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做一個對國家負責的“匹夫”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人類第一美德;為了國家的安危、振興國家的經濟,是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責任。因為,沒有國家,就沒有大家,沒有大家就沒有小家。愛國就是愛我們自己。
霍去病公而忘家
霍去病是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的外甥,從小就勤奮學習,刻苦練習騎馬的本領和射箭的武藝。漢武帝很賞識他,稱他為壯士,讓大將軍衛青任命他為驃騎校尉。
公元前 121年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精騎1萬人,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挑縣)出發,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揮下,漢軍所至,勢如破竹,穿過5個匈奴王國,轉戰6日,越過焉支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境內)1000多裏,在皋蘭山(今蘭州黃河西)與匈奴發生激戰。霍去病率部勇猛異常,橫衝直撞,陣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活捉了匈奴渾邪王的兒子及相國、都尉等,殲敵8900多人,並且繳獲了匈奴體屠王的祭天金神像。漢軍大獲全勝。
接著,漢武帝決定乘勢全部掃除匈奴在河西地區的勢力,打通進入西域之路,於是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敗匈奴。從此,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漢朝西部的威脅徹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暢通了。長城內外一片和平氣象,人民安居樂業。
霍去病一生曾4次領兵出塞攻打匈奴,共殲敵11萬多人。他平時少言寡語,戰場上卻勇猛無比。他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常常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卻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呢?”他是憑借戰場上的直覺指揮戰鬥的,隨機應變,閃電式行動,使他百戰百勝,成為名揚後世的一代名將。
霍去病屢立戰功,獲得了高官厚祿,但他把個人的享受擱在一邊,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河西戰役勝利後,漢武帝為了獎勵他的卓越戰功,特意命人在長安為他建造了一座豪華住宅,叫他去看看是否滿意。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好意,氣概豪壯地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傳誦千古的名言就是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
遺憾的是,正當他的生命煥發著灼灼異彩的時候,病魔便奪去了他的生命。霍去病24歲便英年早逝!
[精讀細品]
霍去病從小就學到了一身本領,少年從軍,卻不圖安樂享受,而是以國家安寧為念,“公而忘家”,多次遠征塞北,擊敗匈奴,為國泰民安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許多時間都是在疆場上度過的,他的生命雖短,而對國家的曆史貢獻卻萬古長青。想想看,霍去病對國家的責任感體現在哪些方麵?
陸放翁死不忘國
陸遊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童年正值兵荒馬亂的亡國之年。那時,由於投降派秦檜死了,朝廷裏主戰派占了上風。新皇帝宋孝宗聽說陸遊的詩寫得好,就召見了他,對他說:“你的學問和文采,我都知道。你對國家的事有什麼想法嗎?”
陸遊激動地說:“陛下想重振國威,這非常好。可是,如果光是下詔書、發命令,還不行。一定要做些實事,比如要好好整理綱紀,還要不分南北任用有才能的人。”
“切中要害呀!”宋孝宗點頭稱讚。
陸遊十分興奮。主戰派也心情振奮。他們聚集在一起,由陸遊起草,寫了一個出兵北伐收複失地的計劃給皇帝。大臣們已計劃聯合西夏和北方的義軍共同消滅金國。又是陸遊起草,寫了兩封密信,派人送去。陸遊為自己能參加這樣的大事,感到十分自豪。
1163年,宋孝宗派大將張浚出師北伐。開始,宋軍打了勝仗,收複了一些地方,可因為內部不團結,後來又失敗了。投降派乘機說服宋孝宗,又要和金國議和,還罷免了張浚。陸遊因為積極主張抗戰,也被罷了官。
48歲那年,陸遊被調到西北抗金前線的重鎮南鄭(在現在陝西省)。南鄭的最高軍政長官叫王炎,是一位主張抗戰的將領。他很看重陸遊的才能,經常請他出謀劃策,同他商議戰略戰術。
當時,宋朝和金國雖然簽訂了“和議”,但是邊境上仍常有小的戰鬥發生。陸遊常常跟士兵一起巡邏,還參加過打仗。
有一次,陸遊騎著馬,帶領一隊士兵在大散關一帶巡邏。隆冬天氣,山下白雪皚皚,北風寒冷徹骨。陸遊注視著四周,忽然發現一小股敵人騎兵來偷襲。他馬上命令士兵們在林子裏隱蔽起來,用弓箭瞄準敵人的坐騎。當敵人靠近的時候,他一聲令下,一支支利箭就呼呼地飛了過去。敵騎中的九匹馬被射中了,上麵的敵兵栽了下來。陸遊乘機帶領士兵衝了上去,他揮舞寶劍,左砍右殺,勇猛異常。這一仗打勝了。
陸遊在南鄭不到一年,朝廷中的投降派勢力又抬頭了。王炎被調回臨安,恢複中原的事又沒指望了。沒過多久,陸遊也被調到成都去做一名閑官。
陸遊一心報效祖國,卻屢遭挫折。然而,他沒有喪失信心,恢複中原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在閑居故鄉的歲月裏,他始終不忘國家遭受外敵欺侮的恥辱,甚至在夢中,也看見宋朝軍隊殺敗敵兵的場麵。後來,朝廷中主戰派起兵北伐,打了幾個勝仗。陸遊得知,心中無比激動。但是不久宋軍就連打敗仗,皇帝又失去了作戰的信心。投降派乘機活動,同金國訂立了喪權辱國的“和議”。主戰派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南宋王朝從此就一蹶不振。
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陸遊心中又憂慮又悲憤。1210年深秋,85歲高齡的陸遊身體越來越差。陸遊知道自己很難有康複的希望了。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從少年時代起,他就盼望著有一天能趕走侵略者恢複中原,不想一過幾十年,自己都80多歲了,國家依然分裂著。想到這些,他不由得老淚縱橫。可他還是寄希望於子孫後代,相信總有一天中原能收複,祖國會統一。
病危的時候,陸遊示意把紙和筆硯拿來。他慢慢地拿起筆,蘸上墨,顫顫抖抖地寫下一首《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充滿血和淚的詩,表現了陸遊至死不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正義事業必將獲勝的堅強信念。它傳誦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精讀細品]
1.陸遊既是一個傑出的詩人,也是一個傑出的愛國者。然而,在那個腐敗無能的朝代裏,他的一腔報國之誌難以施展,隻把化作豪邁奔放的詩篇。關於陸遊的愛國詩篇,除了文中的《示兒》,你還知道哪些?
2.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心懷國憂,誌在一統國土,至死仍感念係之,並把希望寄托於後人。這種愛國精神出自一種什麼意識?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從小誌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那是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誌。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裏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
“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有些失望,便又問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
魏校長沒有吱聲,又問第三個學生。這個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麵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誌振興中華的偉大誌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誌者,當效周生啊!”
[精讀細品]
人人都有自己的誌向,但真正偉大而崇高的誌向,就是像周恩來那樣,為了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而奮鬥。這是一種最偉大也最樸素的美德。結合朝代背景,想想周恩來為什麼要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誌向?體現了一種什麼的責任感?
詹天佑立誌修鐵路
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詹天佑是第一位中國鐵路工程師。在他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拚搏,戰勝千難萬險,成功地建成了我國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這是我國鐵路建設的一座最偉大的裏程碑。
詹天佑從小就從大人那裏聽到許多關於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播下了愛國的種子。12歲,他被選拔出國留學。在美國,他第一次見到火車,便問周圍的人:“為什麼中國沒有火車?”旁邊的一個美國人嘲笑道:“中國連鐵路都不會修,還想有火車?”少年詹天佑聽後很受刺激,從此便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後給祖國修建鐵路。三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國。
1888年,詹天佑應邀北上天津,擔任了鐵路工程師,他非常興奮。從此,他決心獻身鐵路事業,為國效力,為國爭光。他的一個心願就是,中國的鐵路要中國人自己修。
當時,中國已經開始修建鐵路,但都是由外國人出錢雇人修的。詹天佑眼看著中國人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自己的鐵路,而洋人修的鐵路都用來推銷洋貨,掠奪中的物產,詹天佑感歎不已!
1905年5月,清政府下令修京張鐵路。詹天佑被任命為總工程師兼會辦。由中國人自己修建鐵路的日子終於來到了。但是,英俄兩國都要搶奪修建京張鐵路的權利。他們說:“這一帶山高路險,根本上就沒法修築!修理工這條路的中國人還沒有出世呢!”在中國內部也有不少議論,說詹天佑修建過這樣的險要的鐵路嗎?他能找到幾個中國的鐵路工程師?有的人還斷言,詹天佑修小鐵路還可以,修京張鐵路肯定要失敗。但詹天佑決心為中國人爭口氣,一定要建成這條路。
修建京張鐵路,最困難的是從南口到青龍橋這一段。主要是山勢陡峭坡度高,還需要修很長的隧道。詹天佑作為總工程師每天騎著毛驢,親自與工程技術人員去實地進行勘測。不管天氣多麼惡劣,有時狂風大作,有時暴雨不斷,他總是身背標杆和測量儀,奔波在崎嶇的山間小路。暴雨襲來,他和大家一起躲在崖石下,等天晴了,繼續勘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