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感心理學·第一章成長中的心理困惑(1 / 3)

第一篇情感心理學·第一章成長中的心理困惑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從孩提到晚年,總是在情感的支配下處理自己與各種環境要素的關係。由於存在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人不可能從一開始就能成功地調整自己的心理,以良好的狀態應對生活中的問題。因而在成長中、在戀愛時節、在婚姻階段都會有太多的心理困惑。本篇主要針對生活中的情感心理問題,依附心理學研究中的“情感心理學”理論又不局限於這一理論,作較深入的探討。

對於成長期的青少年而言,他們的個性心理還處於初步的形成階段,心智還不成熟,對客觀事物還缺乏較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缺乏較為完善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較為準確的判斷、甄別能力。因此在這一階段,他們時常會陷入深深的心理困惑中。我們特針對這一時期較為典型的心理提出一些解決方法。

· 怎樣擺脫空虛感

在生活中,空虛往往會在不經意間侵襲人的心頭。有空虛感的人起床後覺得今天也不過如此,明天也不過如此,也許以後都會如此。空虛就像飄在夜空中的最後一層濃霧,不能驅散,四處彌漫。空虛沒有味道,沒有顏色,就像空氣一樣永遠存在,一深呼吸就充溢整個胸腔,使人的內心會隱隱的痛,雖不錐心刺骨,卻如同菟絲花慢慢地讓你越來越心神不定,無論被外界怎樣刺激也無關痛癢。

小白的真情告白:“剛讀高中的時候,我還沒有什麼憂愁,可從高一下學期開始,無論何時何地我總會感到一陣陣煩躁,煩躁的原因有來自生活上的,也有來自學習上的。”

“在學習上我一直是中上水平,可後來不知怎麼搞的,大概是幾次考試失利的緣故吧,我感到學習特沒勁,成績也落後了,班主任找我談了幾次,我也沒什麼變化,我對什麼都無所謂了。想來想去,覺得生活沒意思,真的沒意思。同學們都在那裏學習,可學習好了又有什麼用呢,究竟為了什麼呢?成績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學校有時也搞一些活動,但內容幾乎和小學生一樣,各種各樣的評獎隻不過是些幼稚的活動,我真的覺得很無聊。家裏,爸爸每天出入花鳥市場,炒股票,打麻將,對我的學習一點也不關心;媽媽除了做家務,隻會每天盯著我,嘮嘮叨叨說個不停,一會兒說我頭發長了,一會兒又數落我東西沒放整齊……事無巨細,她都要嘮叨一番,我都替她累。有時夜深,獨自坐在書桌前,望著一大堆功課,我會想很多:活著真沒勁,就這樣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麼結果,真想離開這個灰暗的人生,有個新的開始……”

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年輕人會不停地追問生命(生活)的意義,其實答案是很豐富的。但是如果碰巧接觸生活的很多陰暗麵,得到的是“生命本無意義”的答案,他們往往就會感到痛苦、無聊,甚至覺得生活沒意思,相應地就會產生空虛感。我們常說,事物都有兩麵性,所以即使當生活的硬幣翻到消極的一麵,也要學會用積極的心態,用另一副“眼鏡”看世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空虛是一種消極情緒。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被空虛所乘機侵襲的人,無一例外地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或是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生活,或是毫無朝氣,遇人遇事便搖頭。為了擺脫空虛,他們或抽煙喝酒,打架鬥毆,或無目的地遊蕩、閑逛,耽於某種遊戲,之後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空虛帶給人的,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擺脫空虛感呢?從下麵的寓言中我們或許能感悟到真諦:

神孜孜不倦地造人,一個一個地造出來又一個一個的被魔吃掉。有一天,魔終於忍不住了,暴怒地對神吼道:“你不要再造人了,再造人,我連你一起吃了!”神的眼裏淌出了淚,說:“可我總得有事做呀!否則我會很寂寞的。”魔沮喪地垂下了頭,低聲說:“我也是。”

我們每天重複地做著許多事其實就是為了逃避空虛。

空虛是無盡的黑暗,是糾纏的恐怖,是沒有血肉的空空袍袖,是理也不清,斷也不斷的蛛絲鉸結的網。所以要逃離空虛,於是,有人一圈圈孤獨地散步,有人拖著鼠標在網絡裏遊蕩……

現實生活中,擺脫空虛感可以采用以下5種方法:

(1)調整需求目標。空虛心態往往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的。一是胸無大誌;二是目標不切實際,使自己因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因此,擺脫空虛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生活目標,從而調動自己的潛力,充實生活內容。

(2)

求得社會支持。當一個人失意或徘徊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隻有獲得社會支持,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3)

博覽群書。讀書是填補空虛的良方。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4)

忘我地工作。勞動是擺脫空虛極好的措施。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就會忘卻空虛帶來的痛苦與煩惱,並從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會價值,使人生充滿希望。

(5)

目標轉移。當某一種目標受到阻礙難以實現時,不妨進行目標轉移,比如從學習或工作以外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繪畫、書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靜下來。當一個人有了新的樂趣之後,就會產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會逐漸完成生活內容的調整,並從空虛狀態中解脫出來,迎接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當你和空虛頑強鬥爭的時候,請記住普希金的這句詩:“生活不會使我厭倦。”

· 留戀過去多感傷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不願意接納現在的自己,他們對目前的一切都感到不滿意,包括生活環境、人際關係……而是更願意沉溺於對過去的回憶之中,在記憶中尋求慰藉和快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在成長中的不健康的戀舊心理。具有戀舊心理的患者對過去有一種依戀,對現狀有一種排斥。

小王考上了重點高中,可他一點兒也不開心。他花了好長的時間寫信、打電話給以前的同學。在信中,他盡情傾訴對過去的思念。他翻著過去的照片,想起一樁又一樁往事。原先不在意的事物在回憶中逐漸清晰生動起來,連原先不喜歡的同學也變得那麼可親,原先的失敗也變得那麼有價值。現在周圍人說的都是標準普通話,他那滿嘴的家鄉話聊起天來實在費勁。現在的宿舍也沒有過去那麼熱鬧,現在的教師也不像過去那樣時時關心自己。小王真後悔離開原來的學校來這鬼地方上學。他每天寫信,然後盼著回信,再回信。隻有在老同學的交流中,他才可以獲得一點兒慰藉。

有人說:失去的總是最好的,總有人沉湎於對過去的追憶中。忘記過去就是背叛,但過度戀舊則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戀舊是對新的現實不適應的一種反映。一方麵是由於墨守成規,對新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或出現的變化不能接受,喜歡維持既定的生活秩序;另一方麵是由於缺乏彈性,對現實缺乏應戰的能力。

人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虛幻世界中,問題不解決就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戀舊還會妨礙自我超越和成功,不推陳豈能出新?成長就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不斷否定、不斷更新,否則活一百年與活一年有什麼區別?與其沉湎在不可留的過去中浪費時間,還不如花點力氣把當前的工作做得更好。

時間不等人,現在也會變成過去,新的也會變成舊的。

· 學會摒棄“回歸心理”

李某,男,19歲,某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兩個多月,已請假回家數次。主動找到谘詢老師訴說自己的煩惱。他說他總是想家,留戀過去的生活環境,留戀中學生活。李某的這種心理屬於典型的回歸心理。

“回歸心理”也是戀舊心態,患者渴望從對過去的回憶中尋求慰藉,應該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如果長期處於一種懷舊、留戀過去的心理狀態,會造成學習上的不安心,甚至象李某一樣魂不守舍,形成阻礙學習的心理壓力。因此,不能忽視大學新生中存在的這種心理不適,應引導他們盡快地熟悉新環境,克服“回歸心理”帶來的影響。

裴萍是某校一位普通的學生。她曾經沉浸在考入重點高中的喜悅中,但好景不長,高一開學才兩個月,她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連續兩次數學考試不及格,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沒有一門功課的成績能令她滿意,她對自己失望透了。

她自認為是一個堅強的女孩,很少有被嚇倒的時候,但她沒想到高中開學才兩個月就對高中三年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曾經安慰過自己,也試著無數次的讓自己抱以希望,但換來的卻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以前在初中時,幾乎所有老師跟她的關係都很好,很喜歡她,她的學習狀態也很好,學什麼像什麼,身邊還有一圈朋友,那時她感覺自己像個明星似的。但是進入到高中後,一切都變了,人與人的隔閡是那樣的明顯,學習成績也如此糟糕。現在的她很無助,她常常這樣想:我並未比別人少付出,並不比別人少努力,為什麼別人能做到的,我卻不能呢?她覺得明天已經沒有希望了,她想難道九年的拚搏奮鬥注定是一場空嗎?那這樣對自己來說太不公平了。

心理學認為,進入一個新的學校環境,新生往往會不自覺地與以前相對比,而當困難和挫折發生時,產生“回歸心理”更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裴萍在新學校中缺少安全感,不管是與人相處方麵,還是自尊、自信方麵,這使她長期處於一種懷舊、留戀過去的心理狀態中,如果不去正視目前的困境,就會表現出更加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建立新的自信。

谘詢老師對來訪學生克服“回歸心理”提出如下建議:

(1)要多與同學接觸。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再要好的朋友,開始也是陌生人。人際交往有“自我循環”特性,越是敢於同陌生人接觸,陌生感越是消失得快。特別是與同學交往中,互相交流一下初到大學的感受,你會發現,很多情感、心理活動是一樣的,包括“回歸心理”的產生。一個人來到舉目無親的新環境,一時的不適應是很自然的,情感的共鳴,有助於心理上的溝通,會增進相互間的理解。從不適應到適應,人人都要經曆這個過程。

(2)要培養業餘愛好。整天緊張的學習工作會使人感到生活的單調乏味,培養一下業餘愛好,如下棋、武術、音樂、書法、球類等等,參加相應的社團活動,不僅能調劑枯燥的學習生活,還可以同周圍同學更快地熟悉起來,從而結交一些新的朋友。在周末或假日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可以消除孤獨和寂寞。

(3)要通過書信或電話與老同學、老朋友或家鄉的親人及時交流信息、溝通思想、介紹新環境中的人和事,可減輕思鄉、懷舊的情緒。也可主動與學校裏的同鄉同學談心,當思鄉心切,或在節假日感到孤獨的時候,可以找他們聊聊,拉拉家常,談談家鄉的變化和兒時的趣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你的思鄉心境。

· 夢能解析潛意識

睡覺以後做夢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在夢中,我們還能見到光怪陸離的世界,感受不可捉摸的離奇經曆。夢中的絢麗讓我們感覺很幸福,夢中的痛楚讓我們感覺很壓抑。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種種的夢境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夢中的所作所為也能反映人的潛意識。

張慧是一個顯得很文靜、懂禮貌、少言寡語、性格內向的女孩,屬於那種非常漂亮而安靜的乖乖女,隻是在學校學習成績很一般。女孩的母親是一個看起來溫柔、賢惠、顧家的女人。父親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全部的家務和教育孩子的擔子就落在了母親身上。女孩正麵臨升初中的壓力。

張慧最近經常做噩夢,都是一些有關生病的夢。而實際上,她從小身體就很健康。她這樣陳述了自己剛做過的一個夢:

早晨,我走在大森林裏,背著書包,突然昏了過去……被人抬到學校,班主任陳老師(女)在路上一直不斷對我說:‘遲到了……遲到了’,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