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真是孩子的問題嗎?(1 / 3)

第七章 真是孩子的問題嗎?

1.孩子不願意吃飯

很多父母總是為孩子的吃飯問題費盡腦筋,讓孩子吃一口飯好像打仗一樣,軟的不行來硬的,威逼不行就利誘。結果各種招數用盡,孩子還是沒有吃幾口飯。

的確,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物質生活豐富了,吃的東西更多了,但是孩子們的胃口好像反而更小了,這也不吃,那也不嚐,一個個長得像小豆芽一樣。吃飯這個本來應該是最簡單的事情卻成了父母最為頭痛的大事之一。

學校裏有一位老師,提起孩子吃飯問題就唉聲歎氣。他有一位三歲的孩子,總是不好好吃飯,一頓飯沒有一個多小時根本吃不了,幾乎每一口飯都要苦口婆心地勸說半天才能夠吃進去,為了吃一口飯,一會兒要承諾給他買什麼什麼好玩的玩具,一會要承諾給他買一件新衣服,有時候還要軟硬兼施,嗬斥他張開嘴巴,但是依然很難把一口飯喂到孩子嘴裏。

年紀大的一點人看到這種事情,總是感覺到有點好笑,吃本來是人的一種本性,“食色性也”,吃飯本來就是人的天性,“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讓孩子吃一頓飯,怎麼會費那麼大的氣力呢?想一想困難時期,又有誰會說自己不吃飯呢?哪個孩子不是追在大人屁股後麵天天要東西吃呢?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為什麼孩子反而對吃飯厭煩起來了呢?

美國心理學家、兒科醫生本傑明·斯巴克醫生曾經對孩子偏食、厭食的問題有過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為什麼如此多的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喜歡逼著孩子吃飯。”

他認為孩子不願吃飯的原因就是因為父母太想讓孩子吃飯,太在乎孩子的吃飯問題,結果父母過分的關注反而影響了孩子的正常食欲。簡而言之,不是由於孩子不願意吃飯,而是因為父母現在都有精力來做違反孩子天性的事了。

斯巴克醫生認為:“每個兒童天生都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種類,滿足自身正常發育需要的精妙的生理機製。”也就說,吃什麼,吃多少,孩子自己心裏最清楚,餓來吃飯,困來即眠,這才是最真實的狀態。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長得更壯,一心想要孩子多吃飯,結果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反感,本來要吃的也不願意吃了,本來喜歡吃的也變得討厭吃了,時間久了,就會使孩子對吃飯有一種反感,再也不願意吃飯了。

父母都想使自己孩子長的高一點,長的壯一點,所以想要是孩子多吃東西,吃好東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違背孩子的意誌,非得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吃飯,就有點難為孩子們了,這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孩子對於吃飯極為反感。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他媽媽是一名醫生,特別注意孩子的營養,每天都要按照營養需求來製定孩子的食譜。按照常理來說,這個孩子應該非常強壯才對,但是令他媽媽非常失望的是,這個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起來,長得是又瘦又小,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和同齡的孩子比起來好像小了二三歲似的。而且這個孩子的脾氣還很古怪,非常暴躁,經常和同學們鬧別扭,而且學習成績也不是特別好。

我曾經到他家進行過家訪,通過和她媽媽聊天,了解了一些他家的生活細節,感覺到了他媽媽的嚴厲。他媽媽可以說是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每天吃什麼,吃多少,什麼時間吃,都嚴格按照她所謂的“科學標準”進行,如果孩子沒有吃夠規定的分量,她就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完成任務,不管是威逼,還是利誘,總之,一定要孩子吃夠食譜上規定的數量。

我勸這位母親,讓她從孩子的立場想一下,如果不想吃飯而被別人逼著吃飯的感覺,建議她對孩子“撒手不管”,孩子就會多吃一點。但是這位父母很固執:“我要是不管他,估計他連這一點飯都不願吃了,你看看他現在的樣子,整個一個豆芽菜,如果不嚴加管教,恐怕身材就更矮了,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呀?”

我想極力讓她明白,他兒子之所以不好好吃飯,就是因為她對他管得太多,孩子的進食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隻有先解決好孩子的情緒問題,才能夠解決好她的吃飯問題。而父母對於吃飯問題的過多幹涉正是孩子不願進食的主要因素。

可惜,這位母親對我的話絲毫不管興趣,隻相信她的科學,她認為我這個老師對於營養學一竅不通,不知道孩子一天需要哪些營養,需要多少營養,仍然堅持自己的做法。

每當我看到這位瘦小的學生,心裏都覺得很遺憾。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健康,可是如果違背了孩子成長的規律,非得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來成長,這可能嗎?孩子雖然小,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不是一台機器,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往往也得不到孩子的支持和配合。吃飯問題雖小,但是反應的問題卻不小,歸根結底是父母的教育觀念的問題。

說孩子不好教育的父母,其實都是因為自己幹涉的太多,就如開車一樣,在馬路上,你隻要控製好方向和速度就可以了,如果過多的控製,非得不斷地轉動方向盤,結果車子反而開不好,弄不好還要出事故。

同樣的道理,怎樣讓孩子吃好飯?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孩子愛吃多少吃多少,愛吃什麼吃什麼。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飯量。他可能今天去打籃球了,活動量大了,飯量就會增大,吃的就會多一點,明天沒有運動,飯量就會小一點,吃的自然會少一點,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非得按照父母指定的死板的飲食表,他又怎麼能夠吃的舒心呢?古人有句話叫做“心寬體胖”,心裏舒坦,自然吸收就好,如果心裏不舒服,又怎麼能夠有好的胃口呢?

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比較,說城市裏的孩子雖然吃的比農村的孩子好,但是卻沒有農村的孩子身體強壯,沒有農村孩子的抵抗能力強。這個比較有點道理,農村教育孩子沒有那麼多的清規戒律,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飯做好了,你愛吃不吃,不吃就餓著,餓兩天自然吃什麼都是香的,見什麼都想吃。

所以,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飯,父母總的指導思想就應該是:“不管為上”。孩子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愛吃不吃,不吃餓肚子自己承受,孩子拿起飯碗心理沒有什麼壓力,就會有正常的食欲。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父母不要隨便發表意見,這個不好吃,那個吃多了會怎麼怎麼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吃飯失去了興趣。有一個孩子,對肉一口都不願嚐,就是因為他的父親在吃飯的時候,看到肉,就會嘟囔一句:“又是肉!”結果,無形中就對孩子產生了“肉不能吃”的暗示,造成孩子一直不願意吃肉。

要想使孩子好好吃飯,不能夠和孩子講條件。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多吃飯,就會給孩子做出各種承諾:“這頓飯吃好了就給你買玩具。”“吃完了飯就去玩遊戲”,結果造成孩子用吃飯來要挾父母,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孩子的吃飯問題。一次不給孩子一點實惠,孩子就不願意吃飯。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不要用一些不適宜孩子的觀點來誤導孩子。同事有一個七八歲的女兒,整天不吃飯,怎麼勸都不吃,一天就吃一個西紅柿,瘦的皮包骨頭,一陣風都能刮跑。她不吃飯的理由倒很充分:“我要減肥,胖了不好看!”原來,小姑娘總是和她的姑姑在一起,她的姑姑年輕愛漂亮,總是說要減肥,結果,影響到了小姑娘,也變得不愛吃飯。由此可見,有時候無心的一句話,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

對於孩子不喜歡吃的食品,父母最好要淡化,不要總是說:“今天沒有做你不喜歡吃的什麼什麼。”而是不動聲色地把這些食品換種方式做出來,隻管讓孩子吃,甚至要故意用語言來暗示她很喜歡吃這個,慢慢的孩子的習慣就會糾正過來。有一位母親,她的女兒不肯吃羊肉,總說羊肉裏麵有膻味。她的母親也不刻意讓他吃,就裝作不知道的樣子,用羊肉做水餃,甚至用羊肉烤肉串,結果,在家人的誘惑下,孩子很快就接受了羊肉。

家教課堂

怎樣讓孩子吃好飯?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順其自然。孩子愛吃多少吃多少,愛吃什麼吃什麼。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飯量。他可能今天去打籃球了,活動量大了,飯量就會增大,吃的就會多一點,明天沒有運動,飯量就會小一點,吃的自然會少一點,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如果非得按照父母指定的死板的飲食表,他又怎麼能夠吃的舒心呢?古人有句話叫做“心寬體胖”,心裏舒坦,自然吸收就好,如果心裏不舒服,又怎麼能夠有好的胃口呢?

2.孩子是個電視迷

電視現在已經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品,但孩子沉溺於看電視也使很多父母頭疼不已。很多孩子除了在學校學習,就整天麵對電視,令父母非常地擔心。

有些父母認為電視能教給孩子知識,開闊孩子的眼界,多看看也不算什麼壞事。的確,我們並不否認,電視節目以其圖像、聲音的直觀可感性,節目內容的形象生動性以及較強的娛樂性等優勢為中小學生所喜愛,我們鼓勵、支持孩子看一些健康有益的、能開發智力、啟迪思維、增長知識的電視節目。特別是許多電視台專門為兒童安排的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很適合兒童口味。在不影響孩子做功課和休息的前提下,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選擇合適的電視節目觀看,對他們來說,可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豐富課餘生活。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道觀看,邊看邊講解,效果會更好。

但是,有的父母把電視機作為看管孩子的“電子保姆”,他們打開電視機,任其亂看一氣,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效果當然也是不好的。

而且,孩子,尤其是正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整天看電視的危害非常大。

根據《美國小兒醫學期刊》4月號的研究報告指出,電視可能會過度刺激幼童腦部,改變他們發育中的大腦構造。西雅圖的兒童醫院和地區醫療中心對1345名一歲和三歲兩個幼童樣本進行調查,發現每多看一小時的節目,七歲學齡前小孩,就可能增加一成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難以集中注意力、焦躁不安、衝動、容易困惑等等。

負責研究的克裏斯塔基斯醫生指出,嬰幼兒通常會被電視畫麵的影像“催眠和迷惑”;新生嬰兒的腦袋在最初的兩三年會發展非常快速,因此很容易受到影響而被“重新編程”。他認為即使兩歲以上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也不宜超過兩小時。

在該調查中,研究人員會詢問父母其子女的看電視習慣,並由他們在子女七歲時予以評分。結果顯示,看電視時間愈長的兒童就最容易出現專注力、行為衝動和不安的問題,而且更容易思想混亂。研究人員指出,每天看三小時電視的兒童,出現專注力不足問題的機會會比不看電視者高出三成。

同時,經常看電視會造成兒童視力下降和體重增加,睡眠不規律,並容易造成兒童性格的孤僻和自閉,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非常不利。

而且,看電視可能會占用其它有助於培養孩子注意力的活動的時間,如,看書、做遊戲、運動及玩耍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電視節目有很多是安排給成年人看的,小孩看不太適宜,例如男女情愛的鏡頭、過分渲染凶殺場麵的鏡頭,就不利於孩子看。

從這些研究成果來看,孩子看電視對他們的成長是弊大於利的,所以,要讓孩子少看電視。

要讓孩子少看電視,最好的辦法是“疏導”,不能夠用“堵”的方法。

有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看電視,總是強迫孩子不要看電視。這樣的方法比較簡單,但是效果如何估計實施過的父母都心知肚明。

很多孩子看電視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你一下子讓他改掉自己的習慣,他怎麼能夠一下子做到呢?試想一下,一個煙癮很大的成年人,如果你突然讓他戒煙,他能夠做到嗎?

孩子每天學會了看電視,你突然讓他與電視絕緣,孩子心中肯定和大人戒煙時的感覺一樣痛苦。很多孩子不敢與父母對抗,被父母勒令不讓看電視之後,自然是不敢看電視,但是,他心裏想著電視,就不能安心做其他事情。有一位學生家長曾經說過:“我家的孩子總是隔幾分鍾從他的屋子裏麵跑到外麵來,找各種借口在外麵待上幾分鍾,一會兒要倒杯水,一會要拿個什麼東西,總之,就是為了多瞄兩眼電視。”你看,孩子對於電視是多麼的渴望呀,孩子在進入屋子裏麵的時候心裏是多麼痛苦呀。

采用這種方式禁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應該想一下,關了電視,就能夠關掉孩子看電視的願望嗎?讓他做到書桌麵前,他就真的能夠安心去學習嗎?事實上,如果不是出於自覺自願,這樣的強製手段隻會使孩子看電視的欲望在壓抑中更為強烈,他身在書桌前,心神早已跑到電視機前去了。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夠使孩子遠離電視,反而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說白了,這其實是一種父母專製作風的體現,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自尊、能力、願望等,把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人來看待,這完全是違背孩子天性的。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身上有一種自我完善的積極因素,如果孩子意識到“教育”對於他的自尊和個性沒有傷害,而是使他更好的成長,他就會在這種“教育”中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並且能夠自我控製。我們常說“孩子懂事”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孩子少看電視。父母一定要找到一種替代的玩具。比如說,要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孩子一旦對讀書有了一定的興趣,對電視的吸引力自然就減少了。

另外,父母也要為孩子做出一個榜樣。很多父母,一方麵嚴格禁止孩子看電視,自己卻看的不亦樂乎,這樣難免會降低父母說話的威信,孩子看電視的積極性自然要打個折扣。

家教課堂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身上有一種自我完善的積極因素,如果孩子意識到“教育”對於他的自尊和個性沒有傷害,而是使他更好的成長,他就會在這種“教育”中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並且能夠自我控製。我們常說“孩子懂事”就是這個道理。

想要孩子少看電視。父母一定要找到一種替代的玩具。比如說,要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孩子一旦對讀書有了一定的興趣,對電視的吸引力自然就減少了。

2.網絡不是洪水猛獸

現在很多父母一提起孩子上網就好像遇到了洪水猛獸,好像孩子一接觸網絡就會學壞,就會沉溺於網絡,就會影響學習。

據權威部門調查,85%的父母表示對孩子自己上網並不放心,不少父母認為目前網絡環境並不健康,特別是一些低俗信息對未成年人危害很大。而可以放心讓孩子自己上網的父母僅有10%,另外還有5%的父母並不關心孩子上網的問題。

采訪中,65%的父母表示采取過具體的措施保護孩子上網安全,有相當數量的父母甚至通過陪伴孩子上網或者抽查孩子的電腦桌麵來監督孩子上網。

為了讓孩子不受網絡的誘惑,不少家庭更是明明有上網的條件,卻千方百計地阻止孩子上網。我所在學校有一名學生,名叫小濤,他的爸爸在電腦上設置了密碼,不讓小濤上網 ,隻讓他學學英語,玩玩遊戲。對此,他的爸爸自有一番道理:網上有害的東西太多了,怕孩子進了不良網站,看了不該看的內容;怕孩子網上交友不慎,心靈受到傷害。

而小勇的媽媽做法更極端。小勇的媽媽是公務員,小勇對網上遊戲和虛擬社區十分著迷。他的媽媽害怕孩子一個人在家除了上網什麼也不做,索性把放置電腦的書房鎖上,隻有等她回家以後才允許小勇打開。

說句心裏話,這些父母的擔心自有他們的道理。網上由於缺乏必要的監督,一些不良網站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同時如果孩子長時間沉溺於網絡,就會對學習不感興趣,心態、行為和社會格格不入,所以現在社會上對於戒除網癮的討論非常激烈。

網絡對孩子的負麵影響還有網上交友不慎,有時候孩子在網上亂交朋友,極容易受到壞人的教唆,走上歧途。

有位學生父母曾經無奈地說:“我是一個網癮孩子的父母。孩子現在上初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網絡的,聽孩子說是小學5年級的時候,一次和同學約好出去玩,結果同學沒到,他沒意思,就去上網吧玩。後來慢慢就迷戀了,還和網友寫信,和同學比誰的網友多,誰收到的信多。我采取過好多方法和他談話,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他又開始上網了。然後是打,根本就沒有用。接著就是不給零用錢,讓他沒錢上網,可他借錢上網。回來聽別人意見說是,買個電腦在家,看著他上網,不然在網吧會學壞。我想也是,就買了,他的確不去網吧了,可效果也不明顯。”

那麼,是不是孩子就不能上網了呢?不讓孩子上網,這似乎是讓孩子遠離網絡侵害的最佳辦法,也是很多父母的共識。

我覺得,這種觀點是因噎廢食。可以說,現在的社會已經是一個網絡的社會,網絡上信息量大,能夠獲得比其他媒體多更多的信息,可以說,現代社會,如果離開網絡,就會寸步難行。對於孩子的上網問題,隻要能夠使他們朝好的方麵發展,其實大可不必大驚小怪。曾經幫助300多個孩子戒除“網癮”的陶宏開教授對孩子說,“電腦不是洪水猛獸,電腦是一種工具,是給我們用的,而不是玩的;學會用的人是聰明人,隻會玩的人則是愚蠢的。”由此看來,不讓孩子上網是一種不科學的態度,也是一種缺乏遠見的做法。

孩子上網,是出於對新事物的好奇,同時也是由於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太少。成都某位小學生在自己寫的一篇名為《網絡勝過我爹媽》的作文中寫道:“人生啊,太痛苦,是網絡帶給我幸福,快樂……”陶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孩子上網成癮,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父母的愛多表現在物質的慷慨,而忽視了精神、情感上的關愛。”

的確,現在很多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業,很少關愛孩子。孩子為了尋找心靈上的慰藉,就迷上了網絡。

對於孩子上網的問題,父母隻有苦口婆心的勸說,然後就是斷絕經濟來源,打罵。事實上,這樣隻能激發孩子采用對立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那麼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正確地對待網絡呢?首先父母要端正自己的觀點,上網並不是什麼壞事,關鍵是要孩子從網絡中學會知識,學會知識為自己的學習服務,這才是對待網絡的正確態度。一味的打壓孩子,甚至根本不讓孩子接觸電腦,不讓孩子見到電腦,這樣隻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利用上網來對抗父母,從而更加熱衷於上網。

所以,對待孩子上網,要引導,使他們正確上網。這才是使孩子們擺脫“網癮”的最好辦法。

有一位父母,談起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擺脫網癮,頗有幾分自得。他的兒子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迷上了網絡,每天都要逃學去網吧上網,打過,罵過,都沒有解決問題,這位父母後來就自己學會上網,認真了解網絡,看看網絡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能夠使自己的孩子如此迷戀?通過自己的學習,她提高了對於網絡的認識,改變了自己對於網絡的看法,對於兒子上網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為了能夠幫助兒子正確上網,不至於走入歧途,她總是有意無意中問兒子幾個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兒子幫自己解答。兒子回答不出來,她就對兒子說:“網上是不是能夠查出來呢?”然後就和兒子一起上網搜索答案。就這樣,她的兒子慢慢喜歡上了在網絡上學習,成績也大幅度提高,網絡成為了兒子學習的好幫手。這位父母還鼓勵兒子學習各種電腦知識,在電腦上製作自己的網站,很快,兒子就成了一個電腦高手,他也再不用為兒子的上網問題擔心了。

這位父母的方法值得所有父母學習和借鑒。

家教課堂

上網並不是什麼壞事,關鍵是要孩子從網絡中學會知識,學會知識為自己的學習服務,這才是對待網絡的正確態度。一味的打壓孩子,甚至根本不讓孩子接觸電腦,不讓孩子見到電腦,這樣隻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利用上網來對抗父母,從而更加熱衷於上網。

所以,對待孩子上網,要引導,使他們正確上網。這才是使孩子們擺脫“網癮”的最好辦法。

3.不是電腦遊戲的錯

有些父母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電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怕孩子迷上電腦遊戲。很多父母是“談‘電腦遊戲’色變”,各種媒體對於電腦遊戲也是口誅筆伐,甚至連專家都說沉溺於電腦遊戲是有精神病的傾向。

電腦遊戲真的就是洪水猛獸?真的是將孩子引入歧途的惡魔嗎?

其實,父母總是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事情。我們不妨從我們小時候的事情來理解孩子們的事情。想一想我們小時候,沒有電腦、電子遊戲等高科技的玩意。但是,一個毽子、兩個彈球都夠我們玩得忘記回家、忘記吃飯。幾十年過去了,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在寒冷的冬天,和小夥伴在冰天雪地裏滾鐵環,兩隻小手凍得像胡蘿卜一樣紅腫,當時玩得是不亦樂乎,甚至忘記回家吃飯遭到媽媽責罵的情景。

事實上,盡管時代不同了,玩的遊戲也不同了,但是孩子們愛玩的心是一樣。電子遊戲之所以受到孩子的喜愛,自然是因為他們包含著巨大的樂趣。孩子應該在屬於他們的童年享受到屬於他們的快樂。現在的孩子缺少玩伴,電子遊戲可以使他們享受到更多的樂趣,而且還可以熟悉電腦,同時和同伴也有了交流的話題。

所以,父母大可不必為孩子們玩電子遊戲而著急上火,隻要孩子能夠把玩遊戲的度控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而且,現在,玩遊戲也是一種能力,現在很多大學都專門開設了遊戲專業。

從本質上講,電子遊戲也就是個遊戲,和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小時候玩的遊戲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隻是更為複雜一點,科技含量更高一點。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會玩遊戲“上癮”,耽誤學習。實際上,應該注意的是,“上癮”和對遊戲有濃厚的興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孩子隻是對遊戲有強烈的興趣,遠遠沒有達到上癮的程度。隻有極少數的人才會對遊戲達到一種病態的上癮程度。從公開的報道上看,很多名人,如姚明、科比、周傑倫等,都是遊戲高手,玩遊戲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事業。所以,孩子愛玩電腦遊戲並不是電腦遊戲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才使孩子的學習受到了影響。事實上,電腦遊戲已經成為了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論父母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孩子們都是要玩的。不要讓孩子玩電腦遊戲,根本就是不現實的,是根本阻擋不了的。現在是一個信息的時代,到處都用到電腦,你總不能讓孩子遊離於社會之外吧。父母要做的,是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使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依舊能夠得到快樂,電腦遊戲對於孩子的吸引力就會大大減小。

怎樣才能讓孩子既能夠享受到電腦遊戲的樂趣,又能夠自我約束,不耽誤學習呢?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這樣一方麵體現了父母對於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理解了電腦遊戲。孩子就不會沉溺於電腦遊戲之中。

著名的教育專家姚鴻昌教授用自己兒子的事例來講怎樣使孩子擺脫電腦遊戲的誘惑。姚教授的兒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曾迷上電腦遊戲。當時姚教授也曾動過強行不讓兒子玩電腦的念頭,後來想一想,覺得這不是最好的辦法。

最後,姚教授想出了一個辦法,去和孩子一起玩電腦,並且是全家三口人齊上陣。玩過一段時間後,家裏還組織了一次電腦比賽。結果,兒子得第一名,老伴得最後一名,他自己在中間。老伴雖然得最後一名,卻很高興。因為,通過全家學習電腦,提升兒子的目的達到了。

原來,陪兒子玩電腦遊戲並不是姚教授的最終目的,他是要兒子在玩電腦遊戲的過程中學習電腦知識。看到兒子枯燥的程序都能弄明白,姚鴻昌對兒子說,你的數學肯定可以學好。兒子受到鼓勵,對於數學的學習興趣大增,成績直線上升。

看到兒子玩一些遊戲進不去,灰心地退出來的時候。姚鴻昌問兒子咋回事。兒子說,英文提示看不懂。姚鴻昌鼓勵兒子查英文詞典。弄明白英文的意思後,兒子再試著進去時,一下就成功了。通過解決遊戲中的問題,兒子不知不覺喜歡上了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