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評析程超澤教育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的成功大預測
認識程超澤教授是1993年在汕頭大學的一次國際年會上,與會中他對中國經濟走勢的樂天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他出版的每一本書。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出版第一本爭議性專著《走出山坳的中國》(海天出版社,1995年)以來,他關於中國經濟的趨勢預測分析成果累累。除了上述《走出山坳的中國》以外,他的著作《亞洲怎麼了:亞洲金融風暴全景透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世紀之爭——中國:一個經濟大國的崛起》(新華出版社,1998年)、《中國經濟:崩潰還是成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經濟》(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國經濟成長之謎》(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大拐點:站在中國大牛市的新起點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大財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資機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以及《警惕!中國股市虛擬大崩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等,都是中國廣大讀者耳熟能詳的圖書。這些圖書的出版,用白紙黑字為程教授在過去一些年裏對中外一係列經濟大事件的正確預測作了有力的佐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有關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學術討論中,著名的《河殤》、《山坳裏的中國》曾經因為作者的悲觀論點而在國內外“洛陽紙貴”。幾乎就在同時,程教授寫下了他那本著名的《走出山坳的中國》一書,駁斥悲觀派對中國經濟“盛世危言”式的描述。就在這本在國內有著影響的代表作裏,他成功預言中國經濟還將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這艘“航空母艦”非但不會像國內外那些悲觀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要下沉、要崩潰”,而且還會全速前進。他在書中寫道:
“本書的作者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地提出:21世紀將最終形成‘中國世紀’!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以平均9%以上速度發展,按照對中國和目前經濟總量世界排名前九位的未來經濟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行預測,我們得出以下基本結論: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於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12年超過德國,21世紀20年代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21世紀50年代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躍上世界之最,‘一覽眾山小’。”
自1995年《走出山坳的中國》出版以來,中國經濟十多年的走勢有力地驗證了程教授當時孤獨卻非常前衛的觀點。他在書中預測的中國經濟總量的“趕超”進程甚至在年份上都和現實非常吻合。事實是,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
2012年、21世紀20年代和50年代雖然還沒有到,但時間將進一步證實他在書中描述的觀點。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全麵爆發。危機是在該年7月最先在泰國發生的,然後迅速向周邊國家及地區蔓延,危機波及之廣、危害之慘烈,令全球震驚。由於是世界大題材,程教授很快就關注起亞洲金融危機來。1998年年初,他的《亞洲怎麼了:亞洲金融風暴全景透視》一書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就在這本開全國分析亞洲金融危機之先河的圖書裏,他放言美國經濟行將猛烈下挫。同年年中,他因為新書出版的緣故,應邀在上海東方電視台財經頻道做客,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就在程教授上述圖書出版不久,從2000年起美國經濟危機便成為21世紀初世界最大的新聞主題之一,美國著名的“矽穀熱”引發的21世紀初美國經濟危機和倒退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從這場危機開始,國際上開始流行起“美國打一個噴嚏,全球就傷風感冒”的說法。這一次美國經濟和股市危機一直影響了21世紀最初5年的全球經濟。
——2004年,就在中國股市處在最低迷的時候,程超澤教授的《大拐點:站在中國大牛市的新起點上》一書在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他在書中鞭辟入裏地預測道:
“本書的作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內生性變量不斷增加,要素生產率和全民發展指標穩步提高,重大經濟結構性轉型日漸突出。實施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經濟開始步入新一輪的成長周期。我們已經感到:中國經濟正運行在增長性長波軌跡上,一輪氣勢磅礴的股市反轉大行情正向我們悄然逼近。”
“中國正在興起新一輪的經濟景氣周期,如果你不知道中國已經,或正在興起的大事,那你就等於坐失一次長期參與分享中國經濟上升時期發展大紅利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大牛市的到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牛市初期甚至非常折磨人,股市即使具備了所有牛市條件,也仍需要若幹契機,這裏麵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和不確定因素。大盤在反複走高的過程中將伴隨著市場主力的不斷高位寬幅震蕩,但每一次主力意圖明顯的高位洗盤都意味著誘空,其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獲取更多長期鎖定的戰略籌碼。隻要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趨勢不變,大盤震蕩攀升的趨勢將一直不會改變。因此,前進中的股指回抽所造成的短期背離在中長期走勢中必將得到不斷充分修複。中國股市在未來曆程中也將發生各種大小波折,但這些波折將成為進一步推高中國股市健康規範發展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