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3)

第16章

牛頭 馬麵

牛頭、馬麵是迷信中陰曹地府的鬼卒。在誌怪神魔小說筆記中,他們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現陰曹地府的冥畫中,更是少不了他們。他們是地獄陰府中的獄卒,牛頭人身或馬首人身,手拿刀叉,裝腔作勢,吆三喝六,不像夜叉那麼可怖,倒顯得有些有趣。這也可能是因為牛、馬是人們的忠實幫手,總有一點親近感。但他們到底是充當陰府中的打手,遠不如人間的牛馬那樣可愛。

牛頭、馬麵來自佛教。據《鐵城泥犁經》說,牛頭“於世間為人時,不孝父母”,死後變為鬼卒,牛頭人身。有的佛經牛頭又作“防邏人”,取巡邏防捕逃跑罪人之義。馬麵又叫馬頭羅刹,“羅刹”為惡鬼,故馬頭羅刹印馬頭鬼。形象為馬頭人身,與牛頭是老搭擋,有如人間衙門中的衙役張千、李萬、董超、薛霸。《楞嚴經》卷八稱: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內,向無間獄。

在民間傳說中,牛頭馬麵有時是閻王、判官的爪牙;有時二鬼愛占點小便宜,會幹出違法亂紀的事來,有時對一些受迫害的硬漢子尚有同情心。這些也正是封建時代人間差役們的複雜形象。特別是牛頭,作為獄卒自然凶狠無情,傳說他常用鐵叉將犯罪之鬼叉入湯鑊或油鍋中;但在民間傳說中,他仍有厚道可愛的一麵。

唐代佚名《大唐傳載》記有一事:有士人,平生好食燉牛頭。一日,忽夢其故(死),被拘至地府酆都獄,有牛頭在旁。其人了無畏憚,仍以手撫其頭雲:“隻這頭子,大堪燉食!”牛頭大笑而放回。

這位士人平生就喜歡吃燉牛頭,本其一大嗜好,無可非議,但陰曹牛頭鬼見他專吃自己同類,且是與自己相同的關鍵部位,自然怨恨難忍,便想把他抓到地獄裏好好收拾他一頓。但一見此人是條不怕死的漢子,又很風趣直爽,心裏佩服,便放了他。這個牛頭鬼也算是條好漢。

袁枚在《子不語》中又講了另一個牛頭鬼的故事:四川豐都縣皂隸丁愷,持文書往夔州投遞,過鬼門關,至《陰陽界》碑下,不覺走出界外。迷了路,隻好任足而行。至一古廟,神像剝落,其旁牛頭鬼蒙灰絲蛛網而立。丁愷見廟中無僧,便以袖拂去牛頭身上塵網。

又走二裏許,見一婦人臨河洗菜,離近細看,竟是亡妻。妻見之大驚,問其從何而來。丁愷相告,又詢問亡妻情況。亡妻說:“妾亡後為閻羅王隸卒牛頭鬼所娶。所洗者,即世上胞胎,俗名‘紫河車,。洗十次者,生兒清香且貴;洗三次者,中常之人;不洗者,昏愚之人。閻王以此事分派諸牛頭管領,我代夫洗之。”丁愷問妻子:“可使我還陽否?”妻說:“待與新夫商之。”遂邀至其家。

不久,外麵敲門,丁懼,伏床下。妻開門,牛頭鬼入,曰:“有生人氣!”妻拉出丁叩頭,告之故,代為哀求。牛頭說:“這個人不單因是妻之前夫才救他,實為他有德於我。我在廟中蒙灰滿麵,此人為我拭淨,是個好人。我明日去判官處偷查生死簿,便知如何。”

次日牛頭出,及暮歸,高興地賀道:“已查,汝陽壽未終,明天我正好出差,送你出界。”又拿過一塊腐肉,道:“以此贈汝,可發大財。”又解釋道:“此河南富人張某身上肉。張有惡行,閻王擒而鉤其背於鐵錐山。半夜肉潰,逃脫。現在陽間,患發背瘡,千醫不愈。汝往,將此肉研碎,敷之即愈,必得重酬。”丁愷拜謝,遂同出關,牛頭即不見。

後丁愷至河南,果有張姓財主患背瘡,照方醫治痊愈,酬之五百金。這位牛頭稱得上是個知恩必報的仗義鬼卒。

牛頭馬麵等鬼卒,本出自佛教,後被道教吸收。在佛寺中並不常見,倒是在東嶽廟、閻王廟、城隍廟等道觀中,能見到他們的影子。

夜叉 羅刹

夜叉,對中國民眾來說很熟悉。他們不但是地獄中的鬼卒,還是四海龍王的巡邏兵——巡海夜叉。夜叉形象凶惡而不祥,所以《紅樓夢》中的賈璉,背地裏大罵自己的老婆王熙風是“夜叉星”,至今人們還把一些凶惡厲害的女人叫做“母夜叉”。看來,夜叉的名聲確實不太好。

可就是這個背有惡名的夜叉,卻是佛教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中的一部。天龍八部是:(1)天(神)眾;(2)龍眾;(3)夜叉;(4)乾達婆(香神和樂神);(5)阿修羅(惡神);(6)迦樓羅(金翅鳥);(7)緊那羅(歌神);(8)摩喉羅迦(大蟒神)。

其實,夜叉並非漢語,而是外來語,是梵文Yakaa的音譯,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等。音譯亦作“閱叉”、“藥叉”、“夜乞叉”。《法華玄讚》卷二雲:“夜叉,此雲‘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刹也。”《注維摩經》卷一說夜叉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這些吃人害人的惡鬼後被佛門降服,皈依佛教,充當護法小神。佛教中的夜叉還很不少,北方毗沙門天王就率領夜叉八大將,以護眾生,並各有姓名。《陀羅尼集經》卷三還有十六大藥叉(夜叉)將的說法,並且每一大夜叉將手下各有七千小夜叉,總共十幾萬夜叉!地獄迷信流行以後,夜叉又以陰間小鬼的身分’充當起各地獄中施行刑法的鬼卒來。

在陰間裏,母夜叉又有點像“女警察”,專管看守和押解女罪鬼,她們似乎比公夜叉更能勝任這一工作。

夜叉又常與羅刹相提並論,二者皆為惡鬼。“羅刹”也是古印度話,為梵文Rakaasa的音譯,又譯作“羅刹婆”、“羅叉婆”等。意思是“暴惡”、“可畏”。原為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數量很大,最早見於古印度詩集《梨俱吠陀》。據說羅刹本是印度古代土著民族名稱,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後,汙蔑羅刹族人凶惡可怕,於是羅刹成了“可惡”的同義詞。看來,“羅刹”這一名稱,也是民族侵略、種族壓迫的產物,征服者咒罵被征服民族為“野蠻人”、“惡魔”,全球皆然。

羅刹由部族民眾演變為“惡鬼”以後,在《梨俱吠陀》中,被說成可以變成種種形相,如犬、禿鷲、鳥等動物形,還可變成兄弟、妻子、丈夫等人形,為非作歹,殘害眾人。它們常以人肉、馬肉、牛乳為食。羅刹後被佛教吸收,但其惡鬼本性並未改變:“羅刹,此雲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

羅刹還有性別之分,男羅刹黑身、朱發、綠眼,一副鬼模樣;女羅刹又叫羅刹女,卻是絕色美人。《西遊記》中牛魔王的老婆鐵扇公主,就是個羅刹女。佛教中的羅刹女也很多,大羅刹女就有八大羅刹女、十大羅刹女、十二大羅刹女等,還有五百羅刹女之說。

五百羅刹女的傳說很有意思:

據說錫蘭島上曾有一大鐵城,五百羅刹女住在鐵城中,她們等商人路過此處時,便“變為美女,持香花,奏音樂,出迎慰問,誘入鐵城”,舉行歡迎宴會之後,全部關人鐵牢中,然後再慢慢“消受”他們。

有個大商人的兒子叫僧伽羅,他與五百個商人經商路過這裏,也被誘入鐵城,這五百商人倒是沒有馬上被吃掉,反而與五百羅刹女分別配上對,還都生了一個兒子。可這些女人後來厭煩了五百商人,打算換換新口味,便準備將他們打入鐵牢準備吃掉,僧伽羅預感不妙,偷偷至鐵牢,由前一批吃剩下的商人口中探得了真相。