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改過篇:有錯必改,無錯自警
人人都會犯錯誤,黨員幹部一旦做錯了事,不僅黨紀國法要追究,也會遭到人民群眾的批評和質疑。麵對錯誤,我們首先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然後要有改正錯誤的行動,這樣才不會失去群眾的信任,不會失去政府的公信力。同時,為了避免犯錯誤,我們還要加強學習和修養,一是修心,做到不忘誓言,牢記責任;二是靜心,心無旁騖做事,聚精會神工作;三是定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四是修身,常修做人之德,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不斷改造自身的主觀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意思是,君子的過失好比日食月食,有過錯人人都能看見,改正了人人都會敬仰。
誰都會犯錯誤,錯了怎麼辦?改正就是了。改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這需要勇氣,也需要付出代價,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會改錯的人令人景仰。
古人提倡“日三省吾省”,講究“以史為鏡”,都是強調反思和改錯。黨員幹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難免犯一些錯誤,犯了錯誤同樣不要緊,怕就怕堅持錯誤不改正,這是對待錯誤的態度問題。主動承認錯誤,勇於承擔犯錯的責任,進而采取措施彌補和改正,這樣的態度才是可取的。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然而,正如毛澤東所說:“社會主義誰也沒有幹過,沒有先學會社會主義的具體政策而後搞社會主義的”。這就需要探索,這就需要麵對探索中難免發生的犯錯誤問題。毛澤東的態度是:勇於承認和堅決改正錯誤。
劉少奇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一旦發現錯誤,能夠迅速糾正,從不文過飾非,諉過於人。例如,1947年,劉少奇到晉察冀邊區組織中央工委,負責黨中央的日常工作。當時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進行土地改革。由於參加土改的下屬缺乏實際經驗,群眾沒有充分發動起來,政策界限也不十分清楚。在河北阜平等地,工作一鋪開就發生了問題,許多地方沒等工作組進村,群眾就自己搞起來,來勢很猛,侵犯了中農的利益,對地主亂鬥亂殺,違反了黨的政策。發現這一情況後,晉察冀中央局報告了劉少奇。劉少奇立即指出:第一要緊急煞車;第二不要責備下麵的幹部,由他承擔責任。他這麼一說,下麵幹部的壓力就輕了。劉少奇還親自幫助晉察冀中央局總結了經驗教訓。
領導人難免犯錯誤,普通黨員幹部也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失誤在所難免,隻有及時清醒,向人民群眾做出說明,並迅速改正,人民是會原諒的。
2012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首次提出改進黨員幹部思想作風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2013年4月19日,黨中央要求全黨將“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貫穿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過程。
照鏡子,就是用鏡子看清自己的模樣,反思自己的得失,檢討自己的對錯。用什麼做“鏡子”?就是以黨章、組織的托付、群眾的期待和滿意為“鏡”,看看自己身上存在哪些優點,進一步發揚光大;身上存在哪些缺點,下一步著重改掉。
正衣冠,就是重塑自己的形象,糾正自己的過失。“照鏡子”是手段,“正衣冠”是目的。用黨章這麵子鏡子照照自己,仔細看看自己的官帽戴得歪沒歪,哪個地方歪了,歪到什麼程度;看看自己的官服穿得正不正,是否衣冠不整,扣子是否扣錯了?領帶是否紮牢了?然後及時扶正戴歪的官帽、穿斜的官服,糾正存在的錯誤思想作風和工作方式方法,使自己重新“五官端正”起來,“相貌堂堂”起來,成為一個合格的好黨員好幹部。
洗洗澡,就是清潔自己的身體,打掃自己的靈魂,讓自己“幹淨”起來。人的身體髒了,需要洗去汙垢,以免危及健康。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和要是髒了,不是小事,更需要“清洗”,否則,會侵蝕一個人的思想,損害黨的整體活力。黨員幹部要洗去哪些汙點?一是身上的壞習氣,二是思想上的不純之氣,三是工作上的不正之風,四是生活上的烏煙瘴氣,以及自己平時看不到的“汙垢”,都要好好清洗幹淨。怎麼洗?就是放在“群眾路線”這個“大澡堂”裏,讓大家相互“搓澡”,相互衝洗,加上自己親手衝洗,直到洗淨為止,直到成為一個潔身自好、清廉清白的好黨員、好幹部為止。
治治病,就是治治身上的病灶,強健自己的肌體。“洗澡”,是因為身上髒了,“治病”,是因為肌體發生了病變,這加重了人體的危害,不治不行了,不治,很就會喪命。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一旦“病變”,就要抓緊治一治,不然會很快倒掉。人的身體發生病變,危及生命;黨員幹部的思想作風一旦發生病變,會危及黨的形象和國家的前途。怎麼治病?就是對照黨章、對照幹部廉潔從政的相關規定、對照我們身邊的先進人物,主動“診斷”病情,自我救治;要是自己不能診斷的,要主動找“醫生”“對症下藥”,“醫生”是誰?是黨組織,是人民群眾。切不能諱疾忌醫,耽誤病情。一旦成為“不治之症”,將悔之晚矣。
當前,一些黨員幹部嚴重脫離群眾,大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嚴重損害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嚴重損害黨群幹群關係,危及黨的事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要解決這些,就必須同任何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淩駕於群眾之上的行為作鬥爭。對黨員幹部存在的病態心理和行為,要及時糾正過來,堅持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推動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為政不廉等問題的解決,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
這句話出自《管子·小稱》。意思是,善於自責的人,人民不會責備他;不能自責的人,人民才譴責他。
自責,又叫自我批評,是由於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而感內疚,進而譴責自己。自責是法寶,是修身養德的武器,是共產黨人追求進步的傳統美德。
自責,並不是今人才有的,古人有德之士以及皇帝都會運用它。做了錯事的皇帝,下發文告,向全民表示自責,這叫《罪己詔》。例如,公元756年,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狼狽逃亡。總結這次禍亂的教育,許多臣民都直指唐玄宗迷戀楊貴妃,聽信奸佞的讒言,犯了極其嚴重的錯誤。這時,唐玄宗也不得反思自己的錯誤,下詔公開承認自己的糊塗,表示用人失當,甘願謝罪。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共產黨人的三大法寶之一,老一輩革命家,都曾拿起過這個武器,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使黨風不斷民主和諧,黨的隊伍不斷純潔清廉。在這方麵,李立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李立三是中國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在曆史上曾經犯過“立三路線”的錯誤,但是他勇於正視和糾正自己的錯誤,從不諱疾忌醫,經常主動地作自我批評。在不少大小會議上,他常說:“我叫李立三,過去犯過錯誤……”他的自我批評非常誠懇認真,沒有半點虛偽和裝腔作勢,使人感到非常真誠,不僅在公開場合是這樣,在個別場合也是這樣。有一次,李立三和幾位不熟悉的上海地下黨見麵,有一位同誌心直口快,見了麵一聽說是李立三,就說:“啊!你就是立三同誌,人家說你犯過錯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其他同誌都感到這樣說話太唐突,責怪這位同誌太冒失,可是李立三卻毫不介意,講了自己過去的錯誤,並再一次作了自我批評,還要大家引以為戒。後來,李立三到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受到王明的多方刁難、壓製和打擊,但他總是堅持原則立場,多次在會上作了自我批評,主動地、深刻地批判“立三路線”的錯誤,得到大家的好評。
1946年初,李立三回國工作,建國前和建國後,他曾擔任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職務,這時,他仍能主動地、公開地、經常地批判“立三路線”的錯誤和危害,對於初到他身邊工作的同誌,他總是首先主動地自我介紹,說他是犯過“路線錯誤”的人,思想上有片麵性,要求工作人員隨時給他以嚴格的監督和更多的幫助。他經常鼓勵身邊的工作人員大膽地給他提意見,進行討論,展開爭論。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前夕,李立三抽出時間,認真準備大會發言,決心對自己的過去做一個徹底清算。發言稿起草後,他送中央主要領導那裏征詢意見,爭取幫助。毛澤東仔細地審閱了這個發言稿,給予了明確的肯定。在這篇發言裏,李立三對自己的路線錯誤作了深刻批判,不遮醜,誠懇又坦率,並決心鏟除錯誤的根源。他的發言受到了會場內外各方麵的一致好評。
溫家寶在總理位置上退下來時說,政府工作的好壞都凝聚在民生當中。這些年我為人民群眾做了一些好事,辦了一些實事,但不足以報答人民群眾對我的培養和恩情。我雖然盡力了,但時時自責,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和寬恕。
“時時自責”才能時刻清醒。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時刻會妨礙我們的前進腳步,對此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隻有我們切實增強憂患意識,時時自責,並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開拓創新,才能讓人們看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未來希望。
“時時自責”才有責任擔當。有道是,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黨員幹部必須胸懷大誌,心係黨和人民的事業,始終恪盡職守、履職為民,勇於擔責、敢於負責。相比之下,有些黨員幹部麵對困難和問題以及缺點不足,不是勇於擔責,而是繞道走甚至粉飾太平,這是讓人失望的。
“時時自責”才要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必須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記掛心上,要有寢食難安、“時時自責”的精神狀態,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落實一係列的惠民政策,創造實惠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幸福,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群眾看到希望。
當然,“時時自責”不是自暴自棄,而是一種力量的積蓄和經驗的積累,是一種不斷超越的精神狀態。隻有在這種精神感召下,才會不斷取得新成績。
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這句話出自西晉陳壽的《三國誌·吳書·孫奮傳》,意思是,苦口良藥隻有病人才能甘心情願服下;逆耳忠言,隻有通情達理的人才能接受。
春秋時代,齊威王曾頒布了一道命令:“不管是大小臣僚,還是普通老百姓,能當麵指出我過錯的,將得到上等獎勵;能上書批出我過錯的,將得到中等獎勵;能在公共場所、鬧市批評朝政的,如果傳到我的耳朵裏,將得到下等獎勵。”此令一出,全國上下掀起了議政論政的高潮,齊國從此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國力日盛。
齊威王無愧於“從善如流”的君王美名。一代女皇武則天同樣治國有方,她不僅厚愛寬容於忠臣們,也對反對她的人表示寬容。例如,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曾積極追隨徐敬業反對武則天,寫過《討武曌檄》,羅舉了武則天的20大罪,把她罵個狗血噴頭,可謂“罪大惡極”的叛臣逆子。但武則天並沒有大發雷霆,倒是十分欣賞駱賓王的文才。於是,她對宰相說:“這個人的才華過人,為什麼沒有人舉薦到朝廷來,而讓他流落不遇?這是你做宰相的失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