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謹慎承諾,言出必踐
自己不能勝任的事,切勿輕易答應別人;既經允諾,就必須實踐自己的諾言。
——華盛頓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人有求於你,要你幫他做這樣那樣的事情。你有些猶豫,因為你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做到,但是對方態度十分誠懇,苦苦哀求,最後你心一軟就硬著頭皮答應了。可是你卻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你所答應對方的事情其實你也很難做到,到最後,你費盡心思卻還是無法實現承諾,你既沒有幫到別人,還使得自己落下一個言而無信的結果。
我們往往很在意他人的承諾,總會因為“一諾千金”的理由而期待承諾者的兌現。但同時我們自己也會經常對他人作出一些承諾,當然,有些是理性的,有些卻可能是一時衝動的結果。理性的承諾,我們會努力兌現,但是衝動的承諾在冷靜下來之後,往往就會“跳票”,而此時此刻我們如果疏忽被承諾者的感受的話,很可能就造成一種永久的不愉快。沒有兌現的承諾如同銀行“空頭支票”,對被承諾者其實就是一種傷害。
現在人經常會很急躁,他要請你幫忙也會很急:“拜托!你趕快答應好不好?”我們假如被他的急躁情緒牽著走,很可能會頭腦一熱,輕易地就答應下來。而你對於這件事其實還沒有觀察清楚,可能都還沒有做好準備。耶魯建議你在承諾對方之前,可以暫時先緩和一下。要掌握進退之間的分寸,在急促之下所作的決定,很容易出狀況,應該把事情弄清楚之後再答應。當然言出要必行,但是在言出以前,我們還是要考慮到“事非宜,勿輕諾”。這件事是否合乎正義?是否合乎法律?是否會給自己招致來不必要的麻煩?必須要考慮周詳才能答應。還要考慮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承諾,假如不行,你答應了,卻有做不到,自己就會覺得很無奈,內心有愧於對方,而對方也因為你沒有履行承諾而十分不快,這是一件兩敗俱傷的事情,所以應該要量力而為。
墨西哥總統福克斯的父親是一個農場主。有一天,他覺得花園中的那座小亭子實在是太破舊了,就安排工人們準備將它拆掉。他的兒子對拆亭子的過程很感興趣,希望等他從寄宿學校放假回來再進行。
父親答應了。可是由於疏忽,工人們很快就把亭子拆掉了。放假回來後,福克斯發現舊亭子已經不見了,他悶悶不樂地對父親說:“爸爸,你對我失信了。你說過的,那座舊亭子要等我回來再拆。”
這位父親重新召來工人,讓他們按照舊亭子的模樣在原來的地方再建了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後,他把福克斯叫來,然後對工人們說:“現在,請你們把它拆掉。”
將一座亭子拆建兩次,絕不僅僅為了滿足一個孩子的願望,更是為了滿足一個成人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
有的人總認為勇於承諾能使自己顯得更爽快,然而,若對承諾隻是“勇於”卻沒有“慎重”,那事情的結局往往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不少人因為一時興起,頭腦發熱,感性占主導而理性處於下風,放縱自己的情緒,卻完全忽略了兌現承諾的困難和可能性。實踐承諾,實非自己所願;不實踐承諾,卻又失去了信譽,讓自己身處兩難的煎熬,自然痛苦不已,若早知如此,為何當初在做承諾時不謹慎些呢?當你對別人許下承諾的那一刻,就擔負了上責任,給了對方希望。可是,當這個承諾不能兌現的時候,我們遭到的反對將大大超出當初的反應,並且承諾者的信譽也會隨之減弱。承諾者的威信在對方心裏就會降成零,個人形象也會嚴重受損。在社會生活中,失信會增大交際成本,會使許多簡單的事變得艱難,甚至不可能。
一位剛出道的小記者為了寫一篇讓同事和上司都刮目相看的精彩報道,鎖定比爾·蓋茨為自己的采訪目標。他在比爾·蓋茨的秘書辦公室苦等了半月之久,終於得到了比爾·蓋茨的承諾,采訪時間安排在關係到比爾·蓋茨事業前途的一個重要演講之後進行。
下午5點鍾,是比爾·蓋茨會見這位小記者的約定時間,但台下聽眾熱烈的提問和極富遠見的建議讓比爾·蓋茨忘記了一切,他的所有的注意力都沉浸在了演講會上。
到了5點40分,小記者終於忍無可忍,他讓秘書轉交給比爾·蓋茨一張便條,上麵寫到:“還有什麼比承諾更重要?”比爾·蓋茨看到後,頓覺羞愧萬分,他甚至來不及向各位與會者進行解釋,就匆匆地趕去接受那位記者的采訪,並破例將原來約定的采訪時間延長了30分鍾。
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斷送了都不需要多少時間。就算你是一個極謹慎的人,僅須忽略,偶爾愚鈍,那麼好的名譽便可立即毀損。所以養成小心謹慎的習慣,實在重要極了”。信譽和許諾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千萬不能輕率應允。一旦許諾,就要千方百計去兌現。一個人如果經常失信於人,不但會破壞他本人的形象,另一方麵還將影響他的事業。信是立人之本,凡事應以信譽為基石,隻有具備了信譽這一良好的資本,你才能被人信賴,才能在辦事時遊刃有餘,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耶魯人認為,承諾和踐行都是要有結果,都是要兌現的,沒有把握的事不要急於承諾出口,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決策,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重大事情決定後再改變,出現“拉抽屜”的現象,會喪失個人的威信。但是,世事無絕對,耶魯同時提醒你,不能因為怕擔責任而不承諾、不表態,屬於你分內的事、屬於你應當承擔的事情,一定要果斷處置,敢於承擔責任,先把事情做好。但對拿捏不準的、超出範圍的,表態時可以注意方法,“定性不定量”。
一旦出現承諾無法兌現的情況時,坦誠相對是才是根本。往往有很多人在承諾不能兌現的時候,總是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搪塞對方,其實這種做法,隻能更加傷害被承諾者的心。麵對問題能夠坦誠相對,相信有很多人是可以理解的。有了坦誠相對,並進行溝通後,承諾者再根據當初的承諾盡自己所能去兌現,哪怕是盡力達成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好的。在承諾不能兌現時,千萬不可再承諾,這隻能讓當事人更反感。
課堂筆記:“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我們對自身的一種約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對我們的一種希望和要求。如果一個人不能誠實守信,那麼他就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無法與他人進行長期交往。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社會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個人應遵守的道德。
誠信贏得尊重
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西塞羅
說起誠信,話題平常,但卻是古往今來從來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關於美國總統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縣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童年是“一部貧窮的簡明編年史”。由於家境貧窮,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為了維持生計,少年時的林肯當過俄亥俄河上的擺渡工、種植園的工人。十幾歲時,他成了村裏雜貨店的店員。有一次一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還這幾分錢,竟然跑了十幾裏的路。還有一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又跑了幾裏路,把茶葉送到那個人家裏。他的誠信讓他每到一處,都備受周圍人的尊重和喜歡。
1836年,他通過考試當上律師。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出眾,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打官司。但是他為當事人辯護卻有一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一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律師費,但是隻要告訴他:“我是正義的,請你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一次,一位富人請林肯為其辯護,並說隻要官司可以勝訴,多少酬勞都可以。但是林肯聽完這個客戶的陳述,發現他是在誣陷好人。於是拒絕為其辯護,並嚴肅地說:“隻要使用一點點法庭辯護技巧,你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不公平。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麵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你在撒謊’,謊話隻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不講誠信!所以,我沒有能力為你效勞。”這個人聽了這番話後,無奈地轉身離開。
1865年4月14日林肯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家劇院被刺殺,於翌日清晨去世。噩耗傳來,舉國悲痛,因為他是人民公認的偉大的領袖,一個誠信、正直而值得尊重的人。林肯一生辦事公道,忠誠守信,獲得了“誠實的阿伯”這個保持終身的美名。直到今天,亞伯拉罕·林肯仍被認為是美國曆屆總統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然而,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鬆卻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這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之一,其對美國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說“水門事件”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政治事件也絕不過分,它讓尼克鬆成了獨一無二的辭職總統;而克林頓在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作偽證,從而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二位遭彈劾的總統。
林肯因誠實守信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尼克鬆和克林頓卻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汙點,遭人詬病。
什麼是誠信?“誠”是誠實,誠心,誠意,不撒謊;“信”是信用,遵守諾言,不違約。一旦說了就必須要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輕易承諾。為人要誠實,不說假話、不欺騙;為人要守信用,不可隨意反悔,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誠信,坦率無欺,真實無妄,言而有信,一諾千金。
“誠信”兩個字,是做人的原則,是一個人道德思想與道德行為的體現,更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親和力。一個人贏得誠信,就會贏得尊重,贏得生命的價值。相反,一個人失去了誠信,便失去了起碼的人格,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和哲學家西塞羅有一句名言:“沒有誠信,何來尊嚴?”
在某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節目臨近尾聲時,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請問:你認為想要事業成功,最關鍵的是什麼?”沉思片刻之後,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中國的年輕人去了法國,在那裏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漸漸地,他發現當地公共交通係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需要到哪個地方,乘客就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他發現了這個漏洞,或者說以他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憑著自己的聰明,他精確地估算出逃票而被查到的概率大約僅為萬分之三。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於是從那以後,他經常逃票乘車。
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在半工半讀,經濟不寬裕,能省則省吧。四年時間過去,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踏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滿懷信心地推銷自己。可是奇怪的是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憤怒。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中國人。最後一次,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下麵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非歧視你,相反,我們很重視你。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很感興趣,從工作能力上來說,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