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樂觀的心態3(1 / 3)

第四輯:樂觀的心態3

學會尊重你的對手

曾經看過一則寓言故事:一隻獅子和一隻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狼平分這隻小鹿,於是就想把狼也咬死,可是狼拚命反抗,後來獅子雖然把狼也咬死了,但它也為此受了重傷,無法享用美食。

大自然的弱肉強食講的是力量,而不是日後的長久利益,這是為了生存的需要。但人和動物就不同了,人與人之間,或團體和團體之間除了競賽之外,任何“你死我活”,對自己都是不利的。所以林肯說,要想獲得利益最大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尊重對手,把對手當做你的朋友。

20世紀80至90年代,英國左派學者、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哲學家科亨,與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諾奇克之間因為觀點不一,兩人經常會在不同的場合進行論戰,包括科亨在倫敦大學開設的“星球大戰”課堂上,而每次爭論都是火花四濺。一天,諾奇克出了一本很有名的書,主張自由的市場和無政府主義。身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科亨當然不讚同這個觀點,但是他發現諾奇克的書裏有許多前提和推論方式居然跟自己的一樣,隻是結論不同,所以他很認真地研究那本書。他總共買了三本,前兩本都讀爛了,之後他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寫了一本書,也是一本經典之作。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卻能用心去讀對方的書、做筆記,讀爛一本,再買一本。為什麼?因為科亨知道,諾奇克是他真正的對手,對待真正的對手,他所能做的唯有尊重。因為隻有尊重對手,或將對手當做朋友,你才能發現過去所不知道的盲點,才能逼著自己完善你的想法和理論。

無獨有偶。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之間的思想分歧而“會歸於一”,邀請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等到信州鉛山鵝湖寺相會,就“為學之方”等展開辯論,史稱“鵝湖之會”。朱、陸雙方的分歧主要表現在,朱熹側重於“道問學”,先博後約,通過泛觀博覽反歸之約來認識天理,陸氏以之為“支離”;陸九淵主張“尊德性”,發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忽視知識積累,以求頓悟,直指人心,朱氏認為“太簡”。如此雙方形成了治學方法之爭。

頗為有趣的是,在鵝湖那場論辯過程中,雙方之間竟然沒有一絲火藥味,就像幾個朋友在一起喝茶論道,顯得非常的客氣和節製。即使後來在私下裏,他們與弟子們談及對方的時候,也從來不詆毀對方、不出言不遜。

朱陸之爭由朱陸之異所引起,而鵝湖之會上的爭辯,卻因彼此相互尊重,獲得了雙贏:鵝湖之會使之在學術文化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也促進了當時學術思想的發展,使得雙方的觀點進一步明確,各自在考慮批評對方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進了理學的發展。

凱撒說,隻有用寬大與高超來支持自己的力量,才是爭取勝利的最好辦法。的確,在複雜的人際社會裏,要想獲得成功,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學會寬大,學會尊重對手。

用小故事闡述“誠信”道理

有一個小沙彌經常說謊,有人問他:在哪裏可以找到佛陀?佛陀明明在這裏,他卻告訴別人在那裏,他覺得很好玩。一天,師傅拿了好吃的東西,放在一個髒了的盆子裏給小沙彌吃,小沙彌說:“這個盆子這麼髒,我怎麼吃裏麵的東西呢?”師傅說:“你就像是這個髒盆子,進去再好的東西,都沒有用了。”師傅把盆子扔在地上梆梆敲打,小沙彌說:“師傅,你這樣敲,會把盆子敲壞的。”師傅說:“這個盆子都這麼髒了,即使壞了,我也不覺得可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誠實守信,就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價值。

明朝有個人叫王陽明,有一天,王陽明帶著他的學生們出去傳道,路上看到兩個婦人在吵架,一個婦人說:“你這個人真是不講理。”另一個婦人說:“你這個人真是沒良心。”王陽明對學生說:“快來看吧,有人在講道理呢。”學生們說:“老師啊,她倆是在吵架呢,怎麼能說是在講理?”王陽明說:“一個在講道理,一個在講良心,用這兩點要求別人的就是吵架,如果要求自己,這就是在講道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必然能夠增進道德水平的提高。

在宋朝,有個姓徐的讀書人,家中貧苦,一天,他的母親生病了想吃豬肉,他去東邊的市場問了豬肉多少錢一斤,賣肉的說三塊,他說我要去西邊辦點事,現在不方便拿,等我從西邊回來再來買。等他到了西邊的市場一問,豬肉是兩塊五一斤,便宜了五毛錢。可是讀書人說,我在東邊已經承諾要去買肉的,不能在西邊買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一個人,一定要愛惜自己的信譽。

這是2013年4月6日,應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邀請,已經87歲高齡的星雲大師在論壇上給觀眾講的三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星雲大師說,誠:言字旁加成功的成,意為你說的話要誠實,你要做的事情才能成功;信:單人旁加語言的言,意為人說出的話需要人家相信,人家要是不信,說出來的就不是人話。

最後,星雲大師總結道:人都會做夢,夢想總會成真。比如“中國夢”就是幸福,社會公平公正,貧富拉近距離,讓每個中國人都能享受到社會給他的回報,讓每個人都有所收獲,不斷成長,而這些都需要誠信來作為支撐。這就像把許多木板箍成一個木桶一樣,誠信就是那個箍桶的繩。

你知道自己心裏想要什麼

2013年5月23日下午,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在《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讀書會問答互動會上,敬一丹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提到了陳虻在央視那一段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曆。

大學畢業時,學光學的陳虻被分到了航天工業部團委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了中央電視台,陳虻在中央電視台的頭三年裏,沒有具體的工作,如果說他幹的事兒算是工作的話,那個工作就叫“打雜”。因為他的工科背景,讓領導有些不待見。

的確,初到央視的三年裏,每次報選題,到了陳虻那兒都會自動地跳過去。從陳虻上班的那天起,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領肥皂、毛巾,拿報紙,幹雜務。誰在外麵拍片子磁帶不夠了,一個電話回來,陳虻就扛上幾箱帶子,買張站台票給送過去。誰的錢不夠了,陳虻就負責跑郵局寄錢。誰要是外出拍片子,說:“陳虻,跟我走一趟。”他都會高興半天,因為,這是三年裏他覺得最幸福的事兒。

是的,“走一趟”對其他人來說就是搬東西,就是聯係車票,找住處,而對陳虻來說卻是學習業務的大好機會……

“陳虻是一個聰明的人。”敬一丹說,“他學光學能考上哈工大,也是一個好學生,陳虻內心裏的願望非常清楚,想幹什麼,要幹什麼,他從來都是清楚的,所以他繞了一大圈以後,終於幹了電視。當時他到了電視台以後,人家聽說這人是學光學的,就差點沒把他分到燈光科去。這是陳虻自己跟我說的。後來他就在辦公室打雜,誰也不知道這小夥子能幹什麼。更沒人會把他當成一個未來的業務領袖。”

一個打雜的,機會在哪兒呢?

一天下午,臨近下班的時候,辦公室裏隻有陳虻一個人,一個電話打來,他們的頭說:“辦公室裏有人嗎?”“就我一個。”“再沒別人了嗎?”“對,就我一個。”“那怎麼辦?我們特別困難的終於爭取到采訪哈默的機會,美國石油大亨。怎麼辦呢?我們現在手裏什麼東西都沒有,明天就去采訪。你能不能準備一下弄個提綱。”同學們,那時候沒有百度啊。那個哈默是誰?陳虻箭步如飛,臨下班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跑到了現在廣電總局九樓的資料室,幸好他找到了一本哈默傳。他用了一夜的時間整理了50個問題。第二天當他把這個提綱拿給頭兒的時候,頭兒很驚訝:差點去燈光科的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