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除心靈的陰霾
打開心靈的枷鎖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所謂暗示是指通過人體的語言、行為、心理或者是環境的特殊語言,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而“自我暗示”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自我暗示”按照性質來分,又可以分為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消極的自我暗示。積極暗示就是對待任何事物都能看到其積極的一麵,並從積極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而消極暗示則與之相反。科學家對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做過很多研究表明,他們在關鍵時刻都能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都能自己給自己增強信心,因此他們能戰勝無數的困難,獲得最終的成功。而消極的暗示則容易使人走向失敗的深淵。
黃先生已經做了五年銷售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業績,在公司深受領導器重,但他在內心深處不太喜歡這樣的工作。他常常跟朋友說自己不想做銷售了,太累了。但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他性情比較溫順,厭煩於做銷售時,與代理商之間貌似平衡、真誠,實際不平衡、不真誠。他也學會了用些手段來處理這些關係,即使他不喜歡。這種矛盾的心情讓他兩次提交辭職報告,但先後都被領導挽留下來了。黃先生有種莫名的失望,領導這樣看重自己,證明自己還是有做銷售的能力,似乎隻有這樣做下去了,況且領導還暗示了他在公司內部可能的升職機會。
這個案例的主人公對自身職業的發展困惑,源於自我暗示。對現代人而言,工作占據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在工作中成長,在工作中進步,在工作中了解自己。“我適合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的興趣是否是自己的特長”等,需要外界的反饋。漸漸的,我們在工作中得到了對自己的評價和描述,形成了對自我的觀念認識,以及某些自我暗示。
但是,這些來自於工作環境的自我暗示是否正確卻值得商榷。在上述案例中,雖然黃先生現在是承認自己適合做銷售,但這個自我暗示的結論卻顯得有些勉強,很大程度上是領導的看法與挽留發揮了作用。領導是從黃先生的工作業績著手來評價其能力的,但是並沒有考慮黃先生工作時內心的感受和真實想法。因而這樣的評價對黃先生而言算不上是負責的評價。
但是從上述不難看出暗示的巨大作用,心理學家認為,暗示是影響潛意識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它常常超出了人們自身的控製能力,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見和信念。
關於暗示的結果,心理學家普拉諾夫認為暗示能使人的心境、興趣、情緒、愛好、心願等方麵發生變化,從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狀況、工作能力發生變化。
為心靈加入積極的因素
在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並且一直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那個塑像所接受,這種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雕像最終獲得了生命。
雖然這隻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所說明的是期望對於人的行為的巨大力量。積極的期望可以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期望則容易使人墮落,用很形象的話來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是:“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就應該不斷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為了檢驗這一效應,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提供給一個學校一些學生名單,並告訴學校,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隻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事實上,這幾名學生隻不過是研究人員從一份學生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要優秀得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些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們更大的期望,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關注,通過種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不同尋常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比周圍的同學更好的成績,而那些老師並沒有給予怎麼特別關注和期望的學生,成績也就一般。
此外,心理學家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也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良期望的影響。這些少年兒童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心理一直在影響和引導著他們,他們也就越來越相信自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了犯罪的深淵。
積極期望對人的行為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相反消極的不良期望對人行為的影響也不容置疑。所以,人們無論是在對他人,還是在對自己的期望中,都應多一些積極的因素,少一些消極因素,這樣事情才更容易向好的方向發展。
識破偽裝的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大層次。潛意識是人的深層心理活動,包括原始衝動、本能及意識層麵不能接受的思想觀念等。由於“超我”的監督,許多潛意識內容不能直接暴露於意識之中,必須經過“改頭換麵”的“偽裝”之後才能顯現出來。這種“偽裝”常見於心理疾病。
14歲的小英突然怕狗而不敢獨自出門,上學要爸爸走在前麵,她居中,媽最後。後來,她怕圖畫中的狗,怕談論狗,怕看到“狗”字,父母為此不能離開她的左右。母親回憶說,女兒6歲時,他們夫妻常吵架,有一次鬧離婚,一氣之下自己帶著女兒回娘家,路上碰到一條惡狗,嚇得女兒哭喊不止,喊來丈夫後才平靜下來。去年以來,小英他爸迷上了賭博,家裏又起“戰爭”,小英很害怕、很緊張,不久就出現了怕狗的症狀。
我們不妨再看一個例子。
小霞是位品學兼優的女孩,小學畢業時以優異成績考進市重點中學。學校為激勵學生發奮讀書,實行依成績排學號與座次的新舉措。小霞內向好強,入校後暗中用功,初二之前一直穩居5號。初三上學期的一次考試失誤,學號落到第15號。班主任說:“小霞啊,加油,不要掉隊。”她因此更加努力學習。幾天後,一本書從桌麵上掉下來,她拾起後用手壓住。從此老擔心書本從桌麵上掉下來,雙手按壓,但還是擔心掉下去,隻好將書本裝進書包或課桌裏。明知無此必要,但不如此則不安。她因此看不進書,怕考試。
小英、小霞分別患了“恐怖症”與“強迫症”。她倆都具有膽小內向的性格特征。在她們的意識層麵“怕狗”、“擔心書本掉下來”,而在潛意識裏卻是“怕父母離婚”、“擔心成績掉下來”,用“狗”、“書本”置換了“離婚”、“成績”。小英的幼年經曆中有“父母離婚”與“被狗驚嚇”相關聯的事件,如今父母的不和使她害怕“離婚”再次發生,故通過潛意識的“偽裝”,用“怕狗”表達她對父母婚姻的擔憂。小霞擔心成績掉下來,但“超我”不願承認,“書本”與“成績”相關聯,故以“書本”偽裝了“成績”。對此隻要將潛意識內容意識化,使她們明白真正害怕什麼、擔心什麼,並消除外界壓力,創造安全寬鬆的氛圍,症狀就會自然消失。
畸形心理下的“戀物癖”
“戀物癖”是指對性愛對象的一種象征意義上的迷戀。“戀物癖”患者通過撫弄、嗅、咬或玩弄某物來獲取性快感。所戀對象可以是與性有關的,如頭發、內衣等,也可能是與性較少關聯的雨衣、球鞋等。“戀物癖”患者幾乎完全是男性,一般起自青少年時期,而且大多數患者都是異性戀者,不過大多數“戀物癖”患者對性生活膽怯或者性功能低下,並且很少有攻擊或暴力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戀物癖”患者常因其變態行為而給自己造成許多麻煩與不幸,但他們卻往往不能克製自己的行為,因此常常會感到極大的痛苦。
23歲的常四竊藏女性乳罩、內褲等物品已有三年,他還曾因兩次偷竊女性內衣時被抓獲而受處分。他最近因潛入女浴室偷女性貼身用品又被派出所扣留。
據他自己交代,他年幼時父親因工作常不在家,父子間缺乏情感交流。其父嗜酒如命,性格粗魯,時常在家與其母爭吵,動輒打罵妻子。常四自幼膽小畏縮、執拗、內向。9歲時父母離異。常四憎恨父親,依戀母親,願意和女孩一起玩耍,並由於其少年老成的關心體貼常博得女孩的好感。12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姐姐裸體洗澡及之後穿內衣躺在床上,當時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性衝動。此後他常回想此情景,並伴有手淫。高一時與一女生開始戀愛,感情甚好,以致發生多次性關係。相愛三年後,女方家長棒打鴛鴦,女孩被迫嫁給他人。他為此心情苦悶,借酒澆愁,酒後常拿出女友的內衣褲撫摸,同時手淫,手淫時常結合情景回想與女友同居時的感覺,並達到性高潮而射精。
一次,他從女工宿舍樓旁路過,看到曬在外麵的女性內衣褲,心中突然產生一種衝動,迅速上前偷取了兩條女三角褲,隨即有一種緊張而又滿足的感覺。從此,每當他路過這幢樓時,就不由自主地尋找曬著的女性內衣褲。一旦看見就極度緊張,心跳加快,大腦中想法極為模糊,隻想取走這些短褲、胸罩等。拿到後心滿意足,要是拿不到就非常焦慮,緊張不安。有時他也上商店去購買這類物品,有時則直接鑽進女更衣室、女浴室去竊取。他自知行為醜陋,無顏麵世,也曾下決心痛改前非,寫過許多自我警告的誓言,但每當欲念發作時,又身不由己,不能自製。而事後又往往陷入悔恨、自責的深深痛苦之中。
在這則案例中,常四的發病根源是其父親粗魯、蠻橫的教育方式所致。特別在兒童期偷看姐姐浴後裸體的好奇心理,使未得到滿足的性欲望,在無意識中留下痕跡。青春時期戀愛並多次發生性關係,使久被壓抑的性欲得以釋放,但對方家長的堅決反對終於使有情人難成眷屬。這種成年後由於客觀阻攔導致的心理和性的挫折,使其增高了的性興奮不得不另尋出路,以過時的幼兒方式表現出來,以求得宣泄和滿足,這是一種變態的性生活。它的實質就是兒童的性生活,是用幼年方式排除成年人的心理困難和滿足成年人的性欲,這和成年人的身份是不相稱的。
性愛關係隻能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戀物是一種變態與不成熟的性心理表現,是成年人采取了兒童的性樂方式,是十分幼稚和愚蠢的。
如何應對“開燈睡眠癖”
有一部分嬰兒特別害怕黑暗,當夜間到來時,他們就可能因害怕而啼哭,隻有當點亮燈的時候,他們才會甜甜地睡去。其實這種害怕黑暗的情形不僅僅發生在嬰兒身上,許多成人也有同樣的問題,他們在夜間將房間布置得燈火通明,然後安心地睡去。這種病症被稱之為“開燈睡眠癖”。
“開燈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覺時必須開燈,且在睡眠狀態下也不能熄燈,造成對燈光的依賴。
“開燈睡眠癖”是一種不良嗜好,其病理實質是對黑暗的恐怖。這種對黑暗的恐怖大半是從幼年期開始的。因為在此期間,兒童們最愛聽有關鬼、神的故事。而這類故事的背景、內容及人物的出現,又常常是在晚間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久而久之,他們便將對妖魔鬼怪的恐懼與黑暗連在一起,形成了對燈光的依賴,導致不敢關燈睡覺。這是開燈睡眠的一個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個噩夢,這些恐怖的經曆未能及時排遣,也可能造成對黑暗的恐懼。
有位21歲的男大學生,夜間無論何時都不敢走進屋內的地下室。白天他無所謂,但一到晚上就控製不住,他自己也承認毫無道理,後來發展到不敢關燈睡眠,即使跟別人同住一室也要開燈。而一關燈睡眠,他就嚇得哇哇大叫。一次,父親強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昏倒在石階上。原來在幼年時,一次他在鄰家聽小朋友講了一個有關鬼怪的故事,描寫一位巨人,專吃10歲以下孩子的心,喝他們的血,挖他們的眼。聽完故事後,他滿懷恐懼蹣跚回家。當時天色已黑,隻有些許星光,雖然離家很近,但是一條荒僻山道,他內心正驚恐著,突然發現一個巨人向他走來,他頓時兩腿發軟,昏倒在地。實際上,他所遇見的是一個普通農民,由城裏歸來,背著籮筐在黑暗中顯得特別巨大。加上這位農民喝了幾杯酒,步履踉蹌,看起來更像一個張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並未驚動這位農民,自己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個小時,才被家人發覺抱回家,從此對黑暗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夜晚不敢關燈睡覺。後來,他又聽說某家住宅的地下室,一對男女曾做了醜事,被人發現,結果女的羞憤自殺。不道德的行為和罪惡的感覺以及黑暗、地下室連在一起,使他產生了對黑暗的恐懼。
那麼,如何矯治“開燈睡眠癖”這種嚴重的心理問題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兩種方式解決問題。一方麵可采用認知領悟療法。對患者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說明鬼怪並不存在,對鬼怪的懼怕而產生的對黑暗的恐懼是一種幼年時期的幼稚情緒反映。如上例,應向患者說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並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農民,並在一番說明之後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從認知上、潛意識裏消除恐懼。另一方麵可采用係統脫敏療法。根據患者對黑暗的恐懼程度,建立一個恐怖等級表,然後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依次進行係統脫敏訓練,不斷強化,直到能關燈睡眠為止。例如,對上例患者,先由數人一起關燈談話,到數人一起關燈靜坐,再到二人一起關燈睡眠,再到一人關燈靜坐……最後一人關燈睡眠。
消除“廣場恐懼症”
在1871年創用本症名詞時是指有一類病人,一參加公共廣場集會或群眾性狂歡時,就出現病理性恐怖反應。一旦迅速離開廣場後,病情隨之消失。以後發現本症患者害怕在公共的街道、廣場、商店或公共交通工具中露麵甚至害怕對這些環境的任何聯想。患者因此回避這些環境並且可能完全被困在家中,其後果往往是工作生活、社交活動大受影響,病者痛苦不堪。主要症狀則表現為:害怕外出,害怕人群、街道、商店,害怕空曠的廣場、田野、大海;害怕封閉的空間,如電梯、電影院、教堂、課室、地鐵、隧道,害怕火車、公共汽車、輪船或飛機;害怕懸空的長橋或吊橋。最後是害怕獨自留在家中或獨自離家外出。從某種角度來說,“廣場恐怖症”名不符實,亦可稱為“特殊境遇性恐怖症”。多數在25~35歲時起病,女性多於男性。這類病人初期隻對一兩種環境產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車恐怖時改乘火車旅行尚能適應。隻要有人陪伴,甚至與愛犬同行,尚可出門辦事。若不及時治療,隨著時間推延,病情逐漸加重,症狀泛化,對上述任何場所、環境都產生包圍感和威脅性恐怖心理,伴隨嚴重的回避行為,最重時自我封閉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魯明高,21歲,6個月前在看電視時見到某地卡拉OK廳發生火災,因無消防通道,火災後唯一的大門又被烈焰封死,故而發生燒死多人的悲劇後,不敢再到任何娛樂場所,如獨自一人到娛樂場所會馬上出現心悸、頭暈、全身出汗、乏力等,一旦離開則很快消失。後除娛樂場所外,魯明高甚至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包括乘車、到百貨公司購物等),怕那裏人太多,如發生意外的話將無路可走。明知沒有消防通道的場所不多,完全沒有必要去擔心與緊張,但魯明高一旦到了娛樂場所等處仍無法自控。
魯明高患了“廣場恐懼症”。對於這種恐懼心理,患者要及時調整心理,可經常主動接觸自己所懼怕的對象,在實踐中去了解它、認識它、適應它、習慣它,就會逐漸消除對它的恐懼。隻有多實踐、多觀察、多鍛煉、多接觸,才會增長膽識,消除不正常的恐懼感,避免它對學習、工作、事業和前途的影響。
另外,鑒別診斷“廣場恐懼症”必須記住,有些患者因為總是能夠回避所恐怖的情境而很少焦慮。存在抑鬱、人格解體、強迫症狀、社交恐怖等其他症狀,隻要它們不主導臨床診斷,並不妨礙“廣場恐怖症”的診斷。但是,若在恐怖症狀剛剛出現時病人就已有明顯的抑鬱,可能就直接應作為臨床的主要診斷。這種情況多見於晚發病例。
遠離“乘車恐怖症”
在生活中,有些人害怕乘坐某種交通工具,如飛機、汽車或輪船等。他們不是簡單地害怕暈車、嘔吐,而是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恐懼心理,這就是“乘車恐怖症”。
“乘車恐怖症”是指對乘坐汽車或乘車經過某一特定區域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恐懼、焦慮情緒,以致害怕乘車的現象。關於“乘車恐怖症”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諸多看法認為,“乘車恐怖症”與患者過去的某一特定經曆有關,對這一特定經曆的條件反射可能是誘發該症的病理機製。條件反射學說認為,當患者遭遇到與其發病有關的某一事件,這一事件即成為恐怖性刺激,而當時情景中另一些並非恐怖的刺激(無關刺激)也同時作用於患者的大腦皮層,兩者作為一種混合刺激物形成條件反射,故而今後凡遇到這種情景,即便是隻有無關刺激,也能引起強烈的恐怖情緒。如患者經曆了一次車禍,車禍才是導致恐怖的條件刺激,而類似的汽車則是無關刺激,由於這一恐怖情景的泛化,類似的汽車也成了恐懼源。
有位男性乘車“恐怖症患者”,年近40,某企業會計,家離公司乘車有半小時路程。近20年來,他都是步行一個半小時上班,因為每當一上車他的心裏就感到緊張、惡心、渾身出冷汗。他上醫院看過醫生,沒有檢查出什麼問題。後來醫生建議他找一名心理醫生谘詢。
心理醫生采用自由聯想法誘導他回憶自己是否有過某次乘車的恐怖經曆。這位男性終於想起了一件事:“小學四年級時,一個星期天,我和母親準備進城去買東西。公共汽車開來了,母親牽著我正要登車時,車子的刹車失靈,突然向前滑行起來,滑進了路邊的水田裏。我和母親尚未上車,所以沒有跟車子一起摔到田裏。不過車上的人也沒遇難,最嚴重的也隻是受了點輕傷。但我母親卻對我和後來碰到的熟人說:‘我們是福大命大,剛才真是危險極了!’後來,我回想當時的經曆時,也覺得可怕。當時我和母親如果登上了車,一定是站在門邊,車一滑動,肯定會摔下車來,一定會被車子的後輪碾死!”
這位男性患的是“乘車恐怖症”,主要是由童年的經曆造成的。病因是由於一起輕微車禍,病情發展於心理對事件嚴重性的想象,再加上以後的有意回避,恐懼感越來越嚴重,伴有較重的“心理焦慮症”。
對“乘車恐怖症”的治療一般采用行為療法,據專家介紹,使用該療法治療各種恐怖症的治愈率在90%以上。在進行治療時,應先弄清患者產生恐怖的病因,尤其是發病時的情景,並詳細了解其個性特點、精神刺激因素,然後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如係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如對上例的治療,因患者起病於車禍的影響,病情發展於心理對事件嚴重性的想象,再加之其有意回避,恐懼感越來越重,故可采用暴露療法。
首先,心理醫生應圍繞“堅持乘車和回避乘車”的利與弊,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他認識回避的危害。可以對其開導說:“當您回避乘車的想法實現以後,這在心理上是一個大倒退。今後要想再去乘車,那困難就大了。也就是說,怕的感覺會更嚴重,也許您認為‘怕’字總和乘車有關,其實不然,這是心理問題,是自己嚇唬自己。如果在問題發生後,您迅速壯起膽量,堅持繼續乘車,即便是有些緊張不安、內心不好受,堅持下去也會習慣。”待患者的認識初步提高後,心理醫生即可決定讓患者實地乘車進行練習。為了取得較好效果,心理醫生應多加鼓勵,使其克服不適感,說明第一次成功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當然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治療“乘車恐怖症”,還宜以疏導療法、暴露療法、鬆弛療法、藥物治療四種療法並舉施治。
“摩擦癖”與心理的連線
“摩擦癖”是指習慣通過觸摸、摩擦異性身體而獲得性快感的一種性偏離,患者一般為男性,其症狀往往在熱鬧擁擠場合發生,因而也稱“擠症”。
劉某,1949年生,機關職員,因幾個月大時父親遠走他鄉,靠具有濃厚傳統色彩的奶奶和媽媽撫養成人。在二人嚴格的管教下,少與人來往,加上政治因素,家庭備受外人歧視,即使是親戚也唯恐避之不及。劉某在高中畢業後從事工作,一年後與一女子相愛,但好景不長,女朋友讀大學,兩人分開。幾年後,劉某當了一名工人,其間別人也曾幫他介紹過許多女朋友,但都未被別人看中,為此,他一直很悲觀,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女人喜歡同時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
一次在公交車上,由於非常擁擠,他在無意中與一漂亮女子緊挨在一起,突然中他產生性欲衝動,加上公車的晃動,一陣陣摩擦的快感使他很快射精。從那以後,他就很難克製住自己,經常刻意去追求這種刺激和滿足,為此,他曾被警方拘留過。
後來,他與現在的妻子相識並結婚。本來他希望婚後可以改掉這種惡習,但一切都徒勞無功。每當他到了人多擁擠的場合,就難以克製自己的欲望。時間一久,他開始恐懼上街,更怕到人多的地方去,他變得憎恨自己下流無恥,恨自己丟妻兒的臉。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劉某回憶了自己幼時的經曆並認識到了這種行為的幼稚性,在與心理醫生談話並進行谘詢治療後,患者的“摩擦癖”消失了,即使在熱鬧場合,都沒再出現那種念頭,也沒有那種行動了。
導致“摩擦癖”發生的原因仍不清楚,但是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般認為與家庭環境和一些成長中的偶然因素有關。年少時期封閉的家庭環境中性壓抑的經曆以及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性心理發展受阻等都可能引起“摩擦癖”。
“摩擦癖”患者一定要學會在生活中充實自己,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人交流。在某些擁擠的場所,要盡量保持與異性的距離,不要屈服於自己的畸形心理,做出為人不恥的舉動。
自戀癖
自戀癖也稱自戀症、影戀或納喀索斯症,是指個體對自己有強烈性欲要求的狀態,熱戀自己的身體,是一種以自己為性愛對象的性偏離。在文學作品中很早就有了關於自戀癖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納喀索斯的故事。納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兒子,美貌出眾。女神厄科向他求愛,遭到拒絕,後幻化為回聲女神。諸神因此對納喀索斯不滿而對他進行懲罰,使他愛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後憔悴而死,成為水仙花神。納喀索斯症後來也就成了自戀症的專用名稱。
自戀的人往往無法和別人建立和諧親密的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小張是一名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從小學到大學一切順利。大學畢業後,又被推薦上了研究生。但最近他發現自己陷入困境,很難念完博士學位。
前不久,他寫了篇論文,並自認為那是篇很有價值的論文。他相信,它會在文學界產生極大的轟動,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他寫到三分之二時,卻很難進行下去。因為他的導師們對他的文章大不以為然,三番五次阻礙它早日脫稿。他說,他們隻不過是在妒賢嫉能,他們怕他的文章出來後,自己臉上無光,不過,他會盡力而為,用行動證明自己能超越他們。
小張其實陷入了深深的自戀中,認為自己所做的就是最好的,別人的意見成了他進步中的阻礙。生活中像小張這樣自戀的人不在少數,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十分激烈,常常表現為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總是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詞,希望受人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無限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隻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為何要在破壞中尋找快感
劉小姐在吃飯前不停地擺弄著手裏的一張卡片,慢慢的她把它折疊起來,然後再折,直到不能再折為止,然後再展開,從折疊處撕開,又撕開,又撕開,直到碎成一片片,最後把這些碎片扔進垃圾筒內。
在這期間,她還在不停地敘述著她的苦惱。當有一個很完整的東西出現在她麵前的時候,她總是止不住地想去把它拿到手裏,當這個東西拿在手中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又把它撕毀、打碎,這時,她的臉上出現甜甜的笑,笑得很美。
這完整的東西包括她的戀愛、她的工作、她的婚姻,她已無法控製自己的這種思想和行動上的慣性方式。她知道這是不正確的和不理智的,但是她控製不了自己,她破壞了所有的一切,她的臉上依舊掛著那甜甜的笑,很吸引人。
在心理谘詢過程中,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她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姐妹三個都相差一歲。父母在她三歲的時候離婚,她隨父親生活,那時候家裏大人都出去了,經常留她們三姐妹在家,她聽父親說,她是小時候最愛哭的一個。
通過谘詢,她逐漸認識到小時候時生活中的自己,排行第二,姐姐得到父母親的重視,小妹妹則因為小而受到大人們的寵愛和嗬護。唯獨她,從上得到的重視不如姐姐,在下得到的寵愛不如妹妹,所以她愛哭,哭著要得到她應得到的東西,當大人們不在家時,哭的作用就不再重要了。而笑的時候,她發現得到了別人的注意。這強化了她的行為,她開始以甜甜的笑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然而這並非出自她的內心,她討厭這種方式,但又不得不使用這種方式,相應的對用這種方式得來的東西產生厭煩情緒,在不知不覺間又想把它毀掉,父母的離異更促使她這種潛意識的外顯。
帶著甜甜的笑追逐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再把它毀掉。在這種潛意識的指導下而采取的行為,已經對她的生活、工作及婚姻造成不良影響,而且將來還會更為嚴重。
心理與家表示,要擺脫這種錯誤的行為,首先應該克服自己的負麵情緒。因為這些負麵情緒這就像蓄水庫一樣,在心裏越積越多,心理上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大。一旦這些壓力到了極限,便會尋找突破口釋放出來。
其次,像劉小姐這類人應該多與人交往,經常走出去散散心,適當放鬆自己緊繃的神經。體育鍛煉和一些集體活動是不錯的選擇。
擺脫“恐懼症”的魔爪
“恐懼症”,又稱“恐怖症”或“恐懼焦慮”障礙,是以對某一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持續的和不合理的恐懼為特征的神經症障礙,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常不得不回避某害怕的對象或情境。它是一類違背病人意誌的恐怖情緒,病人對常人習以為常的某一普通物品、環境或活動產生一種緊張恐懼的心情,自己明知這種恐懼過分、不正常並且無必要,但不能自製,無法擺脫。
小豔今年14歲,某校初二年級學生。當醉人的春天百花盛開時,她的情緒就會非常低落。還是在小豔7個月時,母親抱著她去親戚家參加婚禮,剛進新房,院裏響起了鞭炮聲,一隻小花貓躥上桌子,把插著花的花瓶碰倒在地上。小豔見此情景非常害怕,大哭起來。10個月時,奶奶抱她在院子裏玩,一走近院裏種的牡丹花她就大哭起來,怎麼哄也不行,抱她離開花,就不哭了。1歲時,又帶她去串門,發現她一看見別人家床單上的花卉圖案和花瓶裏插的花就放聲大哭。家裏人這才意識到小豔怕花。但並未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