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世界銀行最新資料表明,2001年按彙率法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3.4%,是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9%,日本的23.1%,德國的57.8%,英國的76.4%,法國的84.0%,已經超過意大利,躍居世界第六位。如果按彙率法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何時才能趕上和超過以上5個發達國家?
中國國家領導人一貫以出言謹慎著稱於世,但在談到中國經濟未來前景時,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4月10日在柏林出席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舉行的宴會上第一次以官方權威身份向世界證實,中國在未來十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設想。他指出,在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緩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5000億美元。進入新世紀,中國開始實施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部署。今後5至10年,我們將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繼續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的計劃是,到2010年,使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教授等人利用係統動力學、投入產出、經濟計量三者結合模型對2000-2050年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預測,認為前10年,經濟增長將保持平均8%的高速度;2010-2030年將保持在平均6%的水平;2030-2050年經濟增長將維持在平均4%-5%的水平上,中國經濟規模和實力將邁入世界前列。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許憲春分析,中國經濟在經曆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後,必然會出現減速情況。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持續了20年左右之後都出現了減速過程。但是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同,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樣比例的經濟增長率所代表的經濟數量和質量是上升的。據測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於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21世紀中葉有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在21世紀內很難超過美國;205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2000年的水平。
對中國未來十年乃至幾十年經濟增長的水平和規模的預測,畢竟是一個難度較高的技術問題,期間將有許多不可測因素,但是中國在未來一二十年裏將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則不容置疑。
但誠如我們在本書中分析的那樣,21世紀在走向世界經濟大國的道路上,中國麵臨了巨大的不可忽視的風險和挑戰。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初爆發,2000年美國經濟在長達十年榮景後終於出現了周期性的深幅調整,世界出現了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同時進入衰退的局麵。這是自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可能推動2002年中國經濟的滑坡趨勢,並可能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實,滑坡在2001年已初露端倪:第一季度增長8.1%,第二季度7.7%,第三季度7%,第四季度進一步遞減為6%左右。在未來一兩年裏甚至更長的時間裏,美國經濟嚴重不確定,日本經濟還沉在穀底,世界經濟的後續走向還將表明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在不斷減弱,表現在進口進一步削弱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在中國國內,國有企業正處在痛苦的轉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城鎮失業人數增加,城鎮真實失業率已超過7.5%,農村真實失業率可能更高。這一方麵是勞動力資源豐富與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矛盾使然;另一方麵是高經濟增長和高投資增長率並沒有帶來相應的高就業增長,大規模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這一排斥勞動力增長的現象。
中國經濟盡管迅速增長,但貧富差距卻在加大,這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中國亟需建立一種現代的社會福利製度,還很落後的內地也必須盡快趕上先進的沿海地區。要達到這一目標,中央政府對西部的政策大幅度傾斜是必不可少的。
盡管私營企業迅猛發展,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國家控製型的經濟,許多國有企業衰弱無力,大型國有銀行也因不良貸款負擔過重。
在經濟急劇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係列社會經濟矛盾,極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市場體製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還將遭受各種新興利益集團和利益主體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