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堪稱“民族魂”的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一個沒落中的封建家庭。6歲進入私塾,後轉三味書屋學習。在此期間,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先是祖父被捕入獄,緊接著是他的父親因重病去世,家庭經濟狀況急劇惡化。這些都使幼年的魯迅體驗到了世態的炎涼。而這一切,對他以後的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1898年,魯迅18歲時,離家到南京水師學堂讀書,第二年改入江南礦務鐵路學堂。他閱讀了許多宣傳西方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書籍,並接受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

1902年4月,魯迅到日本求學,積極參加反清愛國運動,並毅然剪掉象征種族壓迫的辮子。1904年,魯迅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麵對嚴酷的社會現實,又棄醫從文,立誌以文藝為武器,激發民眾的覺悟,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麵貌。1909年夏,魯迅離日回國。他先後在杭州、紹興教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以興奮的心情歡迎和支持這場革命。1912年春,應蔡元培的邀請,魯迅到教育部任職。他目睹袁世凱稱帝和張勳複辟的醜劇,思想處於憤怒和苦悶之中。

1919年,北京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魯迅積極參加文化革命運動,參加了《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18年4月,他以“魯迅”作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用白話寫成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在這篇作品中,他通過對狂人的描寫,揭露和批判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號召“救救孩子”,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作品深刻有力地鞭撻了中國封建家族製度和舊禮教,是文學革命的第一聲響亮的春雷。從此以後,魯迅又有多篇以反封建為主題的作品問世,如《孔乙己》、《藥》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同一時期,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魯迅開始寫一些精悍犀利的散文,創造了後來稱為“雜文”的文體。

1921年12月,魯迅寫成著名小說《阿Q正傳》,塑造了一個受到殘酷的生活壓迫和嚴重精神殘害的雇農阿Q的典型,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指出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意義。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1923年後,他的兩部短篇小說集《呐喊》和《彷徨》相繼出版。這兩部集子共收集作品25篇,主要寫了農民和知識分子,也鞭撻了一些封建的殘渣餘孽。此外,散文詩集《野草》也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1926年8月,魯迅因受反動軍閥迫害,離開北京,先後在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任教。1927年9月,魯迅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定居。從此專門從事文學創作。此後的10年,正是國民黨瘋狂圍剿革命的白色恐怖的10年。魯迅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先後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主編過《語絲》、《奔流》、《朝華周刊》等革命刊物。他以雜文為武器,和以買辦資產階級文人胡適等,以及國民黨的禦用文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揭露了他們充當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走狗的卑鄙嘴臉。

魯迅為人民辛勤工作,積勞成疾,於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6歲。逝世後,毛澤東、蔡元培、宋慶齡、茅盾組成治喪委員會。上海各界把寫有“民族魂”的旗幟蓋在魯迅的遺體上。黨中央從陝北發來唁電,稱魯迅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學家、熱忱追求光明的導師、獻身於抗日救國的非凡的領袖、共產主義蘇維埃運動之親愛的戰友”。

魯迅把畢生精力獻給了革命文學,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他一生著、譯近1000萬字,其中僅雜文就有135萬字,共650多篇。共翻譯了300多萬字的外國作品和文藝論著。他的文章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廣泛流行於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他的雜文是政論性和形象性相統一的精品。他的小說思想深刻,是反映中國民主革命趨勢的一麵鏡子;在藝術上,融中外小說技法於一爐,又有新的創造,因而有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和楷模之稱。

◆中國新詩奠基者郭沫若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他不僅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而且是著名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書法家,更是革命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於1892年11月6日生於四川樂山縣,原名郭開貞。後來,他取家鄉的沫水和若水兩條大河的名字,改名為“沫若”。他四歲半即入私塾讀書,並先後在樂山高小和嘉定中學學習。在校期間,他利用業餘時間攻讀了《紅樓夢》、《莊子》等書籍,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1913年10月,郭沫若赴日本留學。在那裏,他接觸了泰戈爾、惠特曼、歌德、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高爾基等人的詩歌和小說,產生了創作熱情。1921年,他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本優秀的詩集《女神》。

1923年,郭沫若大學畢業回到祖國,參與編輯《創造周報》並大量寫詩。1924年,郭沫若較多地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影響下,他在1926年夏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北伐,任北伐軍政治部副主任。在蔣介石的反動麵目暴露後,他於1927年 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蔣介石的反革命嘴臉。此後,他參加了有周恩來、朱德等同誌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並任主席團成員,不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2月,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下,郭沫若被迫再次東渡日本。在日本,他利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先後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1937年,郭沫若回到祖國,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在《救亡日報》社任社長。次年他接受黨的指示赴武漢,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軍事委員會中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組織和團結國統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郭沫若無比憤慨,寫下了《屈原》、《虎符》等曆史劇,借古喻今,給國民黨反動派以無情的打擊。1944年,他寫了《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主席的讚賞,被指定為黨內讀物。此外,抗日期間,郭沫若還寫了不少雜文、隨筆,出版了《沸羹集》、《天地玄黃》以及詩集《戰聲集》等。這些詩文,深刻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本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郭沫若擔任了繁重的國家事務、教科文和國際交往等方麵的領導工作,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等職。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郭沫若同誌繼續從事寫作,創作了曆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長春集》、《潮汐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