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寫作文集中的80篇散文時,不敢說靈感奔湧,文思還是很充沛的。現在要寫一篇序言之類的文字時,卻感到了無話可說。

1963年,我出生於魯西的一個農民家庭。貧乏的物質生活,使得童年的我飽受折磨。但是,正如好多人的人生幸福都在童年一樣,我也並不例外。父母、姐姐、兄長、親戚,無不對我愛護有加。所有這些,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成為人生的一筆財富。親人之間,也都相互幫扶,共度苦難歲月。

我家族中的親人,上自祖父,下自我的堂兄,外加五服之內的其他人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們生於泥土,最後又複歸泥土。土裏刨食,是他們一生的寫照。他們的行狀,像是一道一道的影子,時常在我的眼前閃現。這影子,或重或輕,無不讓我的心靈悸動。勞動,是神聖的。但是,一旦神聖的勞動換來的卻是饑餓與病痛時,這勞動就讓人迷茫、置疑了。

六、七歲時,農民後代的我就不願意再做農民了。母親領著我去壽張城裏趕集時,我看到了渾磚到頂、房頂傾斜的房子。母親問我長大了願意住什麼樣的房子,我沒有說話;我的雙手手掌相觸,比劃著房頂的式樣。母親看後,明白了我的意思。

雖然經過奮力拚搏,我考上中專學校,畢業後有了工作;但是,麵前的路並不平坦。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我處於孤單、孤獨的境地。望望前方,沒有美麗的風景,隻有無邊的荒草。

很自然的,早年生活中親人所給予的溫暖,便讓我不時想起了。於是,我從1992年開始,一篇一篇地表現這方麵的內容。直到2012年7月,才算基本完成。

孝是傳統道德,國人一直提倡。但我以為,不如用愛代替。愛是雙方的,孝是單方的。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其次是父愛。我想,如果兄弟之間、姐妹之間、宗族人物之間;擴大點說,村人之間,能夠從母愛、父愛上得到感染,進而相互愛護,那將是一個融融泄泄的世界。基於這種理想,我於散文當中,著力表現人物之間的真摯關愛。

我不敢說,我所寫的家族人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農民的命運。但是,我起碼做到了用一支拙劣的筆,真實地表現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命運。寫作時,我的心時時感受到苦澀。對文中的人物,我時常生出憐憫、同情之心。同時,我不時地感到卑微、渺小。以一顆卑微的心去體會值得憐憫的人物,二者是平等的。

董仲舒說“詩無達詁”,我想散文也是的。在一篇千字左右的序言裏,想把集子裏所有文章的意思概括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就是,教科書上談論文章好用“思想感情”,我看不如說“感情思想”。文學作品不是哲學著作,如果說有什麼思想的話,那一定是蘊含於感情當中的。汪曾祺說過,作家是提供情感的。作家的高下,取決於文本當中感情的豐富、深厚與否。

這樣的話,那就請讀者打開書本,進入到我的感情世界裏吧。

2012年10月5日

集中諸篇,分兩大類,或寫家族人物的滄桑命運,或寫人物之間的真摯關愛。

下筆無滯澀,文字有情味。力求文章自得,屏棄世俗濫調。高山鼓瑟,平疇和風,庶幾近之。(印在封麵折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