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低調做人,守拙安愚
低調做人,守拙安愚,是一種品格,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姿態,一種風度,更是一種謀略。凡事保持低調,有時可以化劍拔弩張為平心靜氣,化狂風驟雨為和風細雨。化撲朔迷離為悄無聲息,低調是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做人學問。低調做人,守拙安愚,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能夠在低調中修煉自己,暗蓄力量,並尋求機會,能夠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宏圖偉業,能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一飛衝天,一鳴驚人。
韜晦政策是手段,待機求成才是目的
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李叔同·《晚晴集》
這段話的意思是:無論是與大眾人相處,還是獨處,絕不能炫耀自己,顯露自己的才華。要做到韜光養晦,必須如癡如聾。
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於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這才是寬心處世的奧妙之處。
修行人不要知名度,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人一出名,嫉妒障礙陷害誹謗全來了。培養自己的真實智慧,智慧靠養,不是學來的。讀書多是知識,儒家說:“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因為不是你自己領悟的。智慧是由定來的,不是外來的,要養。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才產生智慧,因定生慧。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外是二,二都沒有就是一,才能達到一真法界。如仍有內外,仍在十法界中。
所謂“韜光養晦”政策,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不在於這種提法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上,而這個具體操作是不會輕易公開的。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韜光養晦,可怎麼個“韜光”、怎麼個“養晦”還是不清楚的,這樣便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韜光養晦策略不是絕口不提這四個字,而是讓一切看起來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後在這個“為”與“不為”上盡心竭力做足了功夫,遂成其功。
無論在職場或是商場裏,還是要韜晦一些比較好。太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刮目相看,表現得急於求成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會給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會使你過早地成為人們的競爭對手,倘若你沒有厚積薄發的底牌,一旦成為強弩之末,那隻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場外。所以,別太拿自己當回事。
有這樣的一個事例,王某過去有一個非常嚴厲的上司,隻要下屬有一點點小過失,就會被他罵個狗血噴頭。
一次,這位上司終於離開了公司,王某歡天喜地。新來的李經理和和氣氣,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厭其煩地拿來與大家商討。起先,王某很慶幸來了個這麼民主的上司,可沒過多久,新的煩惱就接踵而來。
首先大量工作毫無意義地重複返工。過去的經理雖然武斷,但在他手下工作隻要按他的吩咐盡心做好便是,不必過多操心。而現在的李經理一遇到工作就馬上先要“聽聽大家的意見”,而且幾乎每個手下的意見都能影響他的決定,特沒主見,弄得大家經常加班,效率卻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線下降。自從新經理上任後,由於部門業績大不如前,部門的收入連連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獎金的王某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拿到過2000元了。
最後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漸濃鬱。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新經理的能力紛紛表示懷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裏多次跟王某說:“論資曆,論水平,論才幹,他哪裏比得上你?偏偏讓這種人來當我們的領導!”
於是,在那次好友的聚會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朋友七嘴八舌地給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說,跟他較勁,看看誰有實力!也有的說,找上層領導反映,撬掉他!還有的甚至建議,幹脆辭職,不伺候這種“低能兒”了!
最後,王某還是聽取了父親的建議。父親說:“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應該盡力輔佐他,在努力工作中尋找新的機遇。”於是,王某及時調整了心態。他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麵,要全麵地認識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過人的地方,不然為什麼能力平平的他卻能得到眼前的位置呢?
從那以後,王某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輔佐上司。本來王某的上司也早聽說了他的才能,心裏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誠意地輔佐自己,不僅漸漸消除了戒備,而且從心底裏對王某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當然沒有放棄尋找和創造新的機遇。在不給上司造成壓力的前提下,王某盡力抓住一切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與能力。與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關係,盡力為他做好工作,無非是為了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果然,過了沒多久,王某就引起了公司上層領導的關注。當他們向王某的上司了解情況的時候,得到的是積極的評價和大力的推薦,於是王某理所當然得到了晉升。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爭中尤其如此。善於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周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
隱藏精巧給人以安全之感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耳若聾,有口若啞。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李叔同·《晚晴集》
這段話的意思是:深藏不露就叫持戒,必有福報。張牙舞爪,還沒做什麼就敗了。所以有為之人要裝聾作啞,絕群離俗,安然覓道,他的道才會被世人信奉。
隱藏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應相當敏銳的人,最好也不要完全顯露於外,而要表現得遲鈍一些。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這話表明:深藏不露(即深潛不露)並不是因興趣使然,相反,人要抑製自己的興趣才能做到深藏不露,這是戒口(術語,指癮君子戒煙)。不戒那一口,精武英雄也得趴下。人一持戒,本事就大。你一約束自己,別人就約束不了你。從天蓬元帥到豬八戒,看起來他好像吃虧了,不能在高老莊吃饃娶妻,也不能在河裏驅使蝦兵蟹將,但正路畢竟是正路,八戒委屈了自己,最終揚眉吐氣,也成了佛。
“若浮於外,未久必敗”。好茶要沉底,好漢也要沉底。莫如浮萍,隨水漾了。莫如浮草,隨人碎了。莫如浮沙,隨風散了。人一輕浮,就會被重重摔下。事一輕浮,就會被輕輕抽幹。
“有口若啞,有耳若聾”,這點前麵已進過,指聾啞自己,亮了心頭。
“絕群離俗,其道乃崇”,指要遠離一些人,才能成就一些事。
弘一遠離山下煙火,才能點燃山上燈火。俗世的火重,你心中聖靈的火焰就弱,反之就燒得旺。君子善於隱藏自己,尤其善於隱藏生命的火苗!
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這種讓人隨時心生警戒的人,怎麼還有魅力可言呢?
如果一個人的作風太過敏銳、精明,與之接觸的人都會受其指責,如此一來,當然誰也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他。由此可知,一個人的表現如果過於敏銳,便成為其他人充分發揮所能的障礙。如果一個人能稍微掩飾自己的鋒芒,使別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者。
日本政界著名的政治家大平正芳正是一位因未將內心的敏銳顯露於外而獲得成功的人物。其實,他是個相當聰明,且反應靈活的人。由於生性酷愛讀書,當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書官時,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抽空逛逛位於神田的書店街,並買幾本中意的書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說話速度慢條斯理而聞言,其實這可能是他故意隱藏敏銳的真麵目,佯裝成反應遲鈍,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擊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來,遲鈍不光可以隱藏鋒芒,使自己逃脫眾矢,從而成功地保全自己。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住在許都,在衣帶詔簽名後,也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一日,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談起以龍狀人,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劉備與他才是。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匙箸也丟落了地下,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從容俯拾匙箸,並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也避免了一場劫數。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是非常聰明的。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顯炫、吹牛、自大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這辦法是很讓人放心的,至少在表麵上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一個人在世上,氣焰是不能過於張揚的。 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
中國舊時的店鋪裏,在店麵是不陳列貴重的貨物的,店主總是把它們收藏起來。隻有遇到有錢又識貨的人,才告訴他們好東西在裏麵。倘若隨便將上等商品擺放在明麵上,豈有賊不惦記之理。不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
先收斂才能待機而有效出擊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
——李叔同·《晚晴集》
這段話的意思是:學道的人每天都把監督別人的工夫用來監督自己,那麼道業(修道的事業)無有不成。不管你是喜是悲,是動是靜,此處都是監督自己的時光。
這段話有兩個寶貴的意思:一是隨時監督自己就像監督別人,二是人要先收斂才能有效出擊。第一點前麵已講過許多,在此重點講第二點。拳師教人,你要打得狠,就要捏得緊,鬆鬆垮垮地怎麼打?沒法打。獅子老虎捕食前都要長時間地隱匿,一來就上沒有效果。
佛經雲,原來我們的世界是藏在一粒沙子中,原來我們的人生是藏在一滴水中,原來我們的生活是藏在一滴眼淚中,什麼時候你的喜淚流下來,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自古深山藏古寺,如果你到香山去,還會發現很多隱藏的廟宇,他們或在樹林中。或在山崖底,有緣人才碰得到。
修行的人一定要懂得隱藏自己,也就是大慧禪師所說的“檢點”,這兩個字不好聽,但就是那麼回事,如果你嫌它不好聽,那就說收斂吧。穀子要收斂才能入倉,人也要收斂才能發光。你知道夜明珠晚上為什麼會發亮嗎?由於它白天收斂了能量。寫字要收鋒,蓋樓房要收尾,一棟爛尾樓送人都不要。
弘一法師常勸弟子們要收斂自己,他在福建培養了一個僧團,每天就隻準和尚們讀經做功課,鍛煉身體,修煉佛法,自耕自足,其他的一概都不準幹。三年下來這個僧團形成了,經人引導編入了部隊到前線殺敵去了,戰功卓著。如果不是弘一法師當初讓他們收斂,守清規戒律,就不會有這樣的事。
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是做人的大智慧,因此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說,為人處世中,懂得示弱是掌握主動權的“靈丹妙藥”,也是謙遜為人、處世的製勝法寶。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還給人“窩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覺,但這樣的人並不可小看。
有時候,越是這樣的人,越是在胸中隱藏著高遠的誌向抱負,而他這種表麵“無能”,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策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在我們的思維領域,示弱應該是一種無能、懦弱的表現。而主動示弱就不隻是無能、懦弱的表現了,而是在此基礎上犯癡的表現了。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恰恰是這種犯癡才能起到力挽狂瀾,化險為夷的作用。生活中,我們必須在必要時把自己的弱點推開來給別人看。因為這種糊塗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劉備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們奠定了他王業的基礎。
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在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名叫張飛;另一個是在逃的殺人犯,正在被通緝,流竄江湖,名叫關羽。而他,劉備,皇親國戚,後被皇上認為皇叔,肯與他們結為異姓兄弟,他這一來,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湧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聖關雲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河開始彙成汪洋。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後生小子,前後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名位,隻論年齡,劉備差不多可以稱得上長輩,這長輩喝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製的閉門羹,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得丟了臉麵,連關羽和張飛都在咬牙切齒,這又一低,一條更寬闊的河流彙入他寬闊的胸懷,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鬆。益州別駕張鬆,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後,誌得意滿,驕人慢士,數日不見張鬆,見麵就要問罪。後又向他耀武揚威,引起對方譏笑,又差點將其處死。劉備派趙雲、關雲長迎候於境外,自己親迎於境內,宴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鬆深受感動,終於把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的地圖獻給了劉備。這再一低,西川百姓彙入了他的帝國。
最能看出劉備與曹操交際差別的,要算他倆對待張鬆的不同態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結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最後良機,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國的川內平原。
在這個故事中,劉備胸懷大誌,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並且還因此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上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傲氣衝天,耀武揚威。他因失去了大好基業,其實一點都不冤。
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與人交往時掌握主動。
示弱,必須善於選擇適宜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麵前不要展示自己的顯赫,應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別人麵前要多說自己失敗的紀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狀況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說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好以及工作中的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你“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坦陳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困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