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 社會生活篇·第十節 風俗
0961.中國人的名字又稱姓氏,姓氏具體指的是什麼?有何深刻含義?
姓和氏最早並不是在一起稱呼的,而是內涵不同的兩種稱謂,隻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姓氏逐漸融為一個詞。而在最初,先有姓,後有氏。姓原本指的是女性所生子女,是一種血緣關係的體現,同時也是家族基因的一種曆史延續。在母係氏族社會,同一個母親所生育的後代就是屬於同一個姓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口的壯大,居民被分割成若幹的單位分散居住,在繼承原有姓的基礎上,有的單位為了與其他群族區別開,便另外給自己取一個姓作為標誌,於是就產生了氏。也可以說,姓是一個家族共同的標誌,氏則是從名字中演化發展而來的。
0962.古人為何要起“號”?如何起“號”?
在古代,人們除了名字以外,還會用號來作為自我的一個稱呼,相當於別名。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了。《周禮》中對於號有這樣的解釋:“號,謂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古代的達官文人往往以居住地或者是山川河流來給自己命號。比如的唐代杜甫號少陵野老,宋代蘇軾號東坡居士,清代鄭燮號板橋等。到了宋以後,儒雅文士之人往往以號相稱,有些人的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名、字,如蘇東坡、鄭板橋。到了明清時代,人們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號的發展在古代姓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成為我國姓氏文化的一個代表載體。
0963.傳統觀念中的“家族”有什麼特殊含義?
家族指的就是以婚姻和血緣關係結成的親屬集團。它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家庭是用夫妻關係與親子女關係構成的最小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不斷維持著最直接的人類社會的延續性,並形成家族體係。在我國傳統觀念中,家族代表的是同姓族群的共同集體,血緣較為單純,並且存在嚴格的家族等級以及製度化的觀念,通常維係家族的關鍵就是我們常說的家法,家法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以及家族等級製度上的,通過製度化的管理以及切實可行的手段,維係整個家族的整體利益。當然,這種基礎也是建立在封建禮教製度下的。
0964.“六親不認”中的六親是指哪些人?
曆史上對於六親的定義存在不同的定義,總結起來一般認為有這樣幾種:一指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二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三指父母、兄弟、妻子;四指父子、兄弟、夫婦;五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刪除]
曆史上對於“六親”的概念存在不同的定義,總結起來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出自漢代賈誼《新書·六術》)
第二種說法 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第三種說法 父母、兄弟、妻子。(出自《漢書·賈誼傳》)
第四種說法 父子、兄弟、夫婦。(出自《老子》)
第五種說法 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0965.古代統治者對百姓的稱呼有哪些?
曆史上,由於社會製度的不同,文化習慣以及統治階級的差異,對於老百姓的稱呼也是多種多樣的,這也反映出了古代社會的階級性。
在我國奴隸製社會和封建社會時期,對於普通民眾最常用的稱呼就是黎民、百姓。戰國時常用“黔首”一詞指代普通民眾。古時候老百姓不能帶帽子,隻能將黑頭發的腦袋露在外麵,所以被稱為“黔首”。秦始皇時期特別下令要求將“黔首”作為百姓的固定稱謂。
由於古時候的等級製度十分嚴格,老百姓隻能穿著麻織的布,質粗而價格低,因此“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又因為平民長穿白色衣服,也以“白衣”代指百姓。百姓又稱作百士、白丁,指沒有功名的人,如劉禹錫《陋室銘》就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此外,“氓”也是古代對普通民眾的稱呼。
0966.古人所說的“三姑六婆”是指哪些人?
尼姑、道姑、卦姑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姑。三姑指其實是是三種宗教的出家女性,其中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專門占卦的。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婆。六婆其實也就是古代六種女性從事的職業代稱,有時一人可以身兼數職。
表:古人所說的“六婆”
牙婆 專門販賣人口的人口販子,專為人買賣奴婢、妾侍
媒婆 專為人介紹姻親的女性
師婆 專門畫符施咒、請神問命的巫婆
虔婆 妓院內的鴇母
藥婆 專門賣藥的女人
穩婆 專門接生的接生婆,有時會負責驗查女屍
[]
0967.古語中常說的花甲、古稀、耄耋、期頤之年各指多大歲數?
花甲,是我國古代對60歲的一個別稱。我國古代按照天幹地支紀年,六十年是一個循環,又稱一甲子,此外因為幹支名號較為繁多,且相互交錯,所以又稱為花甲。故69歲又稱為花甲之年。古稀之年,是我國古代對70歲的一個別稱。最早見於唐代詩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詩中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此後,人們便用古稀之年來代指70歲的老人。耄耋,是我國古代對於80、90歲的一個別稱。期頤之年,是我國古代對於百歲老人的一個代稱。最早見於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別稱 年齡
花甲 60歲
古稀 70歲
耄耋 80、90歲
期頤 百歲老人
0968.為什麼要將嶽父稱作“泰山”?
在我國,一般將嶽父稱之為泰山,以表尊重。而將嶽父尊稱為泰山則始於唐代。相傳唐明皇到泰山封禪,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封禪儀式。事後,按慣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隨行官員都晉升一級,並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鄭鎰本是九品小吏,由於他老丈人的作用,連升四級,驟遷五品,賜給大紅官服,趾高氣揚,威威武武,好不顯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裏,氣在心上,宮廷上下議論紛紛。這事傳到唐明皇的耳朵裏,皇帝馬上召張說進殿,問他是怎麼回事,張說默不作語。這時,有個叫黃幡卓的人在旁邊一語雙關地為他開脫說:“此乃泰山之力也。”這件事情雖然在宮廷內外傳為笑話,但是在以後,人們便把祭壇旁邊的那個高聳入雲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因為泰山又稱“東嶽”,所以,自唐代開始,“泰山”、“嶽父”便成了妻父的專稱,“丈人”也由原來泛指老人的含意而演變為“嶽父”,沿襲至今。
0969.古代的“東床”為何專指女婿?
東晉時期,人們將東床專門指代女婿。據傳王羲之十六歲的時候,當時的太尉郗簽,恰巧想為自己美麗且知書達禮的女兒,找一門當戶對的女婿。於是郗簽就派遣使者來到王家。當派遣的使者來到王家時,看到眾多人中,隻有一個人仍然神色自若,獨自盤坐在東邊的床上,旁若無人地袒腹嚼餅。回到郗府後,那名使者向郗簽如實地報告了王家子弟們的表現。當使者向郗簽彙報了所見情況之後,郗簽竟欣喜若狂地說:“那位獨坐東床、毫不矯揉造作的王家子弟,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郗簽當下便擇定了吉日良辰,將女兒嫁給了王羲之。由此,東床也就成為古代女婿的代名詞了。
0970.“連襟”是什麼意思?
唐代時,“連襟”一詞開始出現。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用以形容彼此關係像衣服的襟與袖一樣密切。北宋時期的洪邁是最早將“連襟”一詞用於表述姐妹丈夫之間關係的人。當時,洪邁有個堂兄在泉州做幕賓,不很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得知此事後,便寫了一封薦書,薦洪邁的堂兄去京城供職。事成之後,洪邁的堂兄甚為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寄與妻子的姐夫,裏邊有這樣幾句:“襟袂相連,夙愧末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分無通貴之哀憐。”這裏的“襟袂相連”,就是用來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間的密切關係了。後來,人們又將“襟袂相連”簡化為“連襟”,成為姐妹的丈夫間專用稱謂了。
0971.“黃花閨女”指的是哪樣的女人?
在我國傳統民間用語中,有黃花閨女一詞,專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換句話說,也就是現在所指的處女。“黃花閨女”這種稱謂在我國十分盛行。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麵加上“黃花”二字,也表達了閨女能保持貞節。
0972.新娘出嫁時為何要蓋紅蓋頭?
在中國結婚習俗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新娘子頭上所蓋的紅色布塊,又稱蓋頭。蓋頭在我國婚俗史上的時間很長,並且影響範圍也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擴大。其實蓋頭就是新娘子為了遮蓋羞顏,表現出女子柔情似水,溫婉而雅的一種方法。後人常以輕柔、美觀的絲織品作為遮蓋的用品,因此也就逐漸形成了蓋蓋頭的婚俗。而之所以選用紅色的蓋頭,是因為紅色在古人心中是吉祥喜慶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