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玩轉係統思維,好方法就要找出來
係統思維就是把認識對象作為一個係統,從係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係統和環境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中綜合地考察認識對象的一種思維方法。係統思維是一種以係統論為思維基本模式的思維形態,它能夠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給我們帶來整體觀。
係統思維是一種邏輯抽象能力,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局觀。想要理解係統思維,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什麼是係統?生物學中有生態係統,是指一個能夠自我完善、達到動態平衡的生物鏈,例如:一個池塘。係統思維,簡單來說就是不隻就事論事,要對事情進行全麵思考,就是把想要達到的結果、實現該結果的過程、過程優化以及對未來的影響等一係列問題作為一個整體係統進行研究。
係統是反映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論的一種概念,它是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元素相結合的有機整體,而這個整體不等於其局部的簡單相加。這一概念揭示了客觀世界的某種本質屬性,有無限豐富的內涵和處延,其內容就是係統論或係統學。
係統乃是物質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屬性,這也是係統思維方式的客觀依據。思維的係統性與客體的係統性是一致的。我們想要掌握和理解係統思維,必須要了解它的特性。
(1)整體性。
係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是由客觀事物的整體性所決定,整體性存在於係統思維運動的始終,也體現在係統思維的成果之中,是係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是建立在整體與部分之辯證關係基礎上的,它與部分密不可分。
整體的屬性和功能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聯係所造成的。而整體也正是依據這種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方式實行對部分的支配。
堅持係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首先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係統來認識,即始終把研究對象放在係統之中加以考察和把握。這裏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在思維中必須明確任何一個研究對象都是由若幹要素構成的係統;二是在思維過程中必須把每一個具體的係統放在更大的係統之內來考察。
比方說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就要把城市交通問題作為一個由若幹要素構成的係統來考察,不僅要考察係統內部車輛、客流量、道路等參數(要素),還要考察車輛的運行情況。同時,還要把交通問題這個係統納入城市市政建設的大係統中去考察。隻有從市政建設的整體角度去考察解決城市交通這個子係統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的有效的方法。
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指出戰爭中的進攻與防禦、速決和持久、分散和集中等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關係,也都蘊含了典型的係統思維思想。
中國古代的很多軍事思想中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係統思維,在這種思維的驅使下,智者才能看清楚天下大勢,有所建樹。
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在三國混戰之際,諸葛亮能正確地評估各派政治勢力,審時度勢地製定出一個順應時代的係統戰略——“天下三分”,進而建立一代蜀國,這就是應用係統思維的經典範例。
堅持係統思維方式的整體性,還必須把整體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說,思維的邏輯進程是這樣的:在對整體情況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提出整體目標,然後提出滿足和實現整體目標的條件,再提出能夠創造這些條件的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最後選擇最優方案實現之。在這個過程中,提出整體目標,是從整體出發進行綜合的產物;提出條件,是在整體目標統攝下,分析係統各要素及其相互關係而形成的;方案的提出和優選,是在係統分析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係統綜合的結果。由此可見,係統思維方式把整體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對係統要素的分析這個中間環節,再回到係統綜合的出發點。
(2)結構性。
係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就是把係統科學的結構理論作為思維方式的指導,強調從係統的結構去認識係統的整體功能,並從中尋找係統最優結構,進而獲得最佳係統功能。
係統結構是與係統功能緊密相連的,結構是係統功能的內部表征,功能是係統結構的外部表現。係統中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主要表現為:係統的結構決定係統的功能。在一定要素的前提下,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功能。
係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對認識方法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樹立係統結構的觀點,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緊緊抓住係統結構這一中間環節,去認識和把握具體實踐活動中各種係統的要素和功能的關係,在要素不變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優化結構,實現係統最佳功能。
係統的要素和結構對功能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功能的基礎,而結構是從要素到功能的必經的中間環節,在相同的要素情況下,結構如何對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僅如此,通過要素和結構關係所表現出的容差效應可以看出,係統要素在數量上不齊全和在質量上有缺陷,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係統結構的優化得到彌補,而不影響係統的功能。
係統思維方式的結構性,在考察要素和結構同功能的關係時,必須在頭腦中把思維指向的重點放在結構上;在追求優化結構時,必須全力找出對整個係統起控製作用的中心要素,作為結構的支撐點,形成結構中心網絡,在此基礎上,再考察中心要素與其他要素的聯係,形成係統的優化結構。
(3)立體性。
係統思維方式是一種開放型的立體思維。它以縱橫交錯的現代科學知識為思維參照係,使思維對象處於縱橫交錯的交叉點上。在思維的具體過程中,係統思維方式把思維客體作為係統整體來思考,既注意進行縱向比較,又注意進行橫向比較;既注意了解思維對象與其他客體的橫向聯係,又能認識思維對象的縱向發展,從而全麵準確地把握思維對象的規定性。
客觀事實都是縱向和橫向的統一。任何一個認識客體,既是由若幹個子係統構成的係統,又是另一個更大係統中的子係統。作為一個獨立的係統,它的發展是縱向的;作為一個子係統,它與其他子係統之間的聯係是橫向的。這樣一個具體係統的本質,不僅取決於該係統內部各子係統之間的結構形式,而且取決於與其他係統之間的聯係形式。所以,立體思維,就是指主體在認識客體時要注意縱向層次和橫向要素的有機耦合,時間和空間的辯證統一,在思維中把握研究對象的立體層次、立體結構和總體功能。不但要有“三維思維”,更要有“四維思維”,即研究係統運動的空間位置時,要考慮其時間關係;而研究係統運動的時間關係時,要考察其空間位置。立體思維就是時空一體思維,是縱橫辯證綜合思維。
在立體思維中,縱向思維和橫向思維不再是各自獨立的兩種思維指向形式,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一種互為基礎、互相補充的關係。縱向思維以橫向思維為基礎,就是說,要在橫向比較中進行縱向思維,而且隻有經過橫向比較之後才能準確地確定縱向思維目標。例如,我們要上一個新產品,總要先進行調查論證,了解市場的供求關係,了解什麼商品暢銷,在橫向比較的基礎上,才能較為準確地選定某種新產品作為縱向思維的目標。橫向思維的優點就在於,能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把事物置於普遍聯係和相互作用之中,通過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來認識和度量自己,進而認識事物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4)動態性。
係統的穩定是相對的。任何係統都有自己的生成、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因此,係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聯係及係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係都不是靜態的,都與時間密切相關,並會隨時間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係統內部諸要素的結構及其分部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二是係統都具有開放的性質,總是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活動。因此,係統處於穩定狀態,並不是講係統沒有什麼變化,而始終處於動態之中,處在不斷演化之中。
係統的動態原則可以作為事物運動規律來理解,它對於思維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係統思維方式的動態性正是係統動態性的反映。思維從靜態性進入動態性,要求人們正確認識和對待係統的穩定結構,使係統演化不斷地從無序走向有序。係統的有序和無序是衡量係統結構是否穩定的標誌。一般說來,如果係統是有序的,係統結構就是穩定的;相反,係統結構則是不穩定的。係統的有序和無序,穩定結構和非穩定結構,這是係統存在和演化的兩種基本狀態,它們本身沒有抽象意義的價值規定。
(5)綜合性。
綜合,本身是人的思維的一個方麵,任何思維過程都包含著綜合和綜合的因素。然而,係統思維方式的綜合性,並不等同於思維過程中的綜合方麵,它是比“機械的綜合”、“線性的綜合”更為高級的綜合。它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是任何係統整體都是這些或那些要素為特定目的而構成的綜合體;二是任何係統整體的研究,都必須對它的成分、層次、結構、功能、內外聯係方式的立體網絡作全麵的綜合的考察,才能從多側麵、多因果、多功能、多效益上把握係統整體。係統思維方式的綜合已經是非線性的綜合,是從“部分相加等於整體”上升到“整體大於部分相加之和”的綜合,它對於分析由多因素、從變量、多輸入、多輸出的複雜係統的整體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