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曆史思想篇·第一節 先秦時期(1 / 3)

Ⅰ.曆史思想篇·第一節 先秦時期

中國曆史

史前時期

先秦時期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戰國(約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戰國(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秦漢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吳(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7年)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隋唐五代十國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宋遼西夏金元

北宋(公元930年~公元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元朝(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

明清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以上內容見附件:中國曆史朝代年表[]

先秦時期,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曆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經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曆史階段,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約為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曆史時代。[應刪。]在長達1800多年的曆史中,中國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文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曆史標誌。這一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諸子百家,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文化學術的繁榮;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軍事、經濟等領域;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的偉大詩人;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這個曆史階段中,中國從分裂逐步走向統一。

[]

0001.夏商西周時期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我國政治哲學思想起源於先秦時期,而先秦思想則發軔於商周。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帶有濃厚的神本主義色彩,也奠定了後世政治理念的核心基礎。殷商時期認為“帝”是殷人的保護神和象征,因此殷王依靠“帝”與祖先崇拜來維護統治。西周時期的政治觀念將宗教權威和政治權威合二為一,主要體現為王權神授與天下王有。從根本上來說,政治思想是社會各個階級對如何維護國家政權的態度和主張,無論是經濟的、哲學的、倫理的等等思想最終都以各種方式融為政治觀念。

0002.殷商時期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殷商時期的主要思想體係是王權思想。它根源於原始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對自然以及祖先的崇拜。商王自命為“天”在人世間的代表,代表“天”來統治人民,並以“君權神權”、“君神一體”等王權思想體係來蠱惑或威脅民眾,使民眾心甘情願地屈從於王權的統治之下。在這一“王權至上”的思想體係建立之中,統治者將王權和神權結合,用以束縛民眾的精神意誌,並成為該體係發展的最大動力。

0003.從商到周的政治思想有什麼變化?

商周時期的思想體係中心都是“天命”、“王權”,這個思維過程從強化到弱化,又強化。夏朝到商朝經曆了一個強化的過程,商到周又有一個弱化。周初的統治者除了製定了一整套係統完備的禮樂典章製度之外,還對商亡的曆史經驗教訓和如何鞏固統治的問題進行了深切的總結與反思,提出了一係列很有見地的政治主張和理論。

表1:西周政治製度和政治主張

政治製度 政治主張

嫡長子繼承製 天命唯德是授

封邦建國製 敬德、保民、慎罰

宗廟祭祀製 王權神授、天下王有

0004.周公在中國曆史上地位如何?

“周公”實際上指的是周代的爵位,但是我們一般提到的“周公”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周公姓姬名旦,為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而得名。他是西周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相傳他製禮作樂,建立典章製度,,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思想主要表現為主張 “明德、保民、慎罰”,開啟了中國傳統注重德治主義、民本主義的政治思想傳統,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0005.什麼是“敬天保民”?

周初統治者在總結前朝統治經驗之後主張,“天”將統治人間的權利(即“天命”)交予有德的人,如果統治者失德的話也將失去“上天”的庇護。因此,統治者應該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這就意味著統治者既要順應天意,又要適應人心,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統治階級表現它的剝削欲的專利思想也逐步增強。但總的來說,“敬天保民”是周初期統治的基本政治和基本的治國方針,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征的中國傳統法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0006.春秋時期的“輕天重民”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春秋時期奴隸製逐漸解體,封建製逐漸形成,宗法與神權政治走向末路,反映到社會思想上就是對天的信仰的動搖與重民思想的建立。此時,“天”被改造為一個泛化的、自然化的概念,其神秘主義的性質大大減弱,並且人們開始主要從政治本身的原因來說明、解釋政治的興亡,而不僅僅求解於神意或天命。即,政治的興亡取決於民心之向背和統治者的政策與品質。這種把民的地位擺在神之上和反對人祭的思想是奴隸製崩潰的反映。

0007.什麼是“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與思想文化經曆了一場深刻變革,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在如何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等方麵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派。這些學派被稱為“百家”,其創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稱為“諸子”。各學派的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著書立說,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空前繁榮的局麵。

0008.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著名命題。黑格爾認為,全部曆史由基督推出,而“上帝之子”的出現是曆史的軸心。即曆史軸心是一係列對人類具有非凡意義的事件。因此,雅斯貝爾斯認為,非凡的事件都集中發生在公元前800至200年間,這些事件標誌著人類精神的第一次覺醒,並把這個時期稱作“軸心時代”。這個時期,在中國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此時中國出現了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中的全部流派也都產生於這一時期。同時,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0009.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重要思想流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他們的學術觀點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學術和文學派別,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的同時,也具有文學價值。從人類文明演化曆史看,諸子百家及三教九流被一些現代著作認為是早期的學科分類體係,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偏向政治軍事與倫理領域,墨家、道家、名家、醫家和農家等偏向自然工藝與邏輯等領域,還禪家、雜家、書畫家等則偏向人文藝術等領域,並且,西方近代科學發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中華文化已經萌芽,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禪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係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以及一些技術發明的原型等。

表2:先秦主要政治思想流派

流派 思想內容 政治態度

儒家 人治 複古、保守

墨家 禮治

道家 法治 趨時、利勢

法家 無治 悲觀、抗議

0010.什麼是“九流十家”?

十流九家是我國先秦時期到西漢初年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西漢時著名學者劉歆編著的《七略·諸子略》中,將先秦至西漢初年的諸多學派劃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並分別指出其學術淵源及主要特點。十家中小說家屬於藝文,除去不算,稱為九流。

0011.什麼是儒學?

儒學是我國曆代對儒家學說的一種別稱。起源於春秋時期,與“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並稱為諸子百家。西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並由此開始在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思想統治。儒學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儒學不僅在政治上作為統治者的思想武器,同時在社會上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0012.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如何?

儒學自春秋末年有孔子創立至今,對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體部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於擴展到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生活、行為、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與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麵,並起到支配性的作用。曆史上,尤其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之序的倫理思想和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等道德規範,由於其能夠充分滿足以家庭為基本組織細胞的農業——宗法型社會生活及維係這社會君主專製統治秩序的現實需要,因而被曆代國家政權自覺地用來作為整合社會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的基本工具。儒學實際上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具有國家意識形態性質的觀念體係。因此,儒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0013.儒學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儒學自產生以後,曆朝曆代誕生了無數儒家學派的賢能之士。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背後是尊稱為“聖人”;戰國時期的孟子,背後是尊稱為“亞聖”,同時還有戰國趙國人荀子;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宋明時期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將儒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結合的陸九淵及其繼承者王陽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新儒學代表粱漱溟、熊十力、牟宗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