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點精英第十五課 求職課 不懈的學習將受益一生(1 / 3)

西點精英第十五課 求職課 不懈的學習將受益一生

學習是西點精英的成功習慣

在各界做事的人,無論是商業界、交通界還是軍界,他們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學府培養的能善於選擇書本並活用書本知識的年輕人。

——海德雷上尉

西點軍校的精英們有一個很顯著的優點就是他們豐富的知識,豐厚的文化底蘊。西點軍校不隻是出產軍人,他們出產的是綜合性的學習型人才。每一個西點學子的心中都鐫刻著這樣的箴言:強化知識更新,樹立“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已成為時代的呼喚。這是西點軍校的校訓,西點人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決定著未來,知識改變命運,隻能努力學習,堅持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才能真正擁有成功!艾森豪威爾有這樣的見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堅持不懈、不斷進取對成功的意義更大。”隻有不斷地學習,把學習當做必勝的事業來做的人才能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在真理的海洋裏徜徉,才能不斷的超越自我。

當今社會是知識經濟型社會,學習是重中之重,學會學習,多學習,對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命運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把知識型經濟稱之為“學習性經濟”。微軟作為當今的頂尖企業,就十分注重“學習”,這也是它之所以能如此成功的極重要的原因。微軟十分努力的把企業建立成為一個“學習性的組織”,鼓勵員工積極學習,微軟提出,學習是自我批評的學習,信息反饋的學習,交流共享的學習,通過各個途徑加強知識的學習,強化自身。對於企業況且如此,對於個人來講學習也尤為重要,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訓,樹立終身勤奮學習的理念,不停的堅持學習,我們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理想,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

諾貝爾幼時家境十分困窘,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的父親不得不奔赴德國謀生,兩個哥哥也小小年紀就開始獨立操持生計。由於缺乏營養,諾貝爾從小就體弱多病,當別的小朋友都在歡快、肆意的玩耍時,他隻能孤零零地在一旁看著。在這樣的童年生活中,諾貝爾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內向了。

直到8歲時,諾貝爾才開始上小學。10歲時,諾貝爾的父母迫於生活壓力,將全家遷到了俄國的彼得堡,諾貝爾由此終止了正規學校的學習。在彼得堡,由於諾貝爾一家都不懂俄語,諾貝爾和哥哥們無法接受當地學校的教育,隻好在一個瑞典籍的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諾貝爾十分好學,他勤奮、認真的學習態度深受父母和教師的喜愛和讚賞。然而不幸地是,在諾貝爾15歲那一年,家庭連遭變故,再也不能承受起兄弟三人的學習費用了,諾貝爾隻好停止了學業,到父親開辦的工廠裏當助手。在工廠裏,諾貝爾總是認真、負責地做好每一個環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認真地思索,謙虛地向他人請教,他好學而又認真的工作態度使他在工廠裏學到了很多學問。工廠的業績在諾貝爾的幫助下也慢慢有了起色,但諾貝爾並不滿足,認為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於是,他用兩年的時間先後到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考察學習,積極地吸收他們先進的技術、現代化的管理和獨特的企業文化等方麵。就這樣,諾貝爾很快就成為了一名精通多國語言的學者和具備先進技術與豐厚管理經驗的實幹家。回國後,他立即投入到了工廠的改造中,將自己的學習所得付之實踐——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生產流程、營造獨特的企業文化等,工廠在他的大力整頓下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天天壯大起來。

知識有時還是失敗的經驗,諾貝爾在勤奮努力學習之後,終於學有所成,但是他最成功的學習還是在對失敗經驗的學習。大家都知道的,諾貝爾在研製炸藥的時候經曆許多次失敗,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改變研究方向,而是不斷的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一次次在前麵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試驗,把每次失敗的經驗當做最好的知識來學習反思。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無數次的失敗後,諾貝爾或得了最大的成功,他發明的安全炸藥改變了人類火藥發展的曆史,為人類的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工具,人類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回顧諾貝爾成才的曆史,我們可以發現諾貝爾並沒有出眾的天賦,也沒有優越的環境,但是,在曆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曆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這是一個多麼感人又多麼勵誌的故事啊!同時也是不斷學習知識,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

時任西點軍校第一任校長的喬納森·威廉姆斯這樣感慨:“不管你有多麼偉大,你依然需要提升自己,如果你停止在現有的水平上,事實上你是在倒退。”“養成每天閱讀10分鍾書的好習慣,20年後你們都可以來做校長。”西點人把這種“不斷求知,不斷學習”的理念貫穿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來,他們從來都不會滿足於現有的成就,因為他們知道一旦滿足了,那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那麼對於更高的目標,更大的理想就不會再去拚命的追求和實現。誠然,會學習的西點人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貫穿他們生活始終的學習教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使他們養成了良好學習的習慣,並一直推動他們前進。就比如爬山,當你爬上一座小山丘的頂部在縱覽了這座小山丘的美景之後,你如果飄飄然而不去追求下一個更高的山峰,那麼你也僅僅隻能看到這麼高的景色了。如果當你持續的追求,持續的攀登,那麼高高的珠穆朗瑪峰也不會是高不可攀的神山了。

通過上述事例學習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在現代社會,怎麼樣使自己成為一個勝利者,怎麼樣使自己成為一個強者,怎麼樣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是成功的資本,因為無學將無以致用。隻有學習,你才能收獲一把利刃——真正的知識和本領,它讓你披荊斬棘,無往不勝;隻有學習,你才能尋找到解決工作中困難的辦法,完成任務;隻有學習,你才能擁有更多的創新方法,才能在工作學習中發揮更大的能量,才能幹的更加的出色;隻有學習,你才能用科學和智力來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實現自己;隻有學習,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屹立不倒的人,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收獲完美的人生。很多的人,很刻苦,很拚命,但是效果不好,很重要的而一個原因就是不善於學習,不去學習,沒有知識和能力。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不斷學習,肯學習,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才是製勝的法寶。

如果說學習是一把利劍,那麼知識就是擋在利劍與成功之間的一座大山,隻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求知,即不斷的揮舞自己手中那鋒利的學習之劍,劈開知識之山的每一塊石頭,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功。當你在學習遇挫的時候,大聲對自己說“我要用我的學習之劍在知識的大山中開辟出一條屬於我自己的成功之路”。

不管你有多強大,仍需提升自己

“不斷提升自己”是作為西點的軍規提出來的,可見西點軍校把努力提升自己看的非常重要。西點人認為每一天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所以每個人每一天都要努力的提高自己,要學會在任何的艱難挫折下成長,這些都是提升自己繼續進步的階梯。“人無完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或多或少的有某些方麵的缺失,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人隻能不斷地追求完美,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在奔赴完美的路途中多行進一步,多收獲一分。我們能做的是學習別人的長處,學習自己還未了解的知識,涉獵自己還未涉及到得領域,每天都告訴自己,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我還有很大的潛力來提升自己。

一次實驗課,一位老師給學生們做一個實驗。他故弄玄虛的拿出來一個玻璃杯,開始往被子裏麵裝石頭,把杯子裝的“滿滿的”,一直撞到了杯口。在大家看來,這個杯子的確裝滿了。

這位老師就問學生:“杯子裝滿了嗎?”

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滿了。”甚至還有一個學生笑聲在座位上嬉笑著說,老師真笨,裝滿都不知道……

老師了然於胸地笑了,不管同學們的反應,往被子裏麵裝碎石頭,這些碎石頭都填在了大石頭的縫隙中,這樣看上去,杯子更滿了。

老師又問道:“杯子滿了嗎?”

同學們繼續回答道:“滿了!”

這位老師笑了笑,拿出了些沙子,往被子裏倒,沙子都填充到了碎石的縫隙中。

“這回滿了嗎?”“沒滿”,學生們爭搶著回答:“還可以繼續裝水,這樣被子才會滿。”

往杯子裏麵裝東西的故事我們聽過很多次,你永遠都不明白為什麼杯子就那麼大的空間,但是總是裝不滿,可以繼續裝下各種物質,就像人的大腦一樣,接受不同的知識,不斷地提升自己。人生也是如此,當你認為人生的杯子滿了的時候,其實它並沒有真正的滿,還有很多的縫隙等著你去填充,很多的空間等著你去開拓。你隻有永遠抱著學習的態度,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的態度,行走,學習,能走多遠就走多遠。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明家愛迪生如是說,天才是百分一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些偉人從來都不會停下他們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循著科學的印跡往上攀登,追求真理,何況我們呢!

不斷的提升自己還需要我們做到一點,擁有很清晰的人生規劃。人生規劃在人的一生中舉足輕重,這是一個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負,對自己的一生懷有自信並有毅力要爭取的優秀者所應該具有的品質,不可缺失,容不得心浮氣躁。一個人隻有有了理想,有了目標,有了前進的方向和動力,才能一步步朝著這個理想邁進,才能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這就是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的過程。就像往杯子裏裝水一樣,如果一開始就往杯子裏注滿了水,這個杯子就真正的滿了,再也裝不進去什麼東西,可能隻能加入特殊的能消減水的溶劑加以破壞才能再裝入其他東西。但是人生如果要精彩豐滿,必須是多樣性的,需要很多的元素來充實,不可能隻注入單一的“水”,更多有分量的東西還等待我們去挖掘,去追求,以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不斷提升自己更重要的一點是懂得去奉獻,這是一個人去追求更高更遠的價值所在。西點的精英們無不懷揣著這個崇高的理想去學習,去努力,去發奮,去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成材後能更好的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服務人民,那種無私的奉獻精神作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更能催促他們勇往直前,不斷提升自我,讓自己更優秀!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得到了什麼。如果你是一滴水珠,你是否反射了一縷陽光?如果你是一顆雨滴,你是否滋潤了一塊土地?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你是否牢牢地佇立在自己的崗位上?時代在變革,社會在進步,人們的奉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但是一些人生哲理不會變,人的奉獻精神不會變!馬克思曾用他那詩與火的語言這樣表達:“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造福的職業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撒下熱淚。”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了人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