨便求取,有害不輕易去掉。一切行為要看是不是符合道義。

《呂氏春秋》是秦始皇時候的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共同編著的一部書,為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了思想基礎。在這部書的《去私》篇中,講了兩個人為了公事不講私情的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是:有個墨家學派的首領,史叫腹朜,他兒子殺了人,被抓了起來。秦惠王想網開一麵,就對腹朜說:“你年紀大了,隻有這麼一個兒子。寡人已經決定赦免了你的兒子。寡人給了你一個人情,你以後可得聽寡人的話呀。”秦惠王本來想以此籠絡腹朜,沒想到被腹朜拒絕了:“墨家的法規說:‘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判刑。’這樣才能禁住殺人傷人。禁止殺人時天下大事,陛下雖然開恩,不殺我兒子,我卻不能不遵奉墨家的法規。”最終,腹朜的兒子還是被處死了。後來,有人稱讚腹朜說:“每個人都疼愛自己的兒子,而腹朜能不顧私情按法律辦事將兒子殺掉,真可以說是貴公去私了。”

《呂氏春秋》中“貴公去私”的故事,為後人所熟知。但西漢著名的政治家賈誼,在向漢文帝上的一道奏章中,對“公而忘私”也有一段論述。賈誼針對漢獻帝初年以來大臣獲罪受刑的做法,表明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體罰大臣,不合古代“刑不上大夫”的規定,要求對有罪大臣代之以禮,不上刑罰,而是讓他們自己改正。於是才有“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的說法。漢文帝采納了賈誼的提議,廢除了對大臣體罰的規定。賈誼提出的“公而忘私”,含義與《呂氏春秋》中講的“貴公去私”已有所不同。但希望官員“公而忘私”的內涵,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