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55招
爺爺奶奶不嬌慣,孩子才能懂節儉
家教紅綠燈
浩軒是家裏的“三代獨苗”,他從小就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下長大。
對於浩軒的要求,隻要是不算太過分,爸爸媽媽都會答應他,即使爸爸媽媽不答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會想辦法滿足他。
一天,9歲的浩軒對媽媽說自己想買一個書包,可是媽媽不答應:“寶貝,上周不是剛給你買了一個新書包嗎?那個書包還能用,等過段時間媽媽再給你買吧。”
可是浩軒卻撒嬌道:“媽媽,我們班的同學新買的書包,上麵有指南針,還有好看的灰太狼。可是我的書包上麵卻沒有,我就是想要一個像同學那樣的新書包。”
見媽媽仍然不答應給自己買新書包,於是浩軒便向爺爺奶奶求救。如他所料,奶奶立刻就答應了給他買新書包的要求。奶奶還說:“就這一個寶貝孫子,不疼他疼誰呀?”說完,奶奶便帶著浩軒去買新書包了。
在爺爺奶奶的寵愛下,浩軒變得越來越不知節儉了,他買東西從來都不會考慮是否真的需要,總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很多東西買回家了也不知道珍惜。
家教指揮台
孩子不懂得節儉,責任在家長身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逐漸形成,導致了祖輩對孫輩的溺愛與嬌慣,祖輩對孩子總是百依百順、過於遷就。
有些祖輩認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浪費一點兒也沒什麼;也有的祖輩認為自己曾經受過很多苦,為了讓孩子過得幸福一點兒,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會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在祖輩的慣養之下,孩子總認為自己想要什麼總會得到滿足,因此逐漸形成了鋪張浪費的習慣,根本不知道“節儉”為何物。
我們所指的節儉不是小氣,不是摳門,而是一種傳統美德,是一種優秀的理財品質,更是一種理性的生活態度。節儉是孩子應該從小養成的一種習慣,學會節儉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品質,而且還有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寶貴財富。
讓孩子學會節儉,家長責無旁貸。因此,祖輩一定要轉變不良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為科學的愛,讓孩子學會節儉。
家教安全行
1. 讓孩子學會節儉,祖輩不妨對孩子實行“計劃經濟”
想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那麼祖輩就要先讓孩子樹立節儉的意識。為此,爺爺奶奶不妨對孩子實行“計劃經濟”,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花錢。
對孩子實行“計劃經濟”,爺爺奶奶一定要“狠狠心”,不能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邁出學會節儉的第一步。
綺茵的爺爺奶奶平時生活比較節儉,但是對孫女的要求總是盡量滿足。漸漸地,爺爺奶奶發現綺茵越來越浪費了,她總認為自己想要什麼爺爺奶奶都能買給自己,因此對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珍惜。
例如,無論綺茵想要什麼樣的鉛筆,奶奶都會毫不猶豫地給她買,可是奶奶給她買回來之後她卻不怎麼用,在學校也經常丟鉛筆,對此她卻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丟就丟了吧,反正奶奶還會給我買新的。”
於是,爺爺奶奶商量一番,決定對孫女實行“計劃經濟”,讓她學會節儉。第二天,爺爺奶奶帶綺茵去公園玩,奶奶對她說:“茵茵,咱們今天不能像以前那樣“碰碰車”、“摩天輪”、“航天飛船”等什麼都玩遍,奶奶隻給你20 元,你想玩什麼自己決定。”
綺茵想了想,最後決定花15 元錢玩了10 分鍾的碰碰車,剩下的5 元錢她交給奶奶,說是留著下次用。
從那以後,爺爺奶奶對綺茵實行“計劃經濟”的範圍逐漸擴大,而綺茵也漸漸學會了節儉,並且還有了一定的理財能力。
祖輩要像綺茵的爺爺奶奶那樣,通過對孩子實行“計劃經濟”,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消費。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既可以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還有助於讓孩子學會節儉,提高孩子的理財能力,真是一舉三得的好方法。
2. 讓孩子學會節儉,祖輩要讓孩子適當嚐嚐“苦頭”
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簡直就是在蜜罐子裏泡大的,從小就沒受過苦,根本就不知道“節儉”二字的意義所在。要想讓孩子學會節儉,祖輩對孩子適當地進行一些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10 歲的天宇正在讀小學四年級,他各方麵表現還不錯,就是有些太愛享受了——雖然學校的食堂飯菜還可以,但是天宇為了避免刷碗,從不在食堂吃飯,總是約上小夥伴到校外的小餐館就餐。
後來,天宇的爺爺知道了這件事,決定讓孫子嚐嚐“苦頭”,讓他學會節儉。
於是,一個周末,爺爺帶著天宇出去逛街。在一個地鐵入口處,有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報紙。爺爺掏出10 元錢,讓孫子去買了10 份報紙,並讓他按原價再把報紙賣出去。
天宇不明白爺爺的用意何在,隻好按照爺爺的要求做——他站到小區門口賣報紙。天宇花了幾個小時,終於把報紙賣出去了。
當又累又渴的天宇回到家時,爺爺問他:“孩子,你說說你賣報紙有什麼感受啊?”天宇喝了一口水,對爺爺說:“那還用說嗎,爺爺,真是又累又渴!”爺爺繼續說道:“可是你知道地鐵門口的老人一份報紙隻賺一毛錢,你算算你這麼長時間掙了多少錢?”
這時,天宇才明白爺爺的良苦用心,他慚愧地對爺爺說:
“爺爺,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亂花錢了。” 從那以後,天宇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節儉了。
從天宇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天宇的爺爺通過讓孫子賣報紙,讓他明白了賺錢的不容易,從而自覺地改掉了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學會了節儉。這是一個讓孩子學會節儉的小妙招,祖輩不妨借鑒。
3. 讓孩子學會節儉,祖輩還要對孫輩進行傳統教育
讓孩子學會節儉,祖輩不妨對孫輩進行一些傳統教育,讓孫輩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明白節儉的重要意義,學會節儉。
曆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的故事不勝枚舉。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地換,辦公紙張用了正麵還要用反麵,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歎。
當年,周恩來總理有一隻鋼紙箱(鋼紙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的特種紙), 那是他在出席日內瓦會議時購買的。周恩來每次出國訪問,都會隨身帶上那隻鋼紙箱,因為在這隻鋼紙箱裏,一直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秘密……
1963 年,周恩來出訪埃及,下榻在開羅賓館。在此期間,很多外國記者對周恩來的那隻鋼紙箱感到好奇,紛紛猜測。有人說,裏麵可能裝有核按鈕;有人說,裏麵裝的是保密通訊工具;還有人說,箱子裏裝的是中國的核心機密材料。
實際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鋼紙箱裏麵裝的卻是周總理的襯衣。原來,周總理十分講究儀容風度,他所穿的外套,件件都有棱有角、整潔幹淨,但是他的襯衣都是穿破了再補、補過了再穿的,十分破舊。周總理出國訪問期間,他的一言一行、一帽一鞋都在新聞媒體的捕捉追蹤之中,如果稍有不慎,破襯衣被記者發現了,也會為一些對我國不友好的國家製造口實。
於是,這隻鋼紙箱就派上了用場。每天晚上,周恩來換下襯衣後,就由衛士長成元功把衣服裝進箱子,送到大使館,再把頭一天洗好的襯衣裝進箱子,加上鎖帶回賓館。
這就是當年外國記者一直解不開的鋼紙箱的秘密。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傳為美談。在培養孩子勤儉節約良好品質方麵,周總理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祖輩不妨用這類故事來教育不懂節儉的孫輩。
第56招
讓孩子學會感恩
家教紅綠燈
9 歲的香嵐正在讀小學四年級,她從小就是由奶奶帶大的。平時,奶奶對唯一的小孫女疼愛有加,有求必應。但是香嵐卻覺得奶奶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一點兒感恩之心。
一次,奶奶在買菜的時候不小心扭到腰了。可奶奶還是忍著痛去接香嵐放學。誰知,香嵐見到奶奶彎著腰來接自己,不但不關心奶奶,反而不高興地對奶奶說:“奶奶,您怎麼這個樣子來接我呀,同學們看見該笑話我了。”說著,香嵐還把書包塞到了奶奶手中,自己輕輕鬆鬆地走在奶奶前麵。
看著孫女一蹦一跳的身影,奶奶心裏一酸,眼淚忍不住流了出來:自己這麼疼愛孫女,為她付出了這麼多。可是這孩子怎麼一點兒感恩之心都沒有,對自己這麼冷漠?
家教指揮台
我們常說,飲水思源。這即是感恩之心的一種體現。感恩是一種美德,教孩子學會感恩,是爺爺奶奶的必修課程。學會感恩,孩子才不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學會感恩,孩子才能夠理解、關心長輩,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學會感恩,對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專家指出,10歲左右正是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的最佳時期,讓孩子學會感恩至關重要。
因此,爺爺奶奶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孩子播下感恩的種子,給孩子感恩的機會,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還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父母感恩。相信在爺爺奶奶的精心教育下,孩子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家教安全行
1. 給孩子感恩的機會
讓孩子學會感恩的前提條件是,爺爺奶奶要給孩子感恩的機會。為此,爺爺奶奶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培養孩子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質。比如讓孫子幫爺爺洗腳,讓孫女幫奶奶梳頭發,等等。
10 歲的榮軒正在讀小學四年級,他是一個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的好孩子。
一天晚上,榮軒寫完作業後,便到客廳裏和爺爺奶奶一起看電視。插播廣告期間,電視中播放了一則公益廣告《為媽媽洗腳》。廣告播完後,榮軒跑到洗漱間。不一會兒,他端來一盆熱水,要幫奶奶洗腳。
奶奶心裏很高興,但又不忍心讓小孫子幫自己洗腳,於是說道:“乖孫子,你有這份孝心就行了,還是讓奶奶自己洗吧。”但是榮軒堅持要為奶奶洗腳。“既然孫子想幫你洗腳,你就讓他洗吧。”爺爺也勸說奶奶。於是,奶奶隻好讓孫子幫自己洗腳。榮軒幫奶奶脫掉鞋和襪子,幫奶奶把腳泡入水中。他輕輕地揉著奶奶的腳,發現奶奶的腳很粗糙,腳麵上的皮都裂開了。榮軒好奇地問奶奶:
“奶奶,你的腳怎麼都裂開了呀?”奶奶回答說:“還不是走路走的,奶奶一天天地買菜、做飯,接你放學、送你上學……一天下來可走不少路呢。”奶奶開玩笑地說。
榮軒感受到奶奶的辛苦,從那以後,不再讓爺爺奶奶接送自己上學放學
了,堅持和小夥伴一起結伴而行。爺爺奶奶都覺得孫子一夜之間長大了,感到很欣慰。
祖輩要像榮軒的爺爺奶奶那樣,給孫子孫女一些感恩的機會,讓他們理解祖輩的辛苦和不容易,從而學會感恩。
2. 讓孩子分擔一些簡單的家務
爺爺奶奶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收拾桌子、掃地、洗碗等,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體味到老人的辛苦,從而學會感恩。
雪蓮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於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她便主動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當奶奶忙著做飯的時候,雪蓮總是在旁邊幫著擇菜、洗菜、拿碗,有時候還會給奶奶講一些在學校發生的趣事,逗奶奶開心。吃過飯後,雪蓮也會幫著奶奶收拾桌子、洗碗。平時,做完作業後,雪蓮還經常幫著奶奶收拾房間、打掃室內衛生、倒垃圾等。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雪蓮更加理解了爺爺奶奶的辛勞,因此在生活中也學會了關心爺爺奶奶,經常幫爺爺捶捶背,給奶奶端杯水,讓爺爺奶奶感到很欣慰。
前不久,爺爺過60 歲大壽,有孝心的雪蓮用自己積攢的零花錢給爺爺買了一個助聽器,因為她知道爺爺年紀大了,有些耳聾。收到孫女的禮物時,爺爺高興地拿著助聽器說那是自己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讓孩子學會感恩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必修課,因此祖輩一定要像雪蓮的爺爺奶奶那樣,讓孩子適當地做一些家務,讓孩子學會理解祖輩的辛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感恩。
3. 引導孩子對自己的父母感恩
讓孩子學會感恩,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因此,爺爺奶奶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下麵我們來看看魯迅的故事。
魯迅的母親是一位飽受困苦的女性。社會的黑暗及家境的敗落,使魯迅飽嚐了世態的炎涼,魯迅一生對母親都極為恭順、孝敬。
魯迅工作以後,首先在生活上給母親以關心和照顧,盡量使母親過得舒適、安樂一些。他在北京工作期間,每天晚飯後都要到母親房間裏與她聊天。平時,魯迅對母親也非常恭敬,每次出門之前或者從外麵回來,他總要和母親打聲招呼,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不但讓母親飲食可口,而且也盡量讓母親住得舒服。魯迅知道母親一向習慣住自己的房子,為了讓母親住得舒坦一些,魯迅借錢在西三條胡同買了一所住宅讓母親住。
母親有時身體不適,魯迅也總是親自陪著到醫院診治,親自掛號、取藥。後來,他因工作需要離京南下,每月還按時給母親百元生活費,從不短缺。
除物質生活外,魯迅在精神生活上對母親也體貼入微、關心備至。為了滿足母親對文化生活的需要,魯迅為母親買了《西廂記》《鏡花緣》等優秀繡像小說。
正如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說的那樣:“魯迅的偉大,不但在其創作上可以見到,就是對待其母親起居飲食、瑣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見到其偉大的典範。” 祖輩應該讓孩子從魯迅的故事中明白,父母是養育我們的恩人,是我們生活來源的創造者,我們從小就應當懂得對自己的父母感恩。
第57招
教育孩子尊重父母
家教紅綠燈
一天,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雪珊放學回到家後,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的數學測驗成績單給奶奶看。
奶奶看到孫女考了95 分,心裏很高興:你就是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