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自新中國誕生以來的半個多世紀裏,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1978-200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達到9.5%,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高速的經濟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實力獲得極大提高。中國已經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6經濟大國,而20年前的意大利則遠遠強於中國,是中國GDP的2.3倍。20年前,中國、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經濟總量大體相當,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則分別是它們的2.5倍、1.6倍、2.3倍、2.3倍和2.1倍;20年前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1.87%,如今占3.28%;20年前中國隻占世界頭號強國美國GDP的7.45%,如今已上升到11.38%;20年的時間,世界GDP增長1.8倍,中國經濟總量則奇跡般增長了3.9倍!

中國絕大部分重要的工農業產品產量都躍居世界前列。主要農產品中,穀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1位,茶葉、大立、甘蔗居第3位。主要工業品中鋼、煤、水泥、化肥、電視機產量居世界第1位,發電量、棉布、化學纖維居世界第2位,糖、原油分列第4、5位,其他產品的位次也明顯提高。

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2001年的第7位。外彙儲備也增加到了2001年的1656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1950年到2000年,中國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9700多億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資39700多億元。1950年到1999年建成投產基本建設項目70萬個,其中大中型項目約6300個。建立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獨立的工業體係。中國的生產能力已大為增強。

20世紀,中國在經受了長期艱難困苦後,終於得以從70年代末開始實現宏偉的、思想連貫和富有遠見的“強國富民”戰略,並顯示趕超世界強國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平均9%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這在曆史上是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和前蘇聯在內的所有大國和地區都無可比擬的。發展的結果是中國經濟實力的大增。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4517億元人民幣,1990年增加到18558億元人民幣,2000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整體經濟實力在全世界排名已經上升到第7位。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海外輿論普遍預言,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將轉而陷入困境或走向衰退。然而,20世紀最後3年以及新世紀2年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經濟成功地抵禦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外部壓力,依然保持了年平均7%以上的穩健增長,人民幣彙率穩定,國民經濟一派大好,在衰退的世界經濟中,它被世人冠以“風景這邊獨好”、“一枝獨秀”等美稱。2001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美國正在走向衰退的經濟正式開始。然而,中國經濟卻繼續在美國和世界經濟寒風中熱力不減。所有這些成功,首先得益於中國政府多年來啟動內需所做出的持續不懈的努力。人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樣的決策,在過去的2001年,中國經濟如何能從容地應對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外國康采恩到中國來投資還主要是為了躲避這個國家的高稅收和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上立足的話,那麼,現在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外國康采恩到中國投資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以便能從中國向世界市場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現在,中國可以提供使國際跨國企業家們心跳得更快的一切:廉價物美的工作平台,不飽和的廣大市場和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管理人員、知識型工作人員。

無論是歐美還是亞洲鄰國,都懷著一種複雜的心理來注視它們中間這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2001年,中國吸收的外資占外國人在亞洲投資總額的3/4,價值45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7%;而遠東其他國家吸引的外國投資卻減少5%以上。中國是亞洲和整個第三世界的絕對的比較級:更快、更便宜,也越來越更好。中國有足夠的土地,足夠的人力資源,中國能夠生產一切,而且數量大,價格便宜。在北京中關村,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與美國和歐洲展開研究競賽,上海的工程師在磁懸浮列車方麵達到成批生產的水平,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已將其10%的研究轉移到了中國,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多年來就一直在委托中國人維修其飛機,“中國製造”的彩電和空調設備已占世界總產量的1/3,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刷新。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400家在華投資。這些公司在全球經濟緊縮之際紛紛看好中國,繼續加大投資力度。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資流入國。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預言:“中國將以價廉物美的產品充斥世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成為世界自由貿易的實驗場。近來,美國保護本國鋼鐵工業隻是中國在今後十年中引起的全球經濟變化的一個先兆。

筆者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將替代日本和韓國成為東南亞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在20世紀90年代已從每年平均增長16%,增至現在的296億美元。中國的企業也更多地以投資者身份出現在那兒。中國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以至這個地區能夠形成一個強大的經濟貿易區,這個經濟貿易區將作為一個統一體發展,促進區內經貿的發展,促進世界經貿的發展,並與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洲共同聯盟競爭。

由於中國的崛起,終於使得日本在過去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所謀求的建立亞洲經濟集團的戰略目標成為可能。這一次,亞洲突然真的認真對待區域經貿一體化問題了。十個東盟國家和中國之間關於計劃最晚將在2011年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顯然,中國已從前20年改革開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實惠,並已獨辟了一條快速可持續發展的蹊徑,由此朝前看,中國的前進步伐沒有理由慢下來。過去50年,中國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可以相信,再有50年的發展至2050年,當迎來新中國百歲生日的時候,中國經濟保守一些講,也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認為,中國未來經濟高增長主要是基於以下一些因素:

(1)在未來一長段時間內,除將長期保持國內安定團結局麵外,還將有一個比較寬鬆、宜於發展的國際環境。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海峽兩岸日益加強的經貿合作,將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近20年的改革開放打下的基礎為中國未來階段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物質條件,各項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以加強,並在今後十多年內逐步發揮出巨大潛在效應,能源、交通等瓶頸製約將逐步緩解。

(3)社會主義市場體製的逐步確立和完善,為中國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新的和更為有效的製度性基礎。

(4)有一個廣闊的國內市場,供求總量和消費規模都將有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正處在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巨大的消費需求將為經濟增長提供巨大拉動力。

(5)幅員遼闊、區域發展極不平衡形成的遞推式區域增長模式,必然形成一浪推一浪長期增長的格局。

筆者進一步認為,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進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劇烈變動時期,形成了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契機。轉變過程中資源配置等過渡性因素成為超常增長的主要成分,由此形成的快速增長是任何發達國家都望其項背的。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丹尼森等在《日本經濟為什麼增長這樣快》一文中分析,日本高速增長的20世紀60年代,過渡性因素貢獻占60%以上。也就是說,在10%的增長率中,就有6個百分點是這種超常增長因素造成的。這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經濟高速持續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啟示。

許多發展中國家促進本國工業發展的努力久難奏效,長期被排斥在發達社會之外,其通常存在的障礙可被解釋成:(1)貧困惡性循環,在進入工業化過程中,窮國很難解決提高資金積累率問題。(2)小國劣勢,資源匱乏,市場狹小。(3)內戰、持續暴亂、政府更迭頻繁、外來入侵等等,使國內外投資者因風險太大望而卻步。(4)經濟發展動力不足。(5)不利的國際大環境,包括國際貿易障礙,與發達國家進行的不平等貿易。(6)吸收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能力不足。試想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在自身資本積累能力低、政局不穩、合乎要求的勞動力和科技人才稀缺、國內市場狹小等情況下,國際資本恐怕很難成為其國內資本的替代,這類國家往往被認為是“無希望”的落後國家。中國的工業發展固然存在著許多困難,然而上述發展經濟學認為的諸種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構成威脅的障礙,在中國並不存在。中國的實際情況是:

積累率高。中國的高積累率在低收入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已執行過的9個“五年計劃”中,有4個時期的積累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高達30%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從國民收入中獲取的財政收入及相應用於積累的財政支出比例持續下降,然而整個積累率卻沒有下降。這段時期的高積累與前30年有不同含義:如果說以往是靠中央集權維持的“強迫儲蓄”,那麼現在的“自願儲蓄”則占相當高比例。可以比較放心地認為,無論中國體製改革推進的程度如何,中國不會陷入儲蓄率過低這種經濟發展的常見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